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6878 11
2014-11-07

你想成为牛人吗?

想的话,那就必须读!

(阅读版)


【牛人专题】推出以来,受到较多坛友认可,接下来,除了资料分享外,准备推出新的分享方式。

由于本人工作需要,需每天阅读大量金融投资类资讯,本人团队从众多高质量微信号文章中筛选,推荐给我,我会再选择其中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发布在此,可谓优中选优。

现希望每天发布一汇总帖 与大家分享


另外大家发现好的内容也可以跟帖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将给予论坛币奖励

大家阅读时点击帖子上方【只看作者】就可看到所有汇总内容

需要该类资讯的朋友可以订阅文库,【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阅读版]






了解|投资人基金经理训练营
了解|投资人最新版规


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

想成为牛人必须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7 08:22:46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08:30:13
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大部分人提起久邦数码时,想到的仍然是这个离职的联合创始人。毕竟,在这家公司超过10年的历史里,张向东是对外最活跃的一张面孔。

张向东是热衷谈论成败的商业世界里又一个知名“文艺青年”。他出生于陕西,长一张秦国人的脸,曾经蓄过长发,热爱自行车、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和写作。

2013年11月22日,在经过长达10年的跋涉之后,张向东和他的大学同学邓裕强、常映明一起,将久邦数码送上了纳斯达克。他们称自己是全球第一家移动互联网上市公司,他们的产品——基于安卓平台的GO桌面系统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要远超过在大陆市场。他们亦抱有想要占据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的雄心。

2014年,经过长时间的纠结和思考之后,张向东决定选择重新创业,自称原因:太爱自行车了,想为这种诞生于上上个世纪的机械做点什么。经过长达数月的内部酝酿、磋商,辞职消息最终在北京时间10月20日晚间、也是纳市周一开市后不久宣布。久邦的股价上市以来并没有出色的表现,发行价为11.22美元,而现在只有七块多,张向东辞职消息宣布的这日,股价跌了3%,降到7.51元。张的离开,或许并不是其股价短期承压的惟一来源,就在几天前,久邦还宣布了重组和裁员,裁撤旗下门户业务部门约100个岗位,占员工总量的12%。

张向东接受了虎嗅和《财经天下》周刊的采访,谈论他为什么离开、要做什么、他的纠结、他对多年搭档邓裕强的评论、移动互联网,以及他对久邦数码的情感——他仍然在不假思索的说“我们公司”、“我们公司”。

为什么离开

如果你知道我将要做什么,可能就觉得自然了。

我想做自行车。怎么做现在还不能讲。方向已经很清晰,但是还没有到讲的时候。

这个事情(久邦数码)一直是以他(邓裕强)为核心做的。那么多年我们一直都挺好的,也合作了这么多年。但是到一个阶段了。我觉得对我来讲到了一个交叉路口。

我选择的原因,是无法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自行车上面转移走。太喜欢了,觉得它越来越迷人。

我在告别信里也说,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夸张,我说我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我爱它,不光是我骑着它去旅行,沉迷于它的细节什么的,我想为它做点什么。这可能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我喜欢一个东西我就为它去做一些事情,这才真的是爱。

为什么要从时髦的移动互联网转移到自行车这样古老的物体

我并不是要去做一个传统的自行车公司。这个现在不能讲太多。自行车已经有129年的历史,我最近又定了好几辆车,现在已经有14辆自行车。我觉得从机械时代来讲,它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相机、手表一样,都到了同样的工艺阶段。但是,如果你想在钟表行业再去做一个劳力士出来,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突然的决定吗?

决定是自然发生的。有些事情你到最后回想起来时,好像是很多条件逐步发酵,最后的结果好像是设计好的一样,但实际上它是自然发生的。原来真的没有想过,最早的骑车、写书、推动公司,周围自行车方面的朋友也很多,但是真正有这个决心,是今年才做的决定,觉得很多事情都成熟起来了。

我经常会想这个问题。

在《短暂飞行》里,我讲了很多人生的不确定性。你在某个时刻的选择,绝对是非常不确定的和偶然的。我原来讲过一句话,像水的奔流,一条溪流从山上刚刚流下来,它的方向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但终将汇入大海。我不断反思,自己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真正的人生信条。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还是希望去做出一些东西来,还是希望生活产生一些变化,还是希望自己勇敢地往前奔。我不想停下来。
对于久邦而言,可确定的东西肯定比不确定的东西要多一些。

