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3454 10
2014-10-19

你想成为牛人吗?

想的话,那就必须读!

(阅读版)


【牛人专题】推出以来,受到较多坛友认可,接下来,除了资料分享外,准备推出新的分享方式。

由于本人工作需要,需每天阅读大量金融投资类资讯,本人团队从众多高质量微信号文章中筛选,推荐给我,我会再选择其中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发布在此,可谓优中选优。

现希望每天发布一汇总帖 与大家分享


大家阅读时点击帖子上方【只看作者】就可看到所有汇总内容

需要该类资讯的朋友可以订阅文库,【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阅读版】



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

想成为牛人必须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19 09:46:36
雕爷:O2O的胜负手

“所谓战略,就是站在未来看今天”——这是我从曾鸣教授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句话。但什么是明天的样子?恰恰要分析昨天,然后下注明天,然后做好今天。正如同 BAT 三巨头,必须有时间先后崛起,这就是逻辑上的“昨天”——百度必然第一个崛起,因为他直接从信息广告赚钱,这并不需要太多相关行业的成熟,所以第一个实现将流量变现;而为啥腾讯慢一些呢?因为腾讯的模式是将流量导到游戏才能变现,而带宽速度,则是必须依靠别人,宽带不普及,是无法带动网络游戏热潮的;淘宝之所以最后,没办法,从支付到物流,到“诚信体系”,早十年没一个靠谱,必须得等慢慢成熟,活自己培育,不过等都成熟了,马云就成了中国首富啦……而且你看,越晚成熟的,收获也越大,市值越高。


  • 百度模式,我称之为“顺水推舟”;



  • 腾讯模式,我称之为“乾坤挪移”;



  • 淘宝模式,我称之为“无中生有”。



O2O 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成熟”过程。


最早成熟的,无疑和百度一个道理,纯信息的导流。例如大众点评网就是这样喽……将线上的顾客,通过信息手段,“顺水推舟”,导流到线下实体店,赚钱的方式,他们找到的就是团购。这个大家都看得懂,不多说。


目前正在成熟的,则是以“饿了吗”,“到家美食”等 APP 为代表,将实体餐厅做的饭菜,端到顾客家中——重点是这些餐厅原本并不开外卖,而他们硬生生帮饭馆送餐,期待着有一天大一统,挟天子以令诸侯,赚一个“乾坤挪移”的钱。


河狸家美甲有点像淘宝,第三个模式,不一定非得和线下实体店合作,干脆搞无店铺了,“无中生有”,将线下实体美甲店拆掉了,解放那些美甲师,干脆上门做美甲。当然,这个最慢,风险最大,劳碌事最多……未来,服务业被互联网颠覆得最彻底部分,就在这第三个阶段。


以上,是一个“产业成熟轴”,其实呢,也不太重要啦。


下面谈谈比较重要的:消费者决策端。


任何生意,只有牵扯到消费者的决策,才是比较核心的。所对应的,为啥有些 O2O 行业崛起那么神速呢?因为秘密在于——消费者的决策机制,是有巨大分别的。而且至少分为三个层级:


1、随机决策——即所谓“轻决策”,代表行业例如打车、保洁、足疗等等,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低价、高频次甚至超高频词,消费者花几分钟即可决策,决策错了,损失也不大。而且服务提供者的水准差距不大,不需要刻意挑选,因为服务相对而言比较“标准化”。


2、斟酌决策——即所谓“中等决策”,代表行业比如美发、美甲、摄影、造型等等,这些行业特点是中等价位、中等频次,一两周到几个月一次,消费者会花上半小时甚至更多做决策、做功课、做挑选,为咩呢?因为把头发剪坏了,妈的一个月都很懊恼好不好?男人认为做坏一个美甲重要么?不重要,因为男人不美甲的……而女人则感觉做一手屎一样难看的美甲,是坚决没法出门的。而这些行业的特点是服务提供者水准差距很大,完全没有“标准化”可言。


3、审慎决策——即所谓“重度决策”,代表行业例如婚礼策划、房产中介、离婚律师……特点是一辈子不见得用几次,但用错了后悔一辈子。服务提供者的水准差距可以在天上或地下……甚至消费者都不知道该预期得到什么服务,毫无“标准化”的概念。好处是客单价真贵,随便一单就是上万元甚至几十万。


把这个列出来,一目了然,为何嘀嘀打车、快的打车那么快崛起?无他,轻决策标准特征嘛,低价位而且高频次。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绝大玄机——轻决策的业务,都是平台方最难赚到钱的!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服务相对“标准化”,而这背后所带来的就是,服务提供方(就是出租车司机、保洁阿姨)其实收入相近,都不愿意分成给平台方的。说难听点,就是您别想“剥削”他们。


