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经济发展差距有多大?
目前,就经济总量而言,江苏依然排在了浙江的前面,2003年统计显示,江苏GDP为12451.75亿元,浙江GDP为9200亿元,按单位面积计算,江苏每平方公里GDP为12136200元,浙江为9037328元。但就发展速度、人均指标及居民的富裕程度而言,无疑江苏落后于浙江。
有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0年间,江苏GDP从249亿元增加到85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3.24倍;浙江GDP从124亿元增加到6024亿元,增长48.69倍。在人均GDP方面,浙江除了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已连续多年超过广东、江苏,排名全国各省区之首,2003年人均GDP为19730元/人,江苏则为16796元/人,江苏只为浙江85%,在人均收入方面,200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0元,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江苏只为浙江78%和70%。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浙江是全国发达地区中唯一一个区域相对平衡发展和资本输出的省份。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例,2003年浙扛水平最低丽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水平最高的温州市67.4%;而江苏水平最低宿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水平最高的苏州市45.2%。另外,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苏南——苏中——苏北顺序,呈梯度分布;而浙江经济较为均衡发展,浙西与浙东、浙南和浙北没有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以进入全国百强县为例,浙江是“东南西北,全面开花”,进入全国百强县不仅数多,而且分布区域广。另外,浙江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条件和历史基础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以温州为例,虽然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13元,有2/3的人处在贫困线之下,且浙江三个国家级贫困山区县有两个在温州(泰顺、文成),20世纪最后10年才结束没有机场和铁路的历史。但进入21世纪,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温州,则是全国最著名的资本外溢地区,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温州也成了浙江最高的城市。据保守估计,仅温州游资就达1500亿元,而整个浙江游资达到了7000亿元。
江苏虽然自然条件在全国各省区中最为均质,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则列为全国最大地区之一。有统计资料显示,苏北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等地级市不仅经济总量达不到苏南一些县级市,而且人均GDP也只有苏南一些县级市的1/10,甚至更低。如按户籍人口计算,宿迁入均GDP为每人0.54万元,张家港人均GDP为每人5.5万元,昆山人均GDP为7.01万元。
为何江苏经济不敌浙江?
世纪之交,江苏经济急剧落后于浙江,可归纳的原因很多,有自然、历史、文化、经济、体制等因素。从自然、经济基础的角度看,江苏无疑优于浙扛,但正如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说:“不虞匮乏的生产要素可能会反向地抑制竞争优势,而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励作用。因为当企业面对不良的生产环境时,才会激励出应变的战略和创新,进而持续竞争成功。”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还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时,具有先天优势的江苏乡镇企业无疑要比温州的企业更能获得成功,但同时温州企业由此激励出应变的战略和创新。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差别,使得温州企业用于运输的成本要远高于苏南企业,这使得温州企业要胜过苏南企业,必需在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下功夫。结果,一方面,温州企业形成了微利也争的商业文化,使得温州在苏南企业看不上的一些小商品上,发现了大市场,另一方面,为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民间资本改善交通,修建机场、铁路,并且,建立专业批发市场,走生产和销售分工的道路,由此,浙江企业的市场网络越做越大,产业竞争优势越来越强。所以,当中国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之时,也就是作为“住商”(住在家里做生意)的苏南本土企业丢失市场和温州企业崛起之时。这也验证了迈克尔.波特所言:“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还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而世纪之交江苏经济滞后于浙江,在宏观层面上,则主要与江苏高层战略失误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经济发展模式与江苏并无二致:杭嘉湖经济发展模式与苏锡常经济发展模式雷同,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特色,温州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北“耿车模式”雷同,以家庭作坊见长。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与浙江经济发展之路出现了分歧: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到整个浙江,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到整个江苏,包括整个苏北。结果到了1999年浙江农村经济全面超过江苏,江苏高层方始反思苏南模式。于是,为保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江苏又凭借区位优势,趁世界产业大转移之际,走上主要依靠外型工业化实现经济增长之路。由此,GDP和地方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没有见长。
于是乎,不论在理论界还是政界、经济界,颇受争议的“梯度转移”理论在江苏继续得到强化。一方面,苏南继续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严格按照苏南----苏中----苏北的次序进行经济布局:另一方面,最需要强势政府按市场原则推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也按“长官意志”随意“拍脑袋”决策。由此,整个江苏变成了“碎片化”的江苏。
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虽然城市密集,但依然没有一个真正能成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苏州经济60%以上依赖于所辖五县市,无锡1/3左右经济总量来自于江阴,由此,苏州、无锡所辖县市更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离心现象。另外,更为明显的是,苏州、无锡两市对苏南经济中心的争夺,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和规模不经济。20世纪后20年沿江港口建设高潮,在江苏高层推动的沿江经济发展战略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百余公里的江苏长江岸线,“一”字排开的深水泊位就有四百余座。然而,据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经过一期工程的整治,长江口航道通过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目前每个潮水理论船舶最大通过量也只有47艘,8.5米长江口深水航道开通后,2001年1月1日到6月30日,1?5万吨级船舶平均每天通过量为27.5艘,5万吨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过量为2.1艘,20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1?5万吨级船舶平均每天通过量为32.5艘,5万吨以上船舶平均每天通过量为3.1艘。按此推算,长江口航道又怎能满足日益增长船舶需要呢?
