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24 0
2014-11-07

3420.原子中光子的驻留、裂变和再形成

2014.11.7

电磁辐射是高速运动的光子,而物体和环境温度则决定于相对静止的光子密度,说明光子存在相对的驻留现象。特别是无机物,不存在自身化学反应和原子裂变的情况下,其温度是由相对驻留光子的密度决定的。

光子密度可以影响核外电子的存在,因此物质存在三相态。不同物质三相态的临界温度不同,说明不同物质需要不同的光子密度才能改变物质形态。临界温度可以使原子裂变为光子和其他基本粒子形态,但是推力可能需要原子,或分子形态物质的膨胀,因为穿透力影响反作用力,“真空”环境里是基本粒子对基本粒子,可能例外。

强对流天气可以形成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裂变其间的光子,形成局部降温和原子、分子的去离子化,产生暴雨、雷电、冰雹、飓风,因此我想到通过人工放电破坏云层中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减轻强对流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可如何实施面对许多难题。例如导线的材质、长度、质量、耐高温、抗氧化情况,定点还是机动,拖曳物的承载能力、抗风能力和安全系数都需要考虑。接地是导线,悬浮是灯丝,前者可以反复使用,后者可能瞬间烧毁。当然,技术手段总能解决,搞清原理是最重要的。

大气环流和洋流都是物质的热运动,离不开物质的离子化程度、光子密度、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气象科学也是物理科学。强对流天气中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导演出雷电、暴雨、冰雹、飓风,人工电场可否直接制冷?

任何原子中有光子存在,才有温度。这种光子不是原子结构,而是光子驻留。降低环境温度,可以导致光子流出;提高环境温度,可以导致光子入驻。裂变其间的光子,可以形成超低温;通过电流,或提高环境温度,可以入驻新的光子。

强对流天气中电闪雷鸣可以持续不断,电能的补充不仅来自周围环境,更来自光子的反复裂变和再次形成:闪电形成光子,提高环境温度;正负电荷相对聚集的电场随即裂变光子产生降温,为新的闪电聚集能源。一根导线可能破坏这种循环,减轻正负电荷相对聚集带来的光子裂变,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待确定。

灯光让我思考光子与电流的关系;火光让我思考光子与原子,及环境温度与光子密度的关系;陶瓷生产和金属冶炼、物质“三相态”让我思考光子密度与核外电子缺失、核外电子共轭的关系;强对流天气中雷电、冰雹、暴雨、飓风的形成让我思考正负电荷相对聚集与光子裂变和气象变化的关系。

光子不是一般的电中性物质,而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统一体,才能与电荷相互转化。燃烧产生光子和高温,说明原子可以裂变为光子,环境温度由光子密度决定,而光合作用与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说明光子可以聚变为原子,正负电荷的存在是所有其他物质形态的基础。正负电荷与光子、原子的关系,光子密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物质能量的统一性,产生了物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认识,也为基本物理作用力在正负电荷基本物理属性基础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电磁波是光子的运动形态,温度是光子的相对驻留形态。光子存在运动形态,也存在相对的静止形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