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格局正向两极或多极转变的大趋势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制度的竞争和话语权的竞争,而其中最根本的是制度和人才的竞争。立足中国自身的发展来看,中国正在经历全方位的深刻转型,需要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和凝聚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中央和ZF很早就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度重视。尤其是2008年开始实施了首次由中央直接推动的大规模感召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工程,使改革开放之后留学海外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回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重新崛起和复兴,“千人计划”等引才工程的实施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以媲美改革开放初期所启动的放开留学政策的重大战略举措。
政策设计不应矫枉过正、因噎废食
“千人计划”实行仅6年的时间,就引进了4000多位创新创业人才,这些专家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教育项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教育、产业创新体制改革,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世界同行瞩目的成绩,引起了许多发达中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例如,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纷纷跟进,制定相应政策以应对、争夺、吸引、留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任何一个改革措施,在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同时,也会因影响到许多人的利益而招致反对的声音。具体到“千人计划”工程也是一样。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和警觉一些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作祟而利用个案否定整体政策的现象。现实中,很多“千人计划”专家在一些学科的项目评审中几乎全军覆没的现象说明,这一人才工程已对既有利益格局形成冲击和调整,因而反对这项人才工程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但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大局上来考虑,这项工程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并且要做得更好、更大。事实上,这一人才战略举措的深远影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向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期未来中还将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千人计划”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不奇怪,需要引起充分重视。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来加以解决,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认同人才引进的重大战略意义,不能在政策设计上矫枉过正、因噎废食,应继续坚定不移地依托“千人计划”吸引和支持真正优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为国服务。否则,其可能的后果不仅是已引进的专家又逐渐地回流海外,而且那些更多本已有回国意愿但处于摇摆不定观望状态的专家也会受政策转向的影响而放弃回国。笔者认为,高层次人才是否能引得进和留得住,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个人报效祖国的意愿强烈程度、研究工作生活环境的好坏及相对现有报酬受损的高低。作为政策制定者,要客观看待这三个因素,特别是在改善后两个因素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种改善是关系到“千人计划”工程能否做大做强,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回国或为国服务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下面,我想围绕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于进一步做好“千人计划”包括完善退出机制的思考和建议。当然,这里主要是针对创新类别的“千人计划”而言。
分类看待、分类处理、分类对待
对于已入选或今后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从理念到具体措施应分类看待、分类对待及分类处理,以此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激励相容性。基于学术优劣和彻底回国与否,现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水平不够、或不作为者,这一类是极少数,完全应该让他们退出;二是彻底归国者。那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使命感和牺牲精神,不是那么看重自身的利益,他们辞掉了国外的职务义务反顾选择举家回国,这些人中包括一些世界级顶尖专家,如施一公、王晓东、饶毅等,这类也是少数;三是没有彻底回国或非全时回国的“千人计划”专家,其中不少是顶尖、拔尖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自身学术创新或引领国内体制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家庭、工作、待遇、国籍、人才政策等种种原因,让大多数人无法下决心彻底回国。
对于第一类人,除了启动退出程序,还应该从评审这一源头上尽可能加以解决。“千人计划”的评审相对要公正、科学得多,其关键就是要引进的人才跟国内学校机构及其评审专家没有太多的关系,再加上邀请了一定比例的没有什么利益牵扯的海外教授或“千人计划”专家作为评审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和改变了其他既有人才项目评审机制中的陈规陋习。所以,还需在入口评审阶段进一步加大海外评审专家和“千人计划”专家的比重,进一步落实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减少为形象工程和利益而一味地为本单位引人,顾量而不顾质的扭曲现象,从一开始就最大程度地杜绝虚假人才和低水平人才的进入。
对于第二类已彻底归国者,应该从情、礼、利三方面综合考虑和真诚对待,给予尽可能高的礼遇和待遇。这些人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能引领、凝聚大量优秀人才回国、为国服务。我们不能将他们视为外来人,甚至是雇佣军,而应该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一样信任和大胆使用。同时,在工作上应该少干预和重长效。引进海外华人顶尖科学家的初衷在于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中国现在整个大学和政策导向基本上是重应用、重需求,轻原创、轻基础研究,错误地将国家急需与世界一流等同于或对立起来,没有充分意识到它们的同等重要性。因而,对那些已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成果被广泛引用的海外华人顶尖科学家,应不受短期成果和论文数量的限制,而应该对他们实行长周期、高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创造条件支持其安心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研究。
前两类毕竟是少数,改善和做大做好“千人计划”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第三类,也就是那些由于家庭、工作、待遇等种种原因,还没能彻底回国,或非全时回国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下面的讨论主要针对此类情况。
(一)以用为本、注重绩效、高端引领、批量跟进
(二)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三)破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作者田国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创导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试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引领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
(文章源自千人智库—EWW141014C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