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从来就没有起到过经济辐射全省的功能。在江苏境内,南京直接腹地历来仅仅锁定在宁镇扬三市范畴。但由于长江阻隔,南京经济辐射江北,客观上很难,江浦大学城的失败就是明证。但更为奇怪的是,作为最需要腹地支撑的机场,南京选择了靠近安徽地方,既方便不了南京市民和企业,更方便不了镇江、扬州。为此,扬州只得在江都规划兴建机场。
沿海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虽然区位条件优越,但事实上,江苏高层并没有重视苏北沿海发展,由此江苏沿海地带成为了中国沿海经济的边缘化地带。南通虽然拥有数十公里可建深水大港的岸线资源,但百年之港仍以河港形式而存在,盐城虽拥有六百公里海岸线,但江苏高层定位为农业发展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位于欧亚大陆桥东端的连云港,虽被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定为数条铁路的起点,但至今除了陇海铁路连接间接腹地外,并无其他铁路通过,为结束苏北、苏中腹地无铁路的历史,江苏规划建设的纵贯南北的新长(新沂----长兴)铁路,则选择位于徐州与连云港中间的新沂为起点,另外,兖滕煤田本可以通过连云港对外输出煤炭,结果由于行政管理分割,山东另起炉灶,兴建了日照港和兖石铁路。由此,连云港成为了中国少有的只有间接腹地,没有直接腹地的海港。
苏北是江苏真正的腹地。然而,一方面,江苏高层嫌贫爱富,对于20世纪80年代来自贫困地区百姓求富所创造出来“耿车模式”,没有让其在贫困地区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江苏高层也没有在战略上重视苏北的发展,结果,靠海的苏北日益内陆化、封闭化。目前,苏北纵深地区的宿迁、淮安等市,不仅经济发展上与苏南的差距继续扩大,而且也赶不上中部河南一些城市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苏北徐州、连云港,盐城及苏中的南通虽然都建立了机场,开通了通往北京、广州等地的航线,但依然摆脱不了内陆化的命运。
相反,浙江各级政府似是“无为”,但实质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上顺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需要,而且战略上把握了的制高点。例如,浙西南是浙江丘陵、山地分布区,历史上经济落后,发展经济的条件也远不如浙北和苏南,但政府通过培育义乌小商品市场,由市场造就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结果:义乌在1996年就成为了浙江人均GDP最高的县市。其他城市,如温州、绍兴等,也通过培育专业市场,进而培育竞争优势产业,使得浙江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老话题。很早就有“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争论。原有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逐步走向融合的趋势。在过去的发展中两种模式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又都先后面临制度变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危机。到底谁更有潜力?很难说。
现在讨论比较热的是迅速窜红的“苏州模式”是否健康。
呵呵 ,俺也是山东人。山东经济总量与江苏差不多,但人均水平相差很多。两省同是经济大省,但山东还算不上经济强省—— 即所说的大而不强,富而不美。江苏GDP12460.83,山东12435.93,但人均GDP分别为16809元、136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39.3、315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5、8399.9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0 18:15:10编辑过]
只举一点。文章中将江苏沿海港口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江苏高层重视不够以及定位不准,这有失偏颇。江苏的海岸线确实不短,但是整个中国东海岸,自然条件最差的恰恰就是江苏这一段,而绝非“优厚”。山东从南到北的几个城市日照、青岛、烟台等,都是天然良港,从岸边下去就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而江苏的连云港、盐城等地海岸线,离岸边的几百米之内,只有几米深顶多十几米深,要建大港,只能依靠人工挖深,地方财政(包括省级财政)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实施这样浩大的挖海工程。
山东的沿海城市,无论搞运输大港,还是搞旅游开发,都具有天然优势。相比之下,江苏的海岸线,水浅、淤泥底、滩涂岸,先天劣势凸现;江苏的高层不是不重视沿海的发展,多少年前就已经提出过“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可惜由于自然条件和省级财力的限制,沿海发展战略始终无法实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2 10:35:03编辑过]
楼上对11楼的“整个中国东海岸”理解可能有误。
发展海洋产业不一定非要依托大的港口,港口也不是越多越好。其实沿海滩涂是一种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但其开发面临生态环境方面的限制。
山东、江苏都是强势政府,两省有许多共同点。鲁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相接,在微山湖上存在争夺,网上有许多资料,从中可以似乎看出江苏对苏北的关注不如山东对鲁南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2 11:48:05编辑过]
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