在久邦,裕强是最核心的人,也是最重要的那个人。(公司)方向都由他来把握,由他来确定的。我很看好他。

何时告诉邓裕强的,以及他的反应


我俩认识二十多年了,真的是最久的朋友了。我跟他是在年初的时候,也就是春节后一段时间开始聊到这个话题。开始时他半天没出声。我俩之间互相太了解了。裕强对待人的态度,他的人生哲学,第一原则是自由。他会尊重你的选择,对他而言,一定你是有这个权利的。所以他绝对不会说想阻拦。但是他会很快地想到现实的事情怎么解决:公司怎么去处理这些事情。

我知道这个告别,很多人都很难理解。在公司的分工上,产品都是裕强来管的,内部的管理是COO常映明来管,我是管对外的商务合作、品牌和投资者,基本上大的商务合作、谈判都是我主导。裕强是不怎么说话的一个人,他就是产品方向。

我离开可能不少人很难接受,但是相反我觉得最能接受的就是裕强,因为他相信人的选择都是自由的,都是根据你自己的内心去选择的,绝对不能勉强自己,就跟他当年创业一样。他会觉得我不能不允许别人这样。

他也知道我兴趣太多,喜欢一个东西之后,就是喜欢得不得了,恨不得要所有的人都喜欢,总是有这种狂热的冲动。他觉得你那么喜欢自行车,你为它做一些事情当然挺好的。

不管多大的事,只要是你个人的决定,他都会问你一个问题:你想好没有。如果你说我想好了,他也就不问了。你想对他说更多,他也愿意给你出主意,但是他不会追问。这是他跟很多人不同的一点,他觉得到了要说的时候,你就会跟我说,我为什么要问你,我们是这么好的朋友,用不着那些说服啊、劝解啊之类的。

董事会的反应

一个多月以前,我开始跟董事会的各个董事去沟通。我逐一的每个人见面去谈的,要取得大家的理解,要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怎么啦,公司内部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你跟裕强的关系是不是不好。裕强也会跟董事通个电话。

每个董事的判断不一样。有的人会认为我早就应该自己去做这一件事情。有的人会说,还是应该有个阶段,公司刚上市,能不能在团队建立得更全面一点的时候再走。

在商业里面大家讲规则,有些决定,肯定不见得能面面俱到。我自己也会觉得很难受,关键是感情上来讲,挺沉重的,因为这是你十几年在做的一个事情,又是你在挑头做,现在你突然说要走……我自己挺难受的。

个人层面,谁给了你建议

我会征求两个人意见。一个是IDG的杨飞。他确实像师长一样。杨飞是投资界很老资格的一个人,他见的事情很多。他很耐心,很愿意花时间来跟我交流。另外是我一个私交很好的朋友,他不是我们行业内的人,是一个艺术家。

杨飞会从做事情的角度给我一些建议。他是一开始就比较理解我,也说我这种人肯定最后要去做一些事情的。

另外那个艺术家朋友说,自行车就像我这个人。你跟什么东西契合是有原因的。我觉得这个话讲的还是让我挺开心的。

股价最高时32块,现在不到8块。董事会是否会认为这个时机糟透了?

可能一般人确实会这样想,但是董事会里的这些人他们看过太多了,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做了这么久。(他们理解)股价只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他们对公司是了解的,知道这个公司最重要的是产品做好,把团队建立起来,建立得比较稳固,然后有更多商业化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个公司只要它内核好(就没问题)。我们的公司经历过那么多生死考验,我估计在2010前后很多人都以为我们公司不行了。这个公司,只要有裕强在,就有产品能力在,别的就不用担心,股价肯定会回来的。
我太了解这个团队的特点了,我知道这个公司会怎么样。
我仍然是这个公司的个人第二大股东,也会是这个公司一辈子的一员。
其实我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公司的。无论公司出任何的状况,给我一个电话我都会去为它做(一些事情)的。

怎么做的这个决定?

就创造一个新事物的“创造”来讲,我觉得人生的时间段确实不怎么长。所以我真的有时不我待的那种感觉。我有很强烈的焦虑感。在前面好像有东西在召唤我一样。但另外一方面是对这个公司的使命尚未完成。在这个阶段我很纠缠。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大家说你为什么做这些事情?

