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586 1
2008-06-05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语。还有一句孪生的俗语,叫做“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是,“俗话说”不等于就是正确,天上确实会掉馅饼,世界上也有免费的午餐。

5·12之后,四川灾区的天上就开始掉各种“馅饼”了,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那是全国人民的救灾物资。当然还有冲锋陷阵的救灾军人。中国空军有幸而不幸地有机会在和平时期大规模地动用和展示了自己的兵员和物资投放能力。两三个月前,春节的冰灾没有看到天上掉馅饼,但是馅饼从地面上送来了,而这回馅饼确实是从天而降。现在还在掉,因为被地震损毁的公路还有很多没有修通或者又被余震重新摧毁,不得不把各种馅饼从天上运来。

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需要灾民支付任何代价,换句话说,这是共产主义的“馅饼”。 从免费的午餐吃喝,到穿、用、住,医疗开支也属“馅饼”之列。就在地震的第二天,成都市卫生局就宣告:“各级医疗机构对地震伤员一律实施免费救治,并免费提供治疗期间的必需品和餐食”。日前四川省卫生部也已经宣布,地震中所有伤员无需支付医疗费。

如果是市场机制,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即便是馅饼果真从物理的天空降落到地面,支付代价的人们也不会说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会说这是他们买来的,只不过是从空中运来的罢了。

对于大难不死的灾民来说,其中一些人可能就是因祸得福的,贫穷的山民和他们的孩子享受到了这辈子从未享受过的社会关怀。简易的活动板房也超出了有些居民震前的房屋质量和水平。也不会出现交不起钱就在医院门口难产致死的惨剧了。如果此时还有人说“社会主义不好”的话,他大概就是犯贱找抽了。

 

市场经济机制下为何天空不会掉馅饼?

因为市场以私有制为基础。在一个完全的市场化体制之下,居民各自为私有者,大家压根就没有同顶共戴的一片“天”,从那儿可以掉馅饼?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仅没有同顶共戴的“天”,也没有“馅饼”可供免费掉下。市场经济,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那就是“商品”。商品是私有物品,不是公有品,不可能从天上免费掉下来。商品天生是用来销售赚钱的,不是用于自用和赠送的,“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1章第1节)。

 

当然我们知道,这些从天而降的“馅饼”,除了直接捐赠的物资以外,大部分也是有人出钱买来的“商品”,庞大的捐助款项,最终还都是要流入到商人和制造商的腰包里的。只不过无需灾民自己支付而已。而这正是救灾善举被市场经济粗暴强奸的悲剧所在。

 

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思维震荡于极端的完全计划经济和完全市场经济两极之间。尽管人的天性是自由,但是人天生有“根”的情结,没有人愿意永远在风浪中搏击而总是处于无涯苦海当中。扬帆远航的时候还是惦记着哪里有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人需要有一片可以给予安全归宿感的共同的“天”,危难时需要同类的帮助和援救,需要一个在灾难来临时以保全自身的“避风港”,而这些是不可能要求因灾害而丧失支付能力的灾民以有偿方式获得的。因此,广厦既不能覆盖大海,避风港也不能够拆掉。

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各有其适用的领地。公和私还是要分一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6-5 10:43:00

市场经济也不能当然也应该不会是一种无政府经济,所以说,只要是政府还在充当着隐蔽性较强的市场主角,任一经济体制下的居民,都还存在一种人性牵挂,所谓的纯市场经济也只是经常浮现于人们的思想当中;这类赈灾性的东西的性质或其效用,更多的应该是去讨论其成本,至于其市场体制,纵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也能在政府引导下实现最大效用,并且其目标不仅仅是灾区,而是整个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