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509 发表于 2014-9-17 18:10 
我就不逐条批了。你来给我回答一下这句:“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工作日就越能缩短;而工作日越是缩短,劳 ...
楼上质问的好,一深究,问题就出来了。
老马的断言就立不住了——老马总是认为,劳动生产力与劳动力就是一回事,老马断言:只要劳动生产力增长了,无非取决于二条,其一是劳动力使用的持续时间,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其二是劳动强度(或劳动熟练程度)增加,这二者都涉及到劳动的数量的问题,而并非涉及劳动的质量的问题。其实劳动生产力与劳动力这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不搭界,即并不存在的唯一性的因果关系。
把经济增长(包含价值增长)的一切原因都统统归结为人们在劳动力的实际使用(人的活劳动)上的问题,这本身就凸显出老马并不真正懂经济学。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服从人的劳动意志支配且被人的劳动意志所感知的唯一生产资料是劳动者自身的“生产资料”即人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者在看来,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与劳动力之间,能够与劳动者这一劳动主体形成“互动关系”的唯有劳动力,二者构成一种“内在的生产力”,并不一定需要外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直接参与其中,因此往往这种劳动是无限的、无形的劳动,但它的确是劳动;而劳动者主体与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所形成的一种生产力,则直接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生产力”,往往表现为外观的、直接的、可观察的劳动。这二种劳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比如《汉书·霍光传》中的“曲突移薪”,说的就是,知识对于劳动的作用。
所以,老马仅是讲了其中一个关系,但忽略其中另外一个关系,即人们的“内在的生产力”,它的增长并不表现为“劳动强度(或劳动熟练程度)增加”,而是表现为劳动力的质量的提升或叫劳动者自身素质(含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等因素)的提高。
日本自八十年代后至今,其钢产量并不以增长为纲,或者说基本保持钢的年产量的稳定,但其价值总量却在不断增长和相关的创汇增长。为什么呢?钢材的质量在提升,钢产品结构在调整升级,钢材的品质、规格和品种在日益丰富。按照老马的劳动价值论,这就无法解释。因为工人的工作时间没有变,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也没有变,甚至也是与过去相比较也是一种轻度的劳动强度,但整个炼钢工艺的技术密度、知识密度和管理精度以及资本密度都大幅增加,其中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准也在提高。今天我们经济社会也面临着重大经济结构及其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今后的市场竞争力主要集中在生产质量上而不是生产数量上。比如三鹿奶粉厂的破产倒闭,不在其数量出了问题,而在其质量出了问题。
质量是质量的问题,数量是数量的问题,二者之间可以转化,但二者之间不可偏废其中一方。
老马的劳动价值论实质上就是“劳动数量决定论”,这怎样能够解释今天的市场化现象,特别是以质量为生命的企业生产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