写书、骑车、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事情,我还是比一般人做的事情略微多一点的。但公司是一个机构,有了快一千人的规模,你得为它负责,所以经常是挺分裂。

然后我朋友就问我,你为什么非要做那些事情?你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或者别的,自己最后总得让自己明白吧。

我说,我就是不能让自己白白爱过这些东西。你真的是热爱这个东西的话,你一定要为它做点什么,不做就不算数。真的做了事情,这是证明。

所以我就证明一下,那我真的还是挺爱这些东西的。

除了自行车,我还爱互联网,还爱文学。文学方面你说我能够做什么?我也一直强调说我只写一本书,但我可能在创作方面还会有别的一些形式,其实已经想了好几年,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把它弄出来。互联网我已经做过两次,第一次失败很惨。第二次虽然到现在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里边,但它毕竟也是一个上市公司了。这个公司到现在还有一亿多美金的现金,有数亿用户覆盖全球,虽然它市值不高。股价是阶段性的,我不会担心。而且裕强在那里,不会有问题的。
我这个人是个行动派,想到了就会去做。

就是为自行车做一些事情而已。应该会挺有意思的。

我为它耗了那么多的时间。行业里的人都会开玩笑说,你是专业骑自行车,业余做移动互联网。

现在这真的要成为我的主业了。人家都说我不务正业,现在我把这个“不务正业”的副业变成正业好了。

这几天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边:就是你真的爱上某样事物,你还是要为它做点事的,我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

公司我也爱,但是它到一个阶段了。人的命运会不断出现这种交叉路口,挺纠缠的。

因为这个决定,我好久没睡好,经常很早醒来。我这人其实生活挺规律的,一般十二点、一点睡觉,早上八点钟起床,活动一下身体然后上班,九点半到办公室。但我做决定的那个阶段,真的是两三个月都很早就醒来,然后坐在院子里发呆到天亮。最近我晚上不想再想了,就看点开心的,你知道我看什么?《老友记》。但我看《老友记》我都在想,他们也是一起十年然后分开。就是想这个事情,搞得自己都很尴尬。

现在是一个重新创业的好时机吗?很多人都在谈论泡沫。

我其实不太在乎这个东西。价值和价格是不一样的,所谓的“泡沫”说的是价格的问题,但我现在要去做的事情,我首先判断是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它的价格多少我现在没有那么关心。

在商业上来说时机是不是成熟?我当然会去判断,但我跟他们的判断是不一样的。资本市场有它的起伏,但是行业的变化是线性的,一直在前进,你不可能去等待。我反而觉得现在是自行车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一个时机,它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工业、技术等等方面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需要到一个新的阶段了,需要一次改变。

我不能等待资本市场对它的配合。我真的没那么关心那件事情。

最后它是什么样子,可能以后等我进展顺利了再来讲。但肯定不是我开发了一个骑车用的APP,或是开一个自行车店,我设计了一款自行车或什么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不那么简单。
这个市场比你想象的大很多。

同事的反应

我们的同事知道我要走,一天晚上很晚了,一个同事给我发了一句话,他说:一个父亲告别亲生儿子,总有外人无法理解的原因。他问我,走廊上有你的那些照片怎么办?我回复他说,同事的责备让我开心。

我在这个公司这么多年,没有用过两面全新的打印纸,都是正面打印过的那些废纸,在背面写东西。我绝大部分时候出差都飞最晚的航班,因为怕耽误同事开会。每年同事们年会的衣服,很多都是按照我的点子设计出来。每次活动,我带大家一起去骑车。晚上离开办公室,我会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地去关灯。从来都是这样,我对这里感情太深了,太在乎这里所有的东西。

所有的这些东西……但是人总有告别的那个时候,你得接受这样的事情。

我还是挺自我的一个人。久邦是一个集体,我在集体里边还是比较服从。我的个性的那一面表现出来,是因为裕强对我比较宽容,团队也对我比较宽容。但我觉得我还是太自我的一个人。

别人会觉得我是比较自由洒脱,但在公司里的时候,我是非常有时间观念的人。我在外面会比较容易交流一些,但在公司内部我确实是有些严厉。或者说在对事情的看法上,我实际上是挺激烈的一个人。所以在久邦这个团队里边这么多年,我真是觉得大家对我真的是特别特别宽容。

