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张宏良这类人现在在中国那么火,不由得想起,历代中国,从来不缺乏此等清流。他们口号喊得响亮,文章写得潇洒,却奈何没有干过一件事情,然而他们却总能够得到美名
剑芒:驳张宏良教授的“精英卖国论”
2008年05月06日 星期二 于 09:16:43 · 剑芒 发表在: 杂感随谈
张宏良教授的很多文章我拜读过,总体感觉是逻辑性不强但蛊惑性很大,擅长使用非中性词汇。如果张宏良是一位政客,这也没什么不妥。但张宏良却是一个学者,这使得我对他作为学者的中立性,严谨性产生怀疑。当然的学者里,有点本事的卖给精英赚大钱,没本事的卖给“左派”赚小钱。有人等着眼珠子、脱了裤子卖,有人羞羞答答地立个牌坊卖。赚小钱的当然看赚大钱的不顺眼,希望也能得势赚大钱。
我不是学者,没必要遵循学术的严谨性和中立性,但在张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涉及的领域却是我的专业。你在我不懂的领域怎么说我不管,但跑到我的领域胡说八道,怪不得我不客气了。我在此想批驳的文章是《出卖国家利益的买办精英集团》。这篇文章的蛊惑力极大,这个巨大蛊惑力来自人民对银行业不熟悉。银行是一个社会经济的心脏,且他的企业结构与其它企业相差巨大。由于它的这个特殊地位及特点,银行业的道德标准要求极高。这就产生一些特殊的行为规则。不明白这些行为规则而拿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道理”来解释银行行为就有些别有用心的味道。
我对银行的兴趣来自我的教育背景及职业经验。在MBA读书时我是金融学,会计学,及银行管理学“数字”课的佼佼者。毕业后银行管理学教授利用他个人关系把我引荐给加拿大银行家协会和比利时银行家协会。这使我在银行管理理论领域忙活了8年。与教授合作,在我手下培训过的荷兰,比利时,加拿大银行管理人员不下百人。至今荷兰ING银行,ABM AMRO银行,加拿大银行家协会,比利时银行家协会,Nyenrode大学使用的银行风险管理培训软件还是我在1999年前后编写的。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对银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张教授不在一个台阶上。
张教授精英卖国论的基点是外资在国有银行的投入得到超乎寻常的巨大利润。比方说张教授众多例子中的第一个例子:“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 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所以精英们在卖国!
让我先不用我的专业知识,只是运用一点逻辑常识看看张教授的逻辑问题:
第一,“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谁有能耐把它给我算出利润“9.3倍”来?
第二,10%的外国银行赚了2755亿元,90%的中方赚了多少?
第三,如果卖国的精英们事先知道有此等巨额利润,他们为什么自己不赚,却如此客气地让给外国人,他们各个大公无私?
第四,你见过卖国不利己的卖国贼吗?我不知道张教授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现在让我们看看银行业。几乎没有一个公司没有债务,但除银行业外,如果公司的债务超过公司股东资产(原始投资+利润截流),这个公司就相当的危险。但银行是一个怪物;它的债务可以达到股东资产的10倍到20倍。所以银行基本上是拿别人的钱赚钱的公司。如果银行允许向其它公司那样冒险,那么如果银行赌赢了它将“海赚”,如果赌输了存户倒霉。这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不道德行为会引发社会骚乱,政府是不允许这种行为的。所以在任何国家,银行是不允许不道德的人(如有犯罪历史的人)经营的。不光如此,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证银行安全建立了银行风险管理标准。这个标准原来称BASEL标准,现在标准的第二版已经出台称BASEL II(我曾在2005年培训47名ING银行全球年轻信贷管理者,目的就是熟悉BASEL II及一些新的风险衡量方法)。BASEL II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银行自己必须有“足够”的股金使得银行在遇到意外恶性坏账时不至于倒闭。有人说中國银行没问题,因为如果银行坏账太多,多印点钱不就齐了。如果国家经济真的那么简单,我们就不用干活了,光印钱不就什么都解决了!
