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学术论还是学位论文,本来是学术成果表达的载体。怎么会变成了奇货可居、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然而在中华大地,确实成了一种商品。按照马克思他老人家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一件东西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价值和使用价值2个条件。在中国当今的语境下,论文发表是一件昂贵的苦差事,购买仪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交纳发表费,成本很高,价值也不低。论文的使用价值更不用说了,读学位、评职称、拿课题、聘人才,处处少不了。既然已经满足了商品的属性,论文自然在中华大地堂而皇之的成了奇货可居的商品
既然是商品,自然有需求,甚至成了读书人的命根。在高校任教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年,发现论文的市场需求越来月旺盛。教师、博士自然不必说,职称评定、博士毕业,论文发表的数量、档次,可是硬门槛。奇怪的是,硕士、本科甚至中学生对论文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上个星期去教研组实验室,突然发现平日门可罗雀的实验室突然人声鼎沸,好不热闹。经过打听才明白,国家奖学金的重赏之下,产生了了很多勇夫、猛女。数万现大洋,怎不令人垂涎欲滴呀,研究生们都忙着攒论文、评奖学金呢。本科生也要论文,有点令人不可思议。随着出国留学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学国外。本科生以一作身份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可以在国外名校留学申请方面加分不少,自然成了有志于留学海外的本科生追求的香饽饽。至于中学生要写论文,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最近,收到一份来自华东某省份一个高中生的电子邮件,希望自己在濒危物种潜在生境建模方面给与技术指导。原来这位高中生申报了一项科技创新项目,想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为即将到来的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提前录取增加点实力。
作为商品,供应也是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不消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自然是供应的主力军。然而,在这些正规供应市场的背后,却充满着日渐繁荣的黑市。为他人当枪手、为官员当写手早已是司空见惯,明码标价地买卖论文也并非是小概率事件。至于高价辅导论文、协助在CSCD及SCI和EI期刊发表论文已成为一种日益旺盛的市场。
供需两旺,市场自然繁荣,市场中获利者也不乏其人。每年数千个宣称被EI检索的会议、动辄数千元的注册费,每篇上万元的SCI期刊协助辅导费,如果计算GDP,那将是个天文数字。至于因为1-2篇高IF论文,自然基金、科技攻关项目中标者,投入产出比自然是非常之高。至于百篇优博,中标者动辄上百万的科研奖励,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上个月曾到中部一高校学术交流,该校引进一千人,投入引进资金5000万,外加1000平方米的配套实验室,要求是每年30篇SCI论文,5000万元被30去除,千人的经济回报率极高。一西部三流高校更是把SCI论文的发表发挥到了奇葩的极致境界:设了擂台,承诺在CNS杂志发表论文一篇者,奖励现金及科研经费150万!
畸形的繁荣背后是虚空,当一个国家论文成了读书人的命根、奇货可居的商品的时候,科研就脱离了原来的本质,发生了异化。然而,从历史的长河来说,偶然中隐藏着必然。既然在人人追逐金钱的商品社会,作为商品交互的媒介的货币可以认为人崇拜的对象,为什么学者自己发表的论文不可以成为学者自己的命根、奇货可居的商品呢?商品经济、短视文化、急功近利的考核指标,必然导致论文的崇拜症!当然,从逻辑上讲有点混乱,学者自己创造的论文成了创造者崇拜的对象。
其实,作为普通的草根教师,我们无法改变什么,甚至身在江湖、自己也身不由己。写下这篇博文,无非在记录一个国家在经济迅速起飞、科研大跃进的一种反常现象。若干年后,也许在我们灰飞烟灭之后,如果后人有幸看到这篇博文的时候,会倍感诧异:一个泱泱大国在历史的发展中竟然经历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与世界主流背道而驰的阶段!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82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