现在就是再宽容我一次,让我变成一个更自我的人,去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过去十一年的收获


它让我知道建立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是做任何事情的根本。然后也告诉我要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从做一个事情本身来讲,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要有,起码从我的价值观判断和方法论上是这样的。久邦是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所以它在变化莫测的移动互联网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还能活得下来并且走上市。这两点对我非常重要。对我后边做的事情应该也是最重要的。

再谈一些邓裕强

裕强永远打不死。真的。我知道行业里边可能也有人批评他,说他的风格不够大胆或者什么之类的,但是裕强这一点上特别特别的厉害,就是打不死。我认为他永远打不死。韧性之强悍,我真的觉得没法用一种材料来比喻他。他就是死不了,他就是有办法,这个是最厉害的。

我们是同学。有人把大学同学或者中学同学那种同学关系理解为血亲关系。比如你跟你哥哪怕打得头破血流,要是别人欺负你哥,你照样拎一块板砖就冲上去,这就是血亲。十八岁进入大学,一年级,我跟裕强、映明住一个宿舍,之后三年我们是隔壁,每天晚上在一起谈天说地,去草坪上喝酒。那是一个人最容易信任别人的时候,宿舍里好朋友讲理想,讲对生活的看法,讲让你兴奋的事情。每天晚上都这样耗在一起。

大一,我们两个人还卖过羽绒服去尝试做点事情。大冬天两个人拎着几个大包在长安街上走。我们俩把这当做是演习,就是控制成本不能坐出租车之类的。手拎着包,血丝都出来了,我们比赛看谁拎得更久一些。那是十二月北京的冬天。经历过那样的事情,你们俩就算是一辈子的朋友了。跟映明(常映明,久邦数码COO)也是那样,大学的时候衣服扣子掉了都是映明帮忙钉的。这种关系太亲近了。

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认为互联网就像信仰一样,这是我们年轻时该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去做一番事情出来,就像雅虎一样——当时互联网的偶像就是雅虎。

大家都知道我和裕强是好朋友,我们都认为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另外的方面我们俩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稍微跟我们近一点的人都知道。他只看金庸的武侠,我是永远看一些无用的书。我喜欢的音乐,他不会喜欢。我喜欢自行车和旅行。他是每年都去马尔代夫。我俩还是有差别的。

一个遗憾

我在我们公司唯一的一个遗憾就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记录,所以我每年要给我们三个拍张合影,都是请大牌的摄影师来帮我们拍照,因为我摄影师的朋友特别多。但是后来几年因为太忙了,就给忘了。有一些活动上也拍,但我总觉得那个表达不像我们三个,我就是想正正式式地进棚拍一张我们三个人的合影。拍了好几年,但后来实在是太忙了……而且裕强其实是为了配合我,就是你说拍就拍了,但是这个事情要大家凑来凑去凑了好久。

我有一次统计了一下,自己换过十五个个人办公室。我每一次进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照片。我跟裕强的第一张合影永远在我办公室——裕强的办公室也有我们两个的合影,还有我们三个人的合影。没有我家人的照片,我的桌上也有我们三个人的合影。我们的家人也都是好朋友。

对移动互联网的热情

我只会比以前有更强烈的热情。因为互联网正在渗透到每个方面。用人来比方的话,互联网原来是生活在脑部的,现在它进入到你的整个身体里边来,全面地在进入。就像一个人走入大海里的那种感觉,无论吃穿住行,它会全面地进入到你的生活来。

互联网是在逐渐扩大,在不同的领域里面渗透进去。这使我们这些人还有一点创造的机会。我肯定会站在这个角度上去做,不管我去做什么别的。如果我现在去耕田也会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做。互联网有太多的想象空间。

最早在大学的时候,我们想做雅虎,因为雅虎是全新的、互联网的,那时候雅虎也是最牛的。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一定要先有足够多的用户,其实我们是没有选择雅虎的方向的。开始时做资讯,是最开始的时候用户的第一选择没别的东西,我们只能选择它。我们一直在尝试着做产品,在诺基亚的时代我们做出的案子已经很多了,从流媒体、音乐到输入法等等,什么都做。但那时候真的比较迷茫,也不知道事情后来会这样变化:就是首先从终端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然后才发生了后边的种种。