中國银行在引进外资之前是什么样子呢?中國银行的坏账能把任何外国银行的资深银行家吓死。如果中國银行市场开放,所有中國银行将在短期内被外国银行竞争倒闭。但中國已经加入WTO,加入WTO的条件就是开放中國市场,其中包括银行市场。你想赚别人的钱,不让别人赚你的钱,天下没有这种道理。但外国人理解中國银行的危险状况,所以把银行市场开放推迟到2008年(就是今年,还记得老胡一再强调金融安全吗?)。可中國各银行的坏账无法在短期内被利润冲掉!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大量注入新股金。
这个新股金从那里来呢?两条路;中國股民,或外国人。第一条路的好处是肥水不外流,但坏处是鸡蛋装在一个筐里,一旦筐掉地上,整筐鸡蛋全完,这在风险管理上是最愚蠢的做法。加上当年银行那个摇摇欲坠的样子,哪个不要命的敢把这明显害人的股票卖给中國股民,连深知内情的“精英”们自己都不卖,这说明没人看好中國银行。所以这批臭鸡蛋只能借着外国人正削尖脑袋往中國钻的机会塞给外国人。当然外国人也不是一帮傻子:“你塞给我可以,但得便宜点”。就这样我们自以为把一大批臭鸡蛋塞给了傻逼老外(注意美国的次级债也是这样塞给外国人的)。没想到,短短一年,那批臭鸡蛋居然孵出金鸡来了。张教授指着老外筐里的一批金鸡叫骂卖臭鸡蛋的伙计卖国贼。卖臭鸡蛋的伙计自己还在那里后悔他自己没买呢。张教授的指责是不是太可笑!卖臭鸡蛋的时候,张教授躲到哪里去了?
如果我们非要骂某些人,让某些人为此负责,那我们来看看到底谁对此负责。是什么造成当年银行那个摇摇欲坠的样子?是坏账!怎么会产生这么多坏帐?是因为大量的钱被借出去了,但又不还;是谁借了银行钱不还而造成这些坏账?国有企业!“左派”一边对国有企业痛心疾首,一边却忘记了早些年撒下的烂摊子,强迫后面人帮他们擦屁股。擦干净了他们反过来咬一口。这有点太不够意思了吧。张教授跳着脚骂的时候,想过这些事情吗?当然,或许张教授只需要跳着脚骂过瘾就行了。
没有必要否认确实有不少搭车摸鱼的坏人,但更要警惕说歪理的人——而张教授,恐怕就是这种说歪理的人。
张教授的言论有一个最著名的技巧,那就是虚构一个敌人,然后告诉大家这个敌人数量极大,但他又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到底是谁,所以请他指出,以上这些人,到底哪一个是卖国精英。如果没办法指出,那么张教授是不是在和风车怪物战斗呢?
作者:剑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6 9:43:31编辑过]
关于不良资产剥离,建议你自己了解清楚中国那几家资产处理公司的运作,和整个剥离的过程,
另外我没有记错,06还是07年中国政府好象还对光大银行进行注资. 至于其他银行到底经历过多少次注资我就实在记不起来了.
另外大家可以拿2000年左右那些中国银行的情况和现在美国次贷之后美国那些银行情况进行对比一下.
还有什么叫把所有不良资产推给国有企业了. 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是多啊,私有企业的比例是多大.
还有了解清楚中国那些银行坏帐的来龙去脉,好吗? 这些坏帐是什么形成了.
最后回你开头那句话,我实在就不知道你把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中国国有企业是什么意思, 是法律上对待国有企业公平,机制上对待国有企业公平, 融资上对待国有企业公平,还是政策上对待国有企业公平.
不过从你语言看来,尤其是关于坏帐那个观点, 基本可以断定你对于中国那些银行的坏帐由来完全不了解的.
例如当时银行的帐外经营, 行政指导贷款,政府担保等等都完全不了解.
最后98年之前,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是能够平等的拿到贷款,大概民生银行就没有成立的必要了.
我先不用我的专业知识,只是运用一点逻辑常识看看张教授的逻辑问题:
第一,“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谁有能耐把它给我算出利润“9.3倍”来?(如果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哈哈,还混到了教授,真有你的)
第二,10%的外国银行赚了2755亿元,90%的中方赚了多少?