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山东省临沂、济宁、枣庄、日照鲁南4市,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内的重要历史机遇期,鼓足干劲, 艰苦奋斗,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鲁南经济带有两大明显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越。这一地带处在环太 平洋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国际开发价值。国内 外客商可以此为立足点,沿陆桥西进中西部和中亚地区。中亚国家和我国沿桥 省、市也可以此为窗口,面向亚太地区扩大开放。这东出西进的优势,将在经 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得到充分发挥。从国内看,鲁南处在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轴 线上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在南北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同时接受两大经济圈的辐射。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发展, 日照桥头堡的构筑,日照—西安铁路干线和鲁南一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的形成, 既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鲁南交通运输滞后的局面,又构成了鲁南区域经济发展 的轴线,使之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有条件成为区际间物流、 能源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较高效益区。 二是资源优势突出。鲁南矿产资源十分丰厚。特别是煤炭、建材、铁矿储 量较大,已探明煤的地质储量约520亿吨,占全省的80%。建材资源量多质优。 石灰石探明储量达661亿吨,其中水泥用石灰石探明工业储量占全省的2/3以 上。石英砂岩仅临沂市储量就达24亿吨。水资源充沛,是我国北方相对富水区。 自西向东降水在600—917毫米之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河流、湖泊、水库较 多。区域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30%以上,高于面积和人口所占的比重。农业 资源丰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粮食、油料、肉类、水产品、果品 蔬菜产量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同时,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一区域的4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 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在欠发达状态,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持续、 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尽快研究制订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规 划和措施,加快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要重点 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加快发展“ 鲁南经济带”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快“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 学习借鉴外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对“鲁南经济带”4市进行全面考察,进 一步摸清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今后发展的前景和潜力,根据全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制订加快“鲁南经济带”发 展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目标措施。三是鲁南4市根据加快“鲁 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修订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推进现代化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加快发展“鲁南经济带”,主要靠内力,也要借助于外力。一方面,鲁南 4市都应当正视现实,认清差距,把本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的大局上来看待, 增强追赶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奋力开拓,付出比发达地区更为艰辛的努力,积极探索 适合鲁南实际的高质、高效、低成本、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尽快缩小 差距,转弱为强。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外力,特别是省里的重点支持。在投资 项目布局方面,尤其在重大工业项目上,希望更多地向“鲁南经济带”倾斜, 并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
谢谢楼上严谨务实解证我的错误.但也来指正楼上的一处笔误:江苏的海岸主要属于黄海海岸,而非东海海岸.
楼上所说确是事实.
