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读完谈古代兵器——《读“古代弓箭之道”一文有感》一文,我真为这位作者渊博的知识以及对经济学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表示惊叹与佩服。整个帖子没有运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但完全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问题的。这也正是我最想学习的地方: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世界。
而张五常老师的评语里给出了这篇文章的核心思路:竞争准则决定了人的行为选择;当竞争准则发生变化时,人的行为选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我们其实能发现很多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实是由竞争准则的变化带来的。作为一个纯粹的吃货,我就从吃的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我曾经在与过番的姨婆交谈中得知,马来西亚的饼干包装大多是小包独立包装的,也就是一个小袋子里只装着2-3块饼干,是刚刚一次能够吃完的。那种大包装的饼干是比较少见的。而在我们选购饼干时(特别是家庭食用的情况)往往会选择大包装的,价格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马来西亚的饼干还会选择小包装呢?
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气候。零食的美味程度是其竞争准则,而饼干的松脆程度是评价其美味程度一个重要指标。马来西亚地处热带雨林与季风气候区,空气平均湿度非常高。饼干如果一次没有吃完就会很快转潮影响风味,造成浪费。同时采用小包装也能更好地防止饼干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因为包装破损而造成整体破坏。而中国的气候相对干燥,饼干的味道就成了主导。饼干生产商也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调味方面,同时采用大包装降低成本。这也就解释了在中国和马来西亚饼干包装差异的问题。
接下来我再谈谈酸奶这种食物。其实酸奶产生于古代,但直到二战后才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饮料。1901年俄国科学家、免疫学家伊·缅奇尼科夫发现在保加利亚每千名死者中有4名是百岁以上的,而这些长寿的人生前都喜爱喝酸奶。通过研究缅奇尼科夫在酸奶中发现一种可以杀死大肠中腐败细菌的杆菌,被命名被“保加利亚乳酸杆菌”。这一消息为西班牙商人伊萨克·卡拉索得知,他设法弄到菌种并开始了酸奶生产。但是最初的酸奶被当成一种“长寿饮料”只在药店出售,竞争准则是乳酸杆菌含量,也就是说健康程度为主,风味被放在其次,现在市面上的水果酸奶,冰淇淋酸奶当时是没有的。
我想这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关。弗莱明直到1929年才发现抗生素,在这之前一些现在看来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如感冒)也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加上一战的影响,那时医疗健康被放在了一个相当突出的位置。而当抗生素这种“万能药”逐渐广泛使用大大延长人类寿命后(也就是二战以后),人们对酸奶的定位逐渐由药品转向休闲饮料,竞争准则由原来的药用价值转变为美味程度,各种五花八门的口味酸奶的开发生产从此出现。
(1929年,弗莱明发现抗生素)
还有我觉得调味品的历史也很能说明竞争准则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最早的时候人类是茹毛饮血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生产力低下,食物很不充足,人们也只好饥不择食,根本顾不上讲究味道了。这时候获取食物的竞争准则其实是“吃饱”。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加工食物的代价实在太大,得不偿失,因而也不会产生对调味品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学会对火的运用,对食物的竞争准则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追求“吃饱”变成了“吃好”,由此产生了对食物进行加工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对调味品的需求。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各种调味品被不断开发出来,例如神农氏时期人们开始制盐,西周时期人们开始利用谷物和麦芽制作饴糖,酸甜苦辣咸五味开始出现,后来甚至从海外引进调味品,如美洲的辣椒,西亚的咖喱,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饮食文化。(肖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