你一旦想收费了,你就完蛋了。因为另一个平台免费,马上替代你。想想当年最大的电商平台可是易趣,因为最大,所以觉得收费也没事吧?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到今天,淘宝也不收费,且永不收费——收费的是天猫,而天猫的逻辑,就是我下面要聊的:


“行业边界”问题。


这是个更重要的话题了,接近我用的标题,“胜负手”问题了。这个问题搞错,或者懵懵懂懂,很可能接下来在 O2O 残酷的竞争中,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甚至,很可能搞半天,成了 8848 和易趣,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你当了铺路石,教育了行业和消费者,眼睁睁看别人当里程碑和首富。


边界分为“四轴”——先说第一个轴,是“行业轴”,以行业为轴心的发展与扩张。这个例子最多,滴滴、快的当然就是“出行用车”这个轴上的。法宝网就是一切法律服务的轴……秀美甲、嘟嘟美甲呢?则是围绕着美甲行业这个轴。(只不过秀美甲是想当美甲行业的大众点评网,为实体店导流;而嘟嘟美甲直接山寨河狸家,还没山寨明白,后面会讲。)


第二个轴,是“人群轴”。例如,58 和赶集,都是围绕着“蓝领人群”的轴,你看虽然他们俩家上面开展着无数业务,但无论招聘、二手货还是找保洁阿姨、清洗油烟机,都是侧重蓝领人群的。而我们河狸家,其实也是“人群轴”上的产物,我们的战略是“一线城市白领女性美业”。简单几个词,勾勒的却是一个人群,而非一个特定行业——美业其实挺大的啦~ 有一天河狸家出摄影,你可千万别奇怪,因为我们把女性写真摄影定义为美业里面的。


第三个轴,是“场景轴”,代表 APP 是叮咚小区、小区无忧、爱鲜蜂等,业务也很繁杂,人群难以特定,核心是:服务于特定区域,基本是小区范围内,场景为基本定位。


第四个轴,是“团购轴”,呵呵,这个基本上也可以算“资源轴”……凡是可以提供“券”的行业,大众点评、美团都在参与着,这个自行脑补即可。


说完这四个基本轴心,再结合开篇一坨坨的丰富信息,我要下判断了。


我称之为“四个打不过“。


1、“低频”打不过“高频”;

2、“通用型”打不过“专家型”;

3、“羊毛出在羊身上”打不过“羊毛出在猪身上”;

4、“垄断消费者”打不过“垄断服务者”。


第一个最好解释,在 APP 时代,打开频次高,依然是铁律,相类似的“决策机制”和“行业相关性”之下,谁频次高谁活下来。在这一点上,我就看衰所有目前的“代驾”行业,举例来说,你不能把滴滴、快的单纯看成“出租车行业”,你看,他们现在已经开始侵占到“专车”领域了。然后呢,分分钟会介入到“代驾”领域——对 99% 的普通人而言,打车加找专车的频次,远远高过酒后代驾的频次,更关键的是,难道所有出租司机不能把出租车停一边,然后临时当个代驾么?只要价钱合理,还省油钱呢。


当所有的“X 代驾”行业都至少 15 分钟甚至半小时才能来人给你代驾的时候,滴滴快的他们 3 分钟内就能来个司机,而且更便宜,你用谁?行业相关性完全一致,心智相关性完全一致,都是随机决策领域,来个熟练司机就好,帅不帅的没人在乎,而且出租司机恐怕比莫名其妙有驾照的人更靠谱吧?……所以恕我直言,就像当年过于垂直细分的乐淘和好乐买,在卖鞋领域打得不亦乐乎……最后,也不用分胜负了——淘宝持续做大,不知不觉就把那两家给碾压不见了……你的核心业务在别人的“行业边界”之内,且你是低频人家高频,记得三体语么?“我毁灭你,但与你无关。”


这时你一定会问,那易到用车呢?易到是典型的“出行用车”领域啊!对,我要说的就是,易到符合我说的第二个定理:“通用型”打不过“专家型”。


我刚好同时是滴滴和易到的用户,所以我非常有发言权:当我临时随机用车的时候,肯定滴滴更好使,他们总能最快时间派来出租车或专车,可问题是,有时候我出差外埠城市,商务用车时,还是要顾及面子的,这时,车型好坏、车况如何、司机服务品质,就都是我在乎的细节了——价格这时倒不太敏感,我数次体验的结果是,易到在商务人士用车层面遥遥领先。