第三,如果卖国的精英们事先知道有此等巨额利润,他们为什么自己不赚,却如此客气地让给外国人,他们各个大公无私?
第四,你见过卖国不利己的卖国贼吗?
你这个学金融的估计是优等生,10%是什么价位买的,90%又是什么价位买的?你的问题暗含一个前提,就是它们的成本相等.知道什么叫买办吗?买办就是卖国也利己的.
至于那位版主说的什么不良资产,请看看<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那一章.
我先不用我的专业知识,只是运用一点逻辑常识看看张教授的逻辑问题:
第一,“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谁有能耐把它给我算出利润“9.3倍”来?(如果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哈哈,还混到了教授,真有你的)
第二,10%的外国银行赚了2755亿元,90%的中方赚了多少?
第三,如果卖国的精英们事先知道有此等巨额利润,他们为什么自己不赚,却如此客气地让给外国人,他们各个大公无私?
第四,你见过卖国不利己的卖国贼吗?
你这个学金融的估计是优等生,10%是什么价位买的,90%又是什么价位买的?你的问题暗含一个前提,就是它们的成本相等.知道什么叫买办吗?买办就是卖国也利己的.
至于那位版主说的什么不良资产,请看看<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那一章.
是了,顺便说一句,您的书我已经找到了,委托我朋友买到了,到手之后自然回拜读.
......
如果张宏良是一位政客,这也没什么不妥。但张宏良却是一个学者,这使得我对他作为学者的中立性,严谨性产生怀疑。当然的学者里,有点本事的卖给精英赚大钱,没本事的卖给“左派”赚小钱。有人等着眼珠子、脱了裤子卖,有人羞羞答答地立个牌坊卖。赚小钱的当然看赚大钱的不顺眼,希望也能得势赚大钱。
(有些道理,不同的利益集团产生不同代言人。)
.............张教授精英卖国论的基点是外资在国有银行的投入得到超乎寻常的巨大利润。比方说张教授众多例子中的第一个例子:“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 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所以精英们在卖国!
让我先不用我的专业知识,只是运用一点逻辑常识看看张教授的逻辑问题:
第一,“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谁有能耐把它给我算出利润“9.3倍”来?
(大概是算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啦?)
第二,10%的外国银行赚了2755亿元,90%的中方赚了多少?
(两边的算法都有问题,不能单纯的批评一边。)
第三,如果卖国的精英们事先知道有此等巨额利润,他们为什么自己不赚,却如此客气地让给外国人,他们各个大公无私?第四,你见过卖国不利己的卖国贼吗?我不知道张教授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这正是老张想暗示的。)
...........
中國银行在引进外资之前是什么样子呢?中國银行的坏账能把任何外国银行的资深银行家吓死。如果中國银行市场开放,所有中國银行将在短期内被外国银行竞争倒闭。但中國已经加入WTO,加入WTO的条件就是开放中國市场,其中包括银行市场。你想赚别人的钱,不让别人赚你的钱,天下没有这种道理。但外国人理解中國银行的危险状况,所以把银行市场开放推迟到2008年(就是今年,还记得老胡一再强调金融安全吗?)。可中國各银行的坏账无法在短期内被利润冲掉!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大量注入新股金。
(以上逻辑有问题,如果中国银行只有风险,没有利益。既然是开放的市场,外资何必进来?既然想进来,肯定是因为国内银行的垄断地位和国家扶持有吸引力。所以在中方看来,中国银行的坏账无法冲掉和资本结构不合理没有必要马上用新股投入来解决,但外国投资者就不一样了。)
这个新股金从那里来呢?两条路;中國股民,或外国人。第一条路的好处是肥水不外流,但坏处是鸡蛋装在一个筐里,一旦筐掉地上,整筐鸡蛋全完,这在风险管理上是最愚蠢的做法。
(概念不清,或者是故意误用。)
加上当年银行那个摇摇欲坠的样子,哪个不要命的敢把这明显害人的股票卖给中國股民,连深知内情的“精英”们自己都不卖,这说明没人看好中國银行。所以这批臭鸡蛋只能借着外国人正削尖脑袋往中國钻的机会塞给外国人。
(呵呵,很亲很善良。)
当然外国人也不是一帮傻子:“你塞给我可以,但得便宜点”。就这样我们自以为把一大批臭鸡蛋塞给了傻逼老外(注意美国的次级债也是这样塞给外国人的)。没想到,短短一年,那批臭鸡蛋居然孵出金鸡来了。张教授指着老外筐里的一批金鸡叫骂卖臭鸡蛋的伙计卖国贼。卖臭鸡蛋的伙计自己还在那里后悔他自己没买呢......
