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观点。马克思以劳动时间来判断劳动的价值量,而事实上,劳动时间不过是劳动的存在方式之一罢了,它恰恰是被衡量者——它将说明一种劳动的存在以价值观点来看是怎样的。马克思似乎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了,因为显而易见,劳动在被衡量之后,我们确实是可以把不同质的劳动观念地想像成同质的劳动,从而以一种同质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这种观念的表示的。但是,我们得首先对这种不同质的劳动进行衡量。而马克思恰恰没有做这项工作,他是以一种假设来代替之,即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观念地视为同一的人类劳动。换言之,我们可以说一切商品的每单位价值中都是包含着同质的即马克思的同一的人类劳动,但我们却不可以说某种商品在市场之外就一定是包含了多少这种同质的或同一的人类劳动,因为这种同质的判断必须在市场中进行。这一点,马克思并非不清楚。他自己就说,如果物没有用,其物则无价值。那么,这有用与否难道不是根据市场从而人们的需要来判断吗?价值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观念的。我们自己想像自己的生产物有多少价值是毫无现实意义的——马克思承认价值体现着一种社会关系。”
先引用一下李先生的部分文章,因为请教的问题和我标出来的你所写的观点有关,我觉得认真学习过政经的都应该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体价值量和社会价值量以及劳动计量问题有过相关的思考。
“但是,我们得首先对这种不同质的劳动进行衡量。而马克思恰恰没有做这项工作,他是以一种假设来代替之,即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观念地视为同一的人类劳动。”你的这个观点我认同,郑小迈先生也这么说。我觉得这里把你的‘不同质’三个字应该换成‘同等劳动强度’,马克思‘同质的劳动’的同质是源于劳动二重性的,认为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劳动全部都是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所以是同质的,马克思在这里同质的意思实际上都是相同的东西,例如矿泉水、地下水和海水都是水,但是马克思忽略的一个事情是劳动不仅仅需要是脑力和体力支出即抽象劳动就能进行交换,其中所凝结的劳动必须是同等强度的才能进行交换,因为在理论上来说,并须是相同而且是同密度、同强度、同纯度等等的东西才能在量上进行交换,就像如果要交换铁制品,必须要计算每个铁制品中的铁的含量。因为在这里每个劳动力的抽象劳动强度可能是不一致的。另外,萨缪尔森就说不同质的劳动(意思是不同类型的劳动)不存在衡量尺度,关于劳动能不能化成同一强度从而进行计量,在这里我们假设可以,要不然分析就进行不下去。马克思并不是全然不知劳动要同等强度才能进行交换,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里,马克思是强调了平均劳动强度的,但是在后来的整个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所有的劳动力的劳动都看成是同等劳动强度从而可以直接进行交换的,例如,他认为个人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个小时,则个人亏损两小时,很显然,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个人劳动量和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可以直接进行交换的,是同等程度一致的劳动,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处理中等于是把所有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平均化以后(马克思虽然提到了平均强度,但是平均这一步他没有做,是直接跳过去的)来分析的。这就是劳动价值论一谈到劳动计量就会出现众多矛盾的原因。
马克思当时粗略的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他指出了是怎么回事,但是并没有通过数学来在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推理,当时可能觉得并无必要。现在我说出在不考虑时间跨度情况下的我的观点,我个人认为第一步应该是求得同等劳动强度的个人劳动量,然后求的这个平均的劳动强度下制造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马克思所说的个人价值量和社会价值量都应该是平均强度以后的同等强度的劳动量了,所以也就变的可以直接进行量化比较了,但是平均这一步是没有的,只是意识到了。
A商品,假设市场上共有n个劳动力进行生产,现有如下假定:
n个劳动力制造A商品所需要的私人劳动时间是:t1,t2......tn
n个劳动力工作时的强度为:e1,e2......en
制造A商品的平均劳动力强度为:E=(e1+e2+...+en)/n
各劳动力制造A商品的私人时间转换为同等程度的可交换的劳动时间:ti*(ei/E)[i为第i个厂家]
制造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T=∑ti*(ei/E)/n
然后每个劳动力亏损或是占有的利润则是:ti*(ei/E)-T
由于每一时期的占主要地位的生产某一使用价值的劳动强度基本一致,其余的生产的劳动强度权重较低,所以马克思即使没有详细论证这一步,只是粗略的说一下,结果也大致相同。
上面的分析没有考虑水平上的时间跨度,如果考虑时间的发展,问题就更复杂了,每一时期和每一时期的劳动强度不相同,每一时期和每一时期的各行各业的劳动强度也都纷繁复杂,但是总体来讲还是要用平均的思路,但是马克思显然是直接当作相同来处理的,从马克思讲纺织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的。
参看https://bbs.pinggu.org/thread-335925-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7 16:10:5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