注意——这时,我从“随机决策”过渡到“斟酌决策”了。


别小看这个过渡,这就是我常说的为何给家里请个保洁和给家里请个月嫂完全是俩行当!因为你所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说得更粗暴一点:干得好保洁的公司绝逼干不好月嫂!反过来也成立。因为,“通用型”企业必须关注市场份额和成本控制,这些倒推起来,是一整套企业内功和理念的成型,一旦厮杀起来,和相同定位的对手们,必须强悍才行,可越强悍,越难转型……“专家型”企业,往往不够强调成本控制和份额,但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理解——比如我商务用车的时候,易到所关注那些细节——则无以伦比的细腻与贴心,体现易到在“用车的斟酌决策”人群中无可撼动的一面。


第三点啥意思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打不过“羊毛出在猪身上”——说说我们河狸家好了,目前有不少山寨者抄袭河狸家,但有趣的是,他们好不容易从传统实体店挖来的美甲师,没多久,就辞职跑来河狸家了……为啥?因为河狸家的平台完全不收佣金(且承诺永远不收),而且倒贴美甲师很多钱,比如各种培训、设备、甚至养老保险……而那些山寨河狸家的上门美甲,主要就是想赚佣金抽成啊,这一比较,难怪美甲师跳槽——河狸家赚什么?未来的钱。现在赔几个亿,但未来中国美业几千亿的份额中,有太多赚钱的行业啦……


第四条,主要是针对“斟酌决策”和“审慎决策”领域的。在这两个领域里,服务的提供者差别太大了,坏的服务只能加速平台的死亡。而好服务呢,则不可能像找保洁阿姨那样培训个三天就可以上岗(谁还不会打扫家务呢?我都会!),可你随便找个人当月嫂试试?


一不留神,发现码三千多字了。虽然还有些细节没展开,但我想,大的格局分析也就这些了。O2O 接下来几年的“胜负手”,应该跑不出这些基本逻辑的梳理啦!至于谁输谁赢,就是在上面那几块大框架下,比拼发展速度、融资节奏、团队执行力等……但毕竟,有些 O2O 团队“出发点”现在看就已经错了,千万留神,就仿佛早几年老周你熟悉的淘品牌“麦包包”和“绿盒子”,团队和融资(数亿)都很牛,但战略选择出了大问题,一个品牌商,跑出淘宝做独立官网,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企业领导者,还是要学习一点战略的,万一赌错方向呢?


战略错误,耽误的可不仅仅是 VC,还有无数小伙伴的前途与希望。所以想到这里,我决定把这封信,单独发出来,希望给更多创业者一点点战略思考上的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9 09:57:53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传感化的,一个传感器背后就是一个行业

2009 年时,雄心勃勃的惠普曾经做了这样一个项目地球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Earth,CeNSE),想要给地球做一个全面的体检系统。这样雄心勃勃的愿景背后,就是一个十亿级传感器的梦想。


智能硬件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智能手机带来的传感器廉价普及的红利。Nest 热卖背后是温湿度、红外传感器的廉价,Jawbone 、Misfit 兴起背后是重力传感器的普及,受资本青睐的无人机也是在陀螺仪、电子罗盘、GPS 传感器成熟后崛起的。每一种传感器的背后,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行业、新的机会。


前几天做《手环、插座之后,小米要洗牌的下一个市场是什么?》报道时,知情人士就提到了传感器就是影响空气净化器的关键之一。准确的数据,才是智能的基础。不过,现在大多数的空气监测器和空气净化器,为了降低成本,采用的都是夏普或神荣的粉尘传感器,只能提供区间数值颗粒物浓度,再通过算法来估算 PM2.5 的数值。这样的智能怎么看都觉得“不科学”。最近有做空气净化器的创业者推荐了攀藤科技,他们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也和攀藤科技的创始人周志斌聊了下。





攀藤告诉36氪,目前市场上工业级别的采用激光粒子计数工作原理的 PM2.5传感器中,他们是唯一能兼顾准确性、一致性、量产的厂商。这方面的优势主要是通过硬件与软件算法结合实现的。(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攀藤表示暂时没有办法公布更详细的原理)。除了测 PM2.5 的传感器,攀藤还会量产推出甲醛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


那像攀藤这样的 PM2.5 传感器又会怎样改变这个行业呢?现在空气监测类和净化类的产品售价差别还挺大,以监测类产品为例,这其中的差别往往就在传感器。墨迹的空气果之所以卖到 999 元,其中的 PM2.5 传感器价格的对外报价是 400 多元;海尔的甲醛测试仪售价 599 元,使用的甲醛传感器报价也要 200 多;大部分空气净化类产品使用的都是夏普的粉尘传感器,很难测出具体的数值,所谓的智能也就多多少少有些“伪智能”的味道了。




