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根据自己持有的可支配货币数量来安排支出(消费、储蓄或投资),每次支出所购买的产品都会积累一定数量的资产,随着居民收入—支出循环,居民资产或因购入而增加、或因使用损耗、出售而减少,其规模最终会在可支配货币能维持资产日常成本支出的水平上趋向均衡,即居民资产规模=居民可支配货币/居民日常支付准备率。
厂商会根据可获取的可支配货币数量来安排日常经营,将资产规模调整至可支配货币所能维持的水平上,即厂商资产规模=厂商可支配/厂商日常支付准备率。
金融机构的可支配货币主要来自储蓄,很多教科书上所论述存款派生虽然讨论货币对存款(负债)规模的影响,但是在论证派生存款时,无意中也证明货币对金融机构资产的“派生”作用,“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金融机构可支配货币/金融机构日常支付准备率”这一公式也同样成立,而且还不受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限制。
从上述三大市场主体的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各市场主体出于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目的,理性使用货币,配置足够支付成本的资产规模,即社会总资产=货币数量/资产成本支付准备率。
注:此处的货币系指基础货币。
(原创观点,尚不成熟,欢迎讨论,谢绝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