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96 9
2014-10-26

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谁贡献了经济增长?

GDP的嬗变和诡计之三

经济增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作为实体经济的增长,它是客观的,我们衡量的是价值,它取决于凝聚在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收入的增长,我们衡量的是价格,它既包含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也就是价值的增长部分,也包含了我们的主观评价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增长部分。我们现有的统计方式中,完全忽略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部分,把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分不清经济增长数据中,到底哪一部分是由实体经济贡献的,哪一部分是我们对产品的倾向判断贡献的。这样的统计方式的背后,是现有的有着固有缺陷的资本运作体制在作祟,它潜藏着极大的危险性,让资本收入和经济增长完全脱节了。要么资本收入增长高于社会总收入增长,出现了通货膨胀;要么资本收入增长低于社会总收入增长,出现了通货紧缩,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性收益无法判断自己的收益是从实体经济增长中获得的,还是从资本的超额利润增长中获得的。它认为自己做同样的投入在两者身上应该获得同样的收益,实际上收益是完全不同的,这导致了社会总收入和社会总产品严重不符。我们假设有传统产品A,创新产品B。传统产品A=100(劳动力价值)+30(剩余价值),创新产品B=100(劳动力价值)+30(剩余价值)+30(超额剩余价值)。传统产品A是代表社会平均发展水平的产品,所以社会平均资本收益率为30%。而创新产品B因为供不应求,会吸引大量消费和投资,所以有超额利润。这意味着我们投入100元钱,在A产品上我们能获得30元的收益,在B产品上我们能获得60元的收益,然而当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审视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投入100,可以理解为投入100个劳动力,进而理解为获得了100个单位的产品,然后我们将获得30个单位的剩余产品。这个时候的积累率就是30%,不管我们投入A产品,还是B产品,这个积累率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因为两者的物理增长都是一样的。这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做同样的投入的前提下,虽然A产品和B产品的增长数量是相同的,但是两者的主观效用是完全不同的,对比关系是130:160.创新产业对GDP的贡献度更大。

那么超额剩余价值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超额剩余价值其实不是真正的剩余价值,它不是这个社会凭空创造的,而是其他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也就是当B独立存在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完全是不存在的,但是当A和B同时存在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就出现了,它是A产品所贡献的剩余价值向B产品中的转移。这个时候,B产品的积累率达到了60%,它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60%,但是A产品的经济增长速度完全停止了。然而从资本的角度看,A产品的资本收益率依然是30%, A产品名义上仍然为国家贡献了30%的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物并没有出现,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当然了这绝不是说我们选择投资B产品有任何错误,而是告诉我们要适当的调整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配权重,减少资本收益的比例,比如说我们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或者提高国家的税收。创新产品因为有超额剩余价值,它会不断的吸引资本,直至最终超额剩余价值为零。为了追求创新产品的高利润,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社会必须要不断创新及转型,不断推陈出新。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自从诞生以来,一直饱受质疑和挑战,不仅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否定它,甚至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也公开质疑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价格和价值的偏移较大,理论和现实不符。这是完全错误的,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这种现象,说明现实中超额剩余价值在起作用,这在当今这样一个创新和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上面的事例证明了,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马克思当年所断言的,劳动者在他的劳动中,不仅创造了自身的价值,还创造了他的自身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的伟大结论,即使在今天,依然会焕发强大的思想光芒。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摇和妥协,导致了我们今天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上,裹足不前,经济学几乎成了西方庸俗经济学的代名词。

我们在证明中,没有使用剩余价值率,而是使用了积累率。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剩余价值率是以价格作为计算单位,积累是以产量作为计算单位;二是剩余价值率没有时间概念,而积累率具有时间概念,比如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不是一次性转化的,而是在固定资产寿命周期内多次转化的,所以积累率就是指固定资产的折旧周期内完成的积累程度。对于价值相同的多次转化的产品和一次转化的产品来说,多次转化产品必须要有一定的超额剩余价值,否则就不会有人愿意投资多次转化的产品了。一次性转化产品除了创新产品外,一般是没有超额剩余价值的。我们必须知道,只要是超额剩余价值,它都不能算真正的剩余价值,所以都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也就是超额剩余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无论是多次性转化的产品,还是一次性转化的产品。我们来举个例子吧,汽车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大量的使用固定资产,资本有机构成很高,汽车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多次转化的产品。汽车的价格构成中,超额剩余价值部分可能很高。我们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合资生产乘用车,汽车价格非常昂贵,但是后来价格越来越便宜,今后还会更加便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汽车到了超额剩余价值接近于零的发展阶段,任何汽车产业的建设投资都将破产,绝无例外。西方汽车工业半个多世纪以来,只有汽车企业不断破产,从来没有一家成规模的汽车企业诞生。当然了,如果这家汽车制造企业是以创新为主的企业,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美国的特斯拉,不过价格也肯定不菲。

判断产品中是否包含超额剩余价值,我们可以把产业划分为几个种类。按照产业发展的历史区分:传统产业和创新产业。按照资本有机构成度区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管是哪种分类方式,我们的最高目标可能都是追求真实GDP总值最高。那么我们如何处理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这三者的关系呢?请看效率和效益,谁能决定我们的未来?-GDP的嬗变和诡计之四。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26 10:56:49
  这个问题问得好。

  当然是超额剩余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大。超额剩余价值是大众货币投票的结果,也是生产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结果。这两者的共同选择的结果使社会进步大大向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6 11:01: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6 11:36:59
学习了,有道理。我也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的;但从剩余价值理论得不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必然性结论,剥削论是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6 11:37:40
caoheng 发表于 2014-10-26 10:56
  这个问题问得好。

  当然是超额剩余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大。超额剩余价值是大众货币投票的结果,也是 ...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6 13:37:43
叶风尘 发表于 2014-10-26 10:46
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谁贡献了经济增长?GDP的嬗变和诡计之三经济增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作为实体经济 ...
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有什么决定的?剩余价值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