跟一个做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朋友聊天,他也谈了下自己的看法。像攀藤这样的模块厂商,优势往往会建立在销售和技术的支持能力上,而对于一家做 To B 的公司,这个能力还不足以形成长期的优势。另外,模块厂商算不上附加值很高的环节,毛利还比较有限。攀藤告诉36氪,不少国内做空气类智能产品的厂商已经下了订单或者正在测试攀藤的传感器,接下来攀藤很有可能能积累大量的环境数据,或者用来做数据的挖掘或者开发成 API 接口对外开放。不过,有一点我还挺有疑问的,那就是占据了模块资源的优势,攀藤也有在考虑做 To C 的市场,反而有可能弱化他们在 To B 市场的优势。


PM2.5 传感器只是传感器世界里的沧海一粟,带给行业的肯定也不仅仅是空气监测类产品的价格下调、产品普及。以国内为例,雾霾天气严重,PM2.5 威胁人体健康,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大部分普通人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个原因就是意识不到这其中的严重性。当怵目惊心的数字可以呈现在用户眼前时,带来的震撼和关注肯定是巨大的。此前有报道称,芝加哥市将在今年夏天实验性部署约 50 个“路灯传感器”,用于采集公共部门所需的多种数据,空气类传感器只是打开了“智慧城市”中的一个小窗口,而像 CeNSE 这样的项目则是智慧地球的必经之路。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被传感器覆盖的世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将会搜集地球上的各种数据,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这个世界处处可以被量化、实时可以被感知。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再次被改变,就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样再次带来商业模式的巨变。也许,未来每一个移动传感器背后都是一个数以百亿的产业。


那传感器的机会在哪里?我觉得传感器最重要的载体也许不仅仅是这些智能硬件,性价比已经拼到高原期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端设备则很有可能借助于传感器重新焕发生机。移动终端上每增加一个传感器,都很有可能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大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9 10:31:05

导读:截至2014年9月,全球共有69家千亿美元以上市值的超级公司,主要分布在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尤其是美国,以33家之多占到超级公司总数的将近一半。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超级公司图谱,是全球经济竞争力的缩影与投射


作者:曲强/首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


阿里巴巴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风光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而有关其公司市值超过排名其后的腾讯与百度之和的相关话题,在互联网业界远未停歇。如果我们把视线拓展至互联网、拓展至中国以外的地方则会发现,高市值公司——尤其是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超级公司”——的地理和行业分布情况,蕴含着工业革命、产业变迁、经济发展、国家崛起等一系列问题的密码。


截至2014年9月,全球共有69家千亿美元以上市值的超级公司,主要分布在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尤其是美国,以33家之多占到超级公司总数的将近一半。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欧洲,紧随其后,占据21席——不过大多是制造业企业,而没有一家IT、互联网行业的新经济企业跻身这一“超级俱乐部”。排在第三位的中国,有9家大鳄跻身千亿美元市值,除了台湾的台积电,其余8家大陆企业中,6家为央企巨头——中移动、中石油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两家则是互联网“新贵”,腾讯和阿里巴巴。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超级公司图谱,是全球经济竞争力的缩影与投射。



1. 美国:光荣与梦想两百年


将世界上所有1000亿美元市值以上企业罗列出来,美国以30余家之多独步宇内(全球约70家左右市值过千亿美元),欧洲,中国分列二三位。从千亿公司平均年龄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欧洲、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梯队。


从1784年美国银行前身马萨诸塞州银行创立始,至2004年Facebook网页上线,美国在此220年期间,平均间隔6年便会涌现一家立足全球市场、改变社会组织模式、革新人类生活、市值超千亿级别的伟大企业。


通过统计发现,美国千亿以上市值公司平均年龄接近百年这与美国已持续百年的经济龙头地位不谋而合。自美国1894年开始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后,全球第一强国的宝座一直未有更替。


美国千亿市值企业中,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有14家,如宝洁、强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PHILIPMORRIS烟草、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等——从名单中隐约可看出,那是工业化和消费迸发的黄金时代。十九世纪中后页,正处于美国南北内战及内战后期,在此期间,1884年美国全面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于1894年开始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到一战前夕的1914年,美国纸业、化学、石油工业、汽车已形成巨型产业。


另外,经济繁荣,美国人充分就业和各阶级物质水平日益提高,洛克菲勒成为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1914年全国人均收入已达到567美元。1914年,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国,年总产值大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三个主要参战国的总和。全面工业化与消费社会形成,为美国千亿市值企业奠定了成长的土壤。


