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已射出的两支箭,其实是颇典型的凯恩斯刺激政策,我不会对其失败有任何惊讶。事实上,过去20多年,日本绝非没有采用过种种增加ZF开支的财政政策及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日本经济不但仍是一沉不起,ZF还债台高筑,欠债从90年代初占GDP的六成多增至现在的227%,但日本政客及凯恩斯主义者却仍不肯面对现实。
安倍的第一支箭是用上10.3万亿日圆的开支去刺激经济。此等政策,的确有可能起到一些短暂性的效果,就业会稍增,股市也会利好,但80%的日本人根本没有股票。天下间没有免费午餐,我们一定要问钱从何而来。ZF钱的来源不外有三:一是现时加税,二是借贷,但这意味着将来要加税还钱还利息,三是多印钞票以供ZF使用。若现时加税,人民的消费及投资开支自然都要往下调整,抵销了ZF开支的刺激作用,就算是靠借贷抵挡一阵,把加税延迟,理性的人民也可预知需要多储蓄才可应付将来更高的税率,现在不能不节衣缩食。现时或是将来才加税,据经济学中的所谓「李嘉图等同」(RicardianEquivalence)理论,效果是一样的。至于初级教科书中所提到的「平衡预算乘数」(BalancedBudget Multiplier)我是从来不相信的,因为它不符实际世界。在日本,靠增加ZF开支去刺激经济尤其容易失败,日本ZF欠债已这么多,光是支付利息,有人估计每年便要用上2,500亿美元,等于GDP的5%,若还要死撑开支,岂不是使自己更泥足深陷?
安倍的第二支箭是炒掉旧的日本央行行长,委任主张大手量化宽松的黑田东彦当行长,又再次启动印钞机,以2%的通胀率为目标。此种做法其实有点无赖,因为政策不外乎想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开动印钞机后通胀可能出现,日本ZF欠下的巨债主要为内债,有了通胀,将来还钱时,那些钱的购买力便大不如前,变相等于还少了钱。另一角度看,实质利率也就下降,ZF负担可减轻。这便是为甚么有人说这是inflate thedebt away。第二,央行印钞票后把钱都借给(其实等于是送给)ZF,后者便有钱可用,但随着而来的理想目标是通胀,而通胀会把人民所拥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变相等于抽了他们的税。既然如此,人民既知自己的实质财富减少,用钱时也会更克制。第三,印钞票可把日圆推低,有利出口,但代价是日本人民购买进口货物时负担更重,总体消费也会受到遏抑。从2012年底安倍上台后到现在,日圆贬了25%,日本股市虽有上升,但拥有日股的外国人也要把这25%的汇率损失计算在内。此外,借钱予日本的人可能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日本GPD今年第二季及第三季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7.3%及1.6%,说明了日本又再陷入衰退,也印证了安倍经济学所要射出的三支箭中的两支,已呈败局。第三支箭虽仍未射出,但此箭的效果可能会好一点。第三支箭具体内容虽仍模糊,但我们已知这主要涉及改革企业,提供不同的税务诱因等等,以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妇女加入劳动市场,对外开放及减少无谓的规管等。这些措施将来推动时,也许有实际好处,但其效益却仍可能很有限。日本既然欠债这么多,连年的财政赤字严重(去年赤字等于GDP的9.2%),现在连新生债务也停止不了,又会有多少空间可减企业的税?日本的经济困局绝非靠扩张性的财政及货币政策便可以挽救。二十多年前,日本ZF开支及收入都来自等于GDP的30%左右,今天收入仍是GDP的30%左右,但开支已约等于GDP的40%,这如何不出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