对互联网的理解,我跟裕强不太一样。裕强是从产品层面来思考问题,我一直关注大趋势。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看《连线》,关注KK。后来我为什么要引进KK的书,也是这个原因。包括我最近写的手机思维方式,还是看趋势性的东西看得更多一些。我认为我的一些趋势判断还是比较早的。KK的那些文章是上个世纪写的,但是我们把它引入到中国以后,大家会觉得有个人这么有前瞻性。我很认同他,我在上个世纪就很认同他。

我觉得从对互联网的理解上来讲,自己很早就看到这些东西的变化。但这并不是说我怎么样,实际上全世界在这个领域里面有这样的想象力的人多得是。可是有的人想得太远,做的时候反而失败了,因为你做得太超前了。它是个逐渐的过程,一点一点的,就像大家明明知道注意力已经转移到网络上了,但是电视台和纸媒的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要远大于互联网机构。从商业的转换上来讲是需要时间的。

商业是一个真正实现验证的过程,它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趋势性的东西很多人都能看到。2006年我去过微软的那些实验室,当时它的实验室很多东西都是很前瞻的,但是这个公司层面的商业化却做不到。

很早就看到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但久邦抓住这个机会了吗

这个我觉得有机遇、能力和阶段的问题。你要说没有被抓住的话,跟我们同时代的公司只有UC和我们是市场里存活下来并且有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公司。如果说对我们的期待是做到今天微信那样,那我没有做到,真的很抱歉。但是我们两家公司是活下来的,我们是上市了,UC是被并购了。其他的……都死掉了。除了我们两家以外都死掉了,没有活下来的。

我们是全球上市的第一家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大家会觉得有很多的机会,某一个机会抓住的话公司再大一些,(这样讲的话)那肯定是错失了一些。但那个机会,你没有抓到,可能它也不属于你吧。

从商业上来讲确实会有个角力的问题。总是有比较,这是个现实的问题,你必须得承认。而且永远有人比你更大。比如说像百度做得成功吗?有人会说百度不行,还是没有像谷歌那样成功,是吧?就是这么奇怪。商业的标准永远是不断提高的。你要是失败了,也没你啥事了,没有人理你,也没有人黑你。一个公司要是被卖掉了,别人会说,不行,你的公司被卖了,问题是太多公司还没有被卖的资格。真的没完没了。所以我觉得人要有自己的标准。当然确实你也没有做到像谷歌一样,别说谷歌了……我不怕别人怎么说,总是有个阶段性的成绩单。

这个阶段从期望上来讲,从商业程度上,当然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但本身还是很美好,我觉得我很开心,我也实现了一个基本承诺,就是跟我最好的朋友去做一些事情,我们努力了,有一个结果。

一路过来你遇到的东西挺多,但是你真正爱的东西其实不多。我还是去想,在我们真正爱的这个东西上做一些事情来证明我的爱。在中国的互联网方面,我虽然没有做到一个像微信或者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但我们是中国第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我们是第一个把产品带向全世界的公司,这是有我的痕迹的。我认为这就算是我为移动互联网做的事情,我热爱它,我也做了一些事情。

我热爱文学。我也写了一本书,《短暂飞行》,虽然大概现在很多人容易把它理解为一个创业者的涂脂抹粉,但我认为它还是有一点文学性的书。

至于自行车,我这么爱它,我要为它去做一些事,让它从此以后变得不一样,这是我做出决定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08:40:18
腾讯科技 梁辰 11月7日报道

网友“小墨”是一名资深米粉,陆续购买了两部小米手机,并在小米平板发售当天就抢购了一台。但他对小米平板的体验并不满意,雷军(微博)曾在发布会上许诺,到年底将有2000款应用适配小米平板。但他认为,在小米平板应用商店里,完美适配的应用并不多。

小墨订阅了雷军的微信公共号,在雷军署名的一篇阐述其为何做平板电脑的文章里写道,小米选择了Android系统,使得Android领域的一部分应用直接能用,选择了英伟达的Tegra K1处理器,因架构类似使得PC游戏很容易移植。

如果仅从数量上考量,小米平板应用商店支持的应用数量已超过3000个,但其中很多依然是依靠应用本身“直接能用”,尤其是一些未标注HD的应用,本质仍为手机版。而PC移植游戏则至今未见实际成果,这与当初雷军的承诺不同。

