自担剩余风险银行准备好了吗2014年07月28日 04:00 证券时报网
我有话说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后仅两天,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在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银监会已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而旋即引发市场关注的则是,这首批三家幸运儿除完整遵照现有监管框架外,还将自担剩余风险。
所谓自担剩余风险,就是这三家银行要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如果出现面临破产清算的局面,而当时银行净资产又不足以偿付存款人的全部存款之时,发起人自愿承诺以企业净资产或者实际控制人的净资产,对存款人的存款给予全部或部分赔付。
换句话说,这批银行将彻头彻尾不再由国家承诺兜底风险,而要发起人自担风险。当然,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将同步享受权利。如果不出意外,以往出现在不少城商行身上的尽管政府并非绝对控股,但“董监高”大部分都由政府任命的状况,应该不会出现在这些银行身上。其中关键,就是这条“自担剩余风险”条款,因为这是一家银行赖以生存的最基础信用承诺——谁给出最终的风险承担承诺,谁就是一家银行的最终实际控制人。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也不断成为现实之时,这三家银行带着这样的承诺诞生,可以说麻雀虽小,起点却高。因为出资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问题。但一旦利率市场化启动,没有退出机制和缺乏风险承担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赋予银行套利空间。简单说,就是该挣的钱一分不少挣,但该担的风险却容易全部推给市场,这种机制天然在鼓励银行降低自身资产负债表的风险,也天然在不断增大整个系统资产负债表的风险。
这才是为什么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在不断摊薄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但另一方面却依然有相当比例的资本挤破头想进入其中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一直在与监管玩“猫捉老鼠”游戏的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很大程度上也都缘于这一点。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行业集体缺乏退出机制和风险承担承诺,个别银行的风险保守策略反而会得到逆向激励。越重视风险分散和资源结构调整,银行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则越加举步维艰,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涌向了类投行的理财和同业业务。
事实上,三家银行的自担剩余风险承诺如果更进一步,就是我们已经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三家获准筹建,但尚未最终成立的银行一开始就已经准备好了,其他的银行,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