(我估计这些人也没少买,不过要是自己全买下来,一是没钱,二是没理由。)
总起来说,老张的思路肯定是有问题的。
他的目的不是揭露一些人和事儿,也不是从理论上分析清楚来龙去脉。
他是要挑起一些人“闹革命”。
但是,批驳他也要有自己的理由,不能用一句:
“我不是学者,没必要遵循学术的严谨性和中立性。”
就认为自己也有了和老张一样张嘴就说的权力。
比如:
张教授的言论有一个最著名的技巧,那就是虚构一个敌人,然后告诉大家这个敌人数量极大,但他又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到底是谁,所以请他指出,以上这些人,到底哪一个是卖国精英。如果没办法指出,那么张教授是不是在和风车怪物战斗呢?
这样的文字,老张的派系和南都的派系都很擅长。其实那些以"国字"头的单位,在改革开放前30年,都干了些什么,以怎样的效率在干,大家有目公睹. 已经给"国字"头太多的时间了.
如果你对造成银行坏账的主要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还存在什么疑问,大可打电话问问四个AMC,我相信这些东西对他们而言也不是什么商业机密,事实上,如果对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做过一些了解的话,你就没有必要和兴趣去问了
剥离不良资产后的国有银行是不是臭鸡蛋先不论,哪怕是现在,那几家银行是不是臭鸡蛋,都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对他们而言,谁经历过大的经济萧条?没有经历过经济衰退或者萧条的银行资产,谁能确定里面有多少水分?
不是右派就荣耀,而是被你们打为右派的人,的确在理性思考,不会给人戴意识形态的帽子,更不屑像张宏良拿煽动蛊惑的文字堆满自己的文章,而文章内容,空无一物
我先不用我的专业知识,只是运用一点逻辑常识看看张教授的逻辑问题:
第一,“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谁有能耐把它给我算出利润“9.3倍”来?(如果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哈哈,还混到了教授,真有你的)
第二,10%的外国银行赚了2755亿元,90%的中方赚了多少?
第三,如果卖国的精英们事先知道有此等巨额利润,他们为什么自己不赚,却如此客气地让给外国人,他们各个大公无私?
第四,你见过卖国不利己的卖国贼吗?
你这个学金融的估计是优等生,10%是什么价位买的,90%又是什么价位买的?你的问题暗含一个前提,就是它们的成本相等.知道什么叫买办吗?买办就是卖国也利己的.
至于那位版主说的什么不良资产,请看看<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那一章.
90%的股权是什么价位,我倒想听听谭大师的高论。先说说我的看法吧,抛砖引玉:
价格和市场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公开的自由竞价的市场就谈不上价格,在政府决定为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前,国有银行股权没有交易市场,遑论价格?你说它值5块钱,我还说它一块钱都不值呢,否则何以建行的股权一块二给花旗,花旗都不要?很简单,因为花旗认为这框臭鸡蛋并不值那个价,有钱谁不想挣?只是后来有胆大如美洲银行者,把盘子接了过去,据说即便如此,此举也在美洲银行董事会引起了极大争议。
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不由任何人拍脑袋说了算,而是竞价的结果,如果市场当时给出的价格远低于你的估价,那么很可能说明你错了,虽然事后看国外银行入股国内银行的价格的确显得便宜,正如主贴里指出的:当初处理这筐臭鸡蛋时,张大教授你躲哪去了?事后诸葛谁不会做
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理清一些概念。
首先中国的银行到底有没有贱卖?37.8美元可以买到10%,从这个我们可以推出中国银行的价值应该是37.8*10=378亿美元。但是中国银行的到底值多少钱呢?一个银行的真正价值到底如何计算呢,它应该包括什么呢,银行的网点,以及国家政的支持?