有开发者告诉腾讯科技,Android平板市场适配工作量太大,投入产出通常不成比例。尤其是小米平板采用了与苹果iPad相同的4:3屏幕长宽比,有别于普通Android平板的16:9,因此要达到完美适配需要增加工作量。

至于PC游戏的移植,一位PC游戏开发者表示X86处理器和ARM处理器差别巨大,移植无异于再次开发,同时PC游戏的操控与平板完全不同,仅仅照搬移植毫无价值。

雷军曾将小米手机的成功归因于“硬件+软件+网络服务”的三项全能,但显然在平板电脑上,小米未能延续这样的成功,这或许与小米平板太过仓促有关。在小米手机发布前,MIUI已经持续更新52周,适配数十款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50万用户。而MIUI for Pad,只适配了Google Nexus 7第二代和小米平板两款产品,并未经过手机版MIUI般漫长的打磨和人气积累的过程。

据腾讯科技从多家第三方研究机构了解的数据显示,小米平板的销量在安卓平板电脑品牌中表现一般。截至9月底,小米平板的总出货量约55万台,其大部分产品通过官网渠道出货,小米官网销量外零售量约为9万台。

IDC相关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三星平板电脑出货量为990万台,华硕、联想分别出货350万台和300万台,这意味着小米试图用一己之力颠覆平板市场的想法更加遥远。目前看来,小米平板和小米路由器及电视等产品一样,成了小米方法论并未“万能”的典型案例。

一己之力难建生态链

雷军在那篇回忆为什么做平板的文章(《总要有人先种树》)中表示,“至少在小米平板发布初期,移植生态链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具体的操作模式是,选用Android操作系统、英伟达Tegra K1处理器平台以及iPad mini Retina版的屏幕,而这背后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迅速将更多应用倒入小米平板。

尽管使命感十足,但雷军的设想似乎从未实现。Canalys分析师毕晓嘉告诉腾讯科技,因为手机和平板的App画面、分辨率和纵横比都不一样,直接移植有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很多用户体验的细节都没有做好优化。

腾讯科技观察发现,在目前进驻小米平板应用商店的应用中,真正独家或专门适配的应用屈指可数。有网友在小米官方论坛上列举了完美适配应用的名单,数量仅为330个。

雷军曾在上述文章中表示,手机是具有鲜明基本功能的设备,具备打电话、发短信这两项功能,手机就能卖了。但平板作为“重内容消费型 ”设备,它其实没有某种自有硬需求锚定的核心功能,平板所有的功能都依托于生态链的内容、服务供给支持。一台没有足够应用和游戏等内容支持的平板电脑跟一块板砖没差多少。

这或许解释了小米平板至今表现一般的原因,独特的分辨率让小米平板与主流的安卓平板格格不入,尽管小米试图成为一个先行者,但显然在碎片化的安卓世界里,小米却未能就生态链的缺失问题找到解法。

此外,小米平板未能像小米手机一样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区间切入,在Android平板中,真正掌握这一市场大量份额的是众多的白牌厂商(山寨厂商),其优势在于满足市场对低成本平板的需求,这些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千元。

而联想华硕等PC厂商凭借渠道优势往往能更先接触消费者,在小米手机成功之后,这些厂商并未在平板市场上再给小米足够的机会,加上本身iOS阵营的iPad产品价格并不虚高,这让缺乏应用的小米平板显得并无多大吸引力,这也造成了小米平板销量的平淡。

小米模式再次走下神坛

据腾讯科技从多家第三方研究机构了解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小米平板的总出货量约为55万台,目前小米难以在平板电脑市场复制“颠覆”的神话。而第三季度,苹果、三星、联想等品牌平板电脑的销量都在数百万台的规模。

毕晓嘉表示,目前小米在整个终端产品线上都有布局,但只有手机是其真正精心打磨的产品,而其他多少有一点盲目跟进的成分。雷军想要达到的就是把整个MIUI系统延伸到更多的屏幕上区,但还没有能够做到一个精细化的程度。

有业内人士分析,小米的智能终端产品推进策略已十分类似——选配最具宣传卖点的元器件,用MIUI作为软件的核心,通过自身或投资的业务补充前期内容,并最终通过发布上极具煽动力的演讲做宣传。