美国千亿市值企业的另一高潮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特尔、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高通、谷歌等IT巨头纷纷崛起。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与德国分庭抗礼的话,那么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美国则是绝对的全球领导者。美国的这些千亿市值公司带领了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据统计,在20世纪,全球GNP增长了20多倍,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70%之多。


除了制造业和IT产业之外,以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千亿市值巨擘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同为世界翘楚。正是美国资本市场推动美国顺利完成工业化浪潮,扩大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并助推实现了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向新经济成功转轨。目前,美国仍然拥有世界金融体系中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市值占到全球资本市场总市值的50%,“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美利坚之辉煌”。


2. 欧洲:辉煌渐成往事


欧洲过千亿市值公司的历史,可上溯至1366年比利时英博啤酒公司创办,这也是过千亿市值公司中最为“年长”的公司。随后,1688年德国默克公司成立、1715年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成立……由此可见,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奠定了欧洲资本主义崛起的开端,促使了欧洲政治经济单位进?结构转变,地理扩张使得欧洲大陆与世界首次实现融合,全球市场开始形成。


在欧洲过千亿市值企业名单中,先进制造业(汽车、机械、生物医药制造等)占据较大比例。例如德国大众、戴姆勒、西门子、法国赛诺菲集团、瑞士诺华、英国葛兰素史克等。目前,欧洲制造业占整个GDP约20%。欧洲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的发源地,其先进制造业一直引领全球制造业风潮,是真正强大的“高价值制造”级别的世界工厂。“高价值制造”,是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创造持续增长和高经济价值潜力的产品、生产过程和相关服务。


新时代,欧洲仍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竞争力核心。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这是《高技术战略2020》中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被认为是继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工业设计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开发全新的商业模式。


遗憾的是,欧洲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中,无一家IT企业。Internet无国界,美国互联网已经主宰欧美互联网领域,欧洲航海时代的荣光似乎已经渐行渐远。


3.中国:央企的力量


中国千亿市值公司平均年龄38年,恰恰印证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果。1978年至今,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6%,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3年第2位,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978年第23位上升到2013年第2位。


中国大陆共有8家企业市值超千亿美元,分别是中国移动、阿里巴巴、中国石油、腾讯控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国情决定,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企改革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三十年的国企改革中,传统国企被诟病的僵化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中国国企改革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央企开始步入合并重组及上市的资本运营轨道,其资本化进程开始加速。由此,国有企业中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进入全球最赚钱的十大企业榜单。


4. 千亿市值企业行业分布


千亿市值行业分布十分集中,IT、金融、生物医药、能源化工、零售快消五大行业已占据85%的数量。作为目前世界经济支柱的此五大产业,拥有足够大的行业空间和土壤去孕育这些巨无霸企业。


再往下细分来看,会发现这“五朵金花”中的四朵——金融、生物医药、能源化工、零售快消行业,正面临成长的烦恼。因为大部分千亿市值公司已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占据绝大份额,甚至已达到部分饱和的情况,开始遭遇成长天花板。有文章统计,近50年来,全球再没有孕育一家顶尖的汽车、飞机、机械、石油、化工等顶尖跨国企业。传统行业格局已定,垄断巨头已经将市场份额瓜分完毕,行业现有格局很难通过自身内生性增长打破。


然而,与传统行业略显寂寥的局面相比,得益于全球信息互联网化浪潮,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高速扩张,全球IT市场甚为繁荣火爆。以IT企业为核心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为例,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纳斯达克指数整体涨幅超过50%,甚至已经逼近2000年全球网络泡沫时5000点历史高位。美国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企业继续维持行业领头羊地位,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仰赖国内巨大用户群体,后来居上,目前也进入全球互联网第一梯队。


在全球IT行业整体景气的表象下,行业内部裂变和分化正在发生。按总市值排序,可以发现,IT互联网企业、消费电子等面向个人消费的终端服务成为IT行业“皇冠上的明珠”,而上游企业——IT硬件半导体却处于行业市值的下游,面向企业级应用的传统软件服务提供商IBM、甲骨文等,也再难重演上世纪末IT行业内绝对领先者的荣耀。


IT行业内市值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正是IT行业面向主体正由企业消费转向个体消费,也反映了IT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终端的迁徙趋势。IT行业竞争重心由基础技术平台转向各类应用平台,IT行业已进入新创新时代,社交网络、电商、大数据等代表着全球IT产业未来风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9 11:15:37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9 11:30:45
飘过。。。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