第二点是中国的银行那些高管们到底会不会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以前很多招投标项目那些领导人就是要求要外资企业,在银行中,是否也有可能有这种情况或者本身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
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可见外资银行是赚了。但是中国银行有没有赚呢,如果东西本身就是被贱卖,它本身的价格就应该是6.77,那样子的话,它是没有赚到钱的,而不是所谓的90%,至多是0。
反驳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围绕这个论点:中国的银行到底有没有贱卖。我想问一下大家什么叫贱卖就是本身的价值是10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10(这里不仅仅包括价钱,还有其它随身的一些附加价值,比如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理念,不过这些应该慎重估值,至少今天的中国银行业服务还是没有多大提升)。
中国银行的价值到底应该是多少没有真正去算,却在那里说没有贱卖,有贱卖,我觉得很难以理解,难道中国今天做事的严肃性真的就没有了吗?
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理清一些概念。
首先中国的银行到底有没有贱卖?37.8美元可以买到10%,从这个我们可以推出中国银行的价值应该是37.8*10=378亿美元。但是中国银行的到底值多少钱呢?一个银行的真正价值到底如何计算呢,它应该包括什么呢,银行的网点,以及国家政的支持?
第二点是中国的银行那些高管们到底会不会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以前很多招投标项目那些领导人就是要求要外资企业,在银行中,是否也有可能有这种情况或者本身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
收购价格 1.16元”,“盘中价格6.77元,可见外资银行是赚了。但是中国银行有没有赚呢,如果东西本身就是被贱卖,它本身的价格就应该是6.77,那样子的话,它是没有赚到钱的,而不是所谓的90%,至多是0。
反驳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围绕这个论点:中国的银行到底有没有贱卖。我想问一下大家什么叫贱卖就是本身的价值是10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10(这里不仅仅包括价钱,还有其它随身的一些附加价值,比如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理念,不过这些应该慎重估值,至少今天的中国银行业服务还是没有多大提升)。
中国银行的价值到底应该是多少没有真正去算,却在那里说没有贱卖,有贱卖,我觉得很难以理解,难道中国今天做事的严肃性真的就没有了吗?
最简单的估计办法就是资产状况, 至于2000年左右到底中国的银行业资产状况是怎么样. 就看财政注入资金多少,这还仅仅是平帐,冲帐. 另外还有4大AMC那里的不良资产到底有多少.
你这样就大概可以评估一下这些银行的资产状况是怎么样.
不好意思,我最后还是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不好意思,张宏良好象还是不知道什么大学的金融教授. 怎么也应该有点经济的专业知识吧. 但是要是细读他文章,水平却甚至连宋鸿兵这样的江湖郎中的不如.
况且我没有看不起学者,比如我对于林毅夫,田国强,钱颖一等等都非常非常的尊重.
但是对于张,我实在怎么看都不觉得他像个学者,居然还是个金融系的教授. 连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价格都可以用来比较, 一些本科金融学生都懂的专业名词都搞错(详细看他 关于 货币互换的文章).
至于爱国心,义和团也爱国啊. 一个杀人犯,强奸犯也可以爱国啊. 一句爱国就可以把什么都说过去了~~ 唉 看来我开头那句话又说中了
我觉得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道理拿出来讲,没必要进行人身攻击
不好意思,是张宏良这群吃干饭不干事的人先扣帽子,先骂人的.
我也只是转篇文章礼上往来. 况且我最多是骂他吃干饭而已.
1)建议不要走向两个极端;大家都在关心国有资产的改革,但有的在改革其中的确也出先了资产流失的;
2)银行改革的关键在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但也的确要注意考虑将来外资控股所带来的风险;
建议两种观点要平心静气地进行学术讨论,拿出理论和现实的严谨证据;而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问题本身就应该拿出来交流和讨论.(好的交流环境有助于共同进步,先不必在乎谁对谁错)
至于那些骂人的是真正的SB+脑残(当然不包括我)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