某种意义上,“移植PC游戏”等承诺和当初的“小米手机玩游戏媲美游戏机"或“动圈耳机”如出一辙。好在一位小米内部员工向腾讯科技表示,“平板市场是已经被苹果证明过有强烈需求的,所以小米会跟进”,而针对这样的产品演进,目前小米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在平板上砸钱。

在小米长长的产品类表里,除了手机和移动电源外,平板、路由器,以及电视并没有成为爆款产品。客观的说,作为新来者,小米在上述多个市场取得的成绩仍可圈可点,但受累于被过度神话的品牌形象,未能冲至前列就被视为失败。

一家平板出货量数倍于小米的深圳白牌平板公司高管向腾讯科技表示,小米手机的成绩源于天时地利人和,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远没外界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小米能够和当初在手机市场一样潜心做好服务和体验,而不是急于推出硬件产品的话,可能表现会更好,“因为消费者总是用脚投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08:41:38

揭幕者

今日头条【操盘策略】


昨晚和一个券商分析师聊天,了解到他们最近重点在研究“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他说08年经济问题靠4万亿投资刺激解决,而这次看来要靠4万亿的采购了。

这几天基建类、工程类、重装类的股票都表现抢眼,昨天中国建交早上还是调整的,下午2点后就封板了。可见市场对这个概念的热度还在。

有看官要问了,什么是“马歇尔计划”呢?“马歇尔计划”就是美国拿出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约130亿美元)借给受援国,让他们购买美国的东西。即把美国过剩的产能转化成美国ZF对受援国家的债权。美国再动用各种力量,确保这些借钱的国家不敢赖账,缓解了美国战后传统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国家拿出1千亿美元和3万亿人民币的成立一个基金,给友好国家搞基建,缓解我国的过剩产能问题。

老揭这位朋友所在的研究所就在算到底这个计划实施之后对国内这些产能过剩行业有多大受益。结果研究下来,产能过剩是个天文数字,4万亿的购买力做多也是让这些行业别太惨,想转好,门都没有。不过靠他衍生出来的作用却好的不得了,这4万亿的订单实际就是掌握在高层手里,买谁的,不买谁的,就看那些企业的表现好不好了,什么叫表现好?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国企高管积极降薪、积极推进国企改革那就是表现好的,蛋糕就分的多,消极抵抗的就没份。所以未来利好两大方向,一是重装备制造国企中改革积极的,二是军工(军工老揭是从6月就看好,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了,在8月的一次免费网络公开课中也不断呼吁,之后迎来了一波军工急涨。今年是军工元年,虽然目前军工有所调整,但老揭依然认为军工股行情仍未完)


【操盘必读】11月7日《揭幕早盘资讯》(附股)


一、【全球/宏观】
隔夜美股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再创历史新高。道指涨69.87点,报17554.40点。黄金七连跌,再跌3.10美元,收于每盎司1142.60美元;原油跌77美分,收于每桶77.91美元。

二、【产业掘金】
第十届珠海航展将在11月11日“双十一”开幕,那天也恰逢空军成立纪念日,空军将首次成体系组织装备展示,包括空军18种现役航空装备以及6种现役地面装备,还将有运-20、空警-2000、空警-200等新机的飞行表演。A股军工股中,中航飞机(000768)参展了新舟系列产品;航天通信(600677)承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部分防空导弹业务;成飞集成(002190)正在进行沈飞集团的资产整合;隆鑫通用(603766)的首款无人机也将在航展亮相。
有消息称停牌近半年的东方明珠、百视通两家公司或于本月中旬复牌,千亿市值传媒航母即将归来。传媒概念股中,新华传媒( 600825 )为上海报业集团旗下唯一资本平台;浙报传媒( 600633 )正成为新型传媒集团和综合文化服务商,转型成果显著。其他传媒股还有出版传媒(601999)等.
新华社6日报道,自动分拣货物的智能机器人已在天猫仓库得到应用,一个2万平方米的仓库,只需3分钟就能完成一单订单的拣货。机器人概念股近日走得最强的是科大智能(300222);其余机器人概念股还有三丰智能(300276)、软控股份(002073)等
长电拟7.8亿美元收购星科金朋,半导体产业相关企业受益明显,如晶方科技( 603005 )、同方国芯(002049  该股还是王亚伟三季度新介入的股)等