楼上的对我的帖子理解有误。
我说的“整个中国东海岸”,是指“中国东部海岸”;我可没说江苏的海域是“东海”啊。作为一个江苏人,作为一个参与江苏省委、省政府沿海发展政策拟订的公务员,这点常识还是有的。
楼上对11楼的“整个中国东海岸”理解可能有误。
发展海洋产业不一定非要依托大的港口,港口也不是越多越好。其实沿海滩涂是一种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但其开发面临生态环境方面的限制。
山东、江苏都是强势政府,两省有许多共同点。鲁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相接,在微山湖上存在争夺,网上有许多资料,从中可以似乎看出江苏对苏北的关注不如山东对鲁南的支持。
sdyhfao说得不错。
zwh7059在一定程度上有点断章取义。
“山东、江苏都是强势政府”、“江苏对苏北的关注不如山东对鲁南的支持”,确实如此。一定程度上,山东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要更强势一些。
正是因为海域自然条件差异,江苏沿海发展不必可以比照山东。
不好意思,我是江苏人。
也许有一点情绪在里面,但我始终认为江苏的力量更为雄厚,前景也更为广阔。可以比较两省的产业类型。应该说,江苏的更加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浙江的产业,以零散、小型化、技术低端化为主;正像浙江政府所说,浙江经济总量达,但是很难说出浙江的十分有力的大型企业,也没有号召型企业。对长远来说,这是不利的。而江苏,窃以为,很好。呵呵
江苏对外资依靠太大,这是很危险的,gnp才能表现国民财富多少,江苏人不见的有多富,山东不错,济南和青岛的两及带动了中间的淄博和维坊。
世界银行2004 上海扶贫大会经验交流会: 制度转型、投资环境改善与减少贫困: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发展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苑 鹏 英国沃里克大学经济系 孙伯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经系 张 敏
摘要 中国实现大规模减少贫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制度创新。通过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减缓贫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能力。依靠社区政府大力发展乡村集体企业的苏南模式和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温州模式分别代表了中国农村地区通过实现工业化而摆脱贫困的两大基本类型。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富庶地区,是中国近代工业基地,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 世纪70 年代初,乡村政府在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激励下,凭借自身强大的行政动员和组织资源能力,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产业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农村率先大力发展集体工业,为比邻的上海等大城市工业生产配套加工产品,并获得了成功。在以后的30 余年里,根据变化了的制度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苏南地区基层政府不断、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通过开发海外市场、加大开放力度,对传统乡村集体企业全面实施民营化的产权改革,引入“亲商”理念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保持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民的脱贫致富。目前,苏南地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投资新的聚集地,外地农民工就业新的集中地。苏南正全力建设全球性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并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全面启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制度安排的本原上消除贫困而努力。 与苏南地区自然、经济条件截然不同,位于中国浙江南部沿海偏僻山区的温州,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前是中国出了名的穷地方。改革开放后,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的温州人秉承祖先冒险进取的海商精神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历史传统,通过扑捉经商机遇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各类小商品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短短几年,温州地区就全面摆脱了贫困;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温州家庭企业经历了发展合伙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制度演进历程,围绕主导产业形成有效分工下的产业簇群,并通过发展同业协会推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初步形成鞋业、打火机、锁具、小电器、印刷等一批国家级轻工产品特色产业基地,一跃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进入21 世纪,温州人开始了建造“国际轻工城”的征程。 苏南、温州模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新精神、新实践,并通过不断的企业制度创新、市场中介组织创新、以及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制度创新等,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在较大程度上消除了因城乡割据体制、农民不能流动、没有从事非农产业的自主权等制度安排问题而导致的贫困。为实现中国GDP 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广大农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农业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南、温州的经验向世人表明, 发扬敢为人先、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抢抓机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创造一个尊重大众首创精神、保护大众基本权利、鼓励大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保障;而建立起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社会中及时推广典型样板经验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便捷途径。
目录:
1. 目录 1 2. 摘要 2 3. 引言 4 4. 苏南、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7 4.1 苏南模式 7 4.2 温州模式 9 5. 苏南、温州模式成功因素分析 12 5.1 初始动力 12 5.2 制度创新 14 5.3 学习与实践 16 5.4 外部刺激 17 6. 基本经验与主要挑战 18 6.1 基本经验 18 6.2 主要挑战 19 7. 附件 20 附件1 专栏 21 附件2 表格 22 8. 主要参考文献 27
是一篇报告。另推荐一本书,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著《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8 10:12:18编辑过]
制度转型、投资环境改善与减少贫困--苏南温州模式比较
兄台有点不厚道哦.这个材料遍地都可以找到,却拿来卖钱.不要欺骗小朋友啊.下面这个网址,就包含2004世界扶贫大会的几个材料,其中就有这个.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poverty-conf.html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