三、【公司信息】
北京城建(600266):国信证券首发申请将于11月11日上会,公司持有国信证券3.43亿股。
远光软件(002063):重组预期再起
市北高新( 600604 ):大股东做大市值意愿较强,同时也在考虑趁国企改革之际推出激励计划。

四、【主力动态】
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F1411报收2517.2点涨6.8点,涨幅0.27%,升水11.3点。持仓量大幅增仓6652手至13.57万手。

五、【公告精选】
康得新:定增60亿做强膜材料,控股股东认购半数
鄂尔多斯:获大股东注入电冶公司剩余股权
宇通客车:收购精益达获商务部核准
银江股份:签总投资7亿“智慧焦作”项目
绿盟科技:拟收购反垃圾邮件厂商55%股权
大族激光:拟合资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
宝诚股份:重组拟收购传媒游戏类资产
国创高新:拟募资8亿元打通上游产业链
红宇新材:募资谋并购 实控人包揽定增
明泰铝业:募资投向轨


周四大盘继续震荡,两市成交额稍有萎缩,在3500亿上方,个股精彩纷呈,两市共股涨停,次新股接过领涨大旗,兰石重装(603169)以21个涨停板敖世群雄,涨停的次新股有18只,这里就不一一点出了。
获取盘中每秒直播,在百度搜索“揭幕者直播室”就可进入免费直播室,看盘中最新猛料!

其他涨停原因见揭幕者如下分析:
宁波富达(600724):不知原因涨停,就是因为低价?
中国交建(601800):称正论证发行优先股
应流股份(603308):涨停创新高,物流概念
北部湾港(000582)、国际实业(000159):“一带一路”概念股
锦龙股份(000712):拟定增募资35亿元
立思辰(300010):拟逾4亿购两公司涉互联网教育
江苏神通(002438)、中核科技(000777):核电概念股,受核电重启计划正在制定消息刺激
常发股份(002413):重组股
盛路通信(002446):实控人斥资逾9000万增持公司股份
广船国际(600685):55亿收购大股东资产。交付国内最大原油轮
科大智能(300222):机器人概念龙头
亮科技(300348):涉足预付卡业务
冠福股份(002102):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获有条件通过
大杨创世(600233):参战“双十一”
长城开发(000021):积极拓展移动支付相关产品
独家跌幅榜分析:
鹏欣资源(600490):继续放量大跌
金达威(002626):终止重大事项
国栋建设(600321):短线游资出逃
福建南纺(600483):今日改名称
*ST东力(002164):3.54亿出售新能源公司,两跌停了。
蒙发利(002614):遭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减持400万股

龙虎榜席位揭秘11月6日收盘后总结)

中核科技:齐鲁宁波江东北路耗资4435万封板
锦龙股份:机构之间有分歧
长城开发:海通上海黄浦区福州路耗资4423万封板(总舵主的分仓,一位长期负责泽熙产品的信托经理透露,泽熙的重仓股操作并不频繁,但这类股票涨幅也不大。它另外一小块资金则快进快出,收益很高,但是外人难以模仿,即使看到他的仓位,也难以跟踪。)
北部湾港:一家机构席位耗资3556万封板
国际实业:银河宁波翠柏路封板
江苏神通:两家机构席位封板
众信旅游:三家机构席位涨停介入
盛路通信:两家机构席位介入
冠福股份:中信上海世纪大道耗资1995万封板
电光科技:国信成都二环路封板
丹甫股份:连续三天四家机构席位介入
腾信股份: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耗资2894万封板
科大智能:三家机构席位封板
长亮科技:中信上海东方路封板
蓝盾股份:连续三日有四家机构席位封板
宁波富达:国泰君安总部封板

11月6日收盘传闻求证:


中国宝安:传公司产品属于三部委促进新材料范围内?

  回应:不了解情况

乐通股份:传新材料公司今年底投产?
  回应:现正试产,正式投产需等ZF批复

中科三环:为南车株洲高铁提供永磁材料?
  回应:有小批量供货

思美传媒:传拟投资1亿成立影视制作公司?
  回应:没有此事

银信科技:传将并购天融信?
  回应:没有此消息

许继电气:传近期中标南方电网项目?
  回应:以公司公告为准

炬华科技:传公司研发项目入选2014年度国家火炬计划?
  回应:确有项目入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7 10:15:10
每日一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