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偶遇被日本媒体加以报道,竟引起了远在北京的毛泽东的注意。据庄则栋自己陈述,毛泽东看了报道后大喊了一声“庄爷爷”,表示嘉许。
(毛泽东看了报道说了什么,庄则栋怎么知道?他有心灵感应?)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几乎没有人质疑这种“让球”的命令,即使是46年后的今天,当事人徐寅生、张燮林均表示,既然运动员完全是国家培养的,就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而作家叶永烈的态度也很鲜明:不管你找出什么理由,让球就是在造假,就是在亵渎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就是在违背基本的体育精神。——《再见乒乓》
(如此说来,腾讯评论的目的不是政治,而是纯正的体育运动啦?再往下看:)
叶永烈平生著述颇丰,其中大多是与共和国政治、历史、重大事件相关的人与事。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这位作家的笔触竟两次伸向体育领域,而且都是乒乓球题材。其中一次是讲述庄则栋的曲折经历,另一次是关于何智丽“让球风波”的报道。这两次报道,尤其后者,在社会上曾经轰动一时,甚至延续至今。“我对体育本身没兴趣,之所以写乒乓球,因为它曾是政治标兵,与政治关系密切;换作世界排名73位的中国足球,我是肯定不屑于关心的。”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叶永烈说他关心的其实是当代政治。 ——《再见乒乓》
1月5日,中国乒乓球女队首次与男队分开封闭集训,男队前往福建厦门,女队开赴河北正定。对于这场引人关注的“恋爱风波”,偏重时政类内容的《南方周末》竟也进行了报道,文章标题耐人寻味——爱上乒乓,但禁止爱上队友。 ——《再见乒乓》
(这才是腾讯评论写这个系列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似乎不用这样的点醒,我们已经看得很明白了。)
作为举国体育体制中被举得最高的一个项目,相对于我们的对手,我们的投入几乎可以用“不惜血本”来形容。
(加起来一年大约在5000万左右,相当于鲁能俱乐部半年的经费。)
只是有一点,蔡振华说的确实没错——中国队的垄断地位不是动一动规则、器材就可以被颠覆的。乒乓球的世界,正成为一个倾斜的世界,一边,是举国体制下的中国极端的重视;另一边,是其他国家渐渐萎缩的热情。
(好像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水平降下来,而让其他国家夺冠,这样他们的热情就会高涨了?)
大球改革在沙拉拉上任后得以推行,其效果是,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略有增加,而中国乒乓球的垄断地位也更加牢不可破。或许,这是一个让徐寅生感到欣慰的结局吧。
(真是所谓专业人士,实际上,大球和小球相比,旋转在战术中比重加强了,削弱了中国队员的快攻前三板的打法优势,徐寅生为何因此欣慰呢?所以可以看出,作者并非专业的体育人士,也没有把心思用在研究乒乓球本身上。他的心思,完全在于如果用他的写作技巧,来对中国人心里感到自豪的各种意象加以“揭露”和贬低。)
现在各位明白了吧,腾讯评论想表达的,不过是乒乓球激发的“民族亢奋”是“虚妄”的、落后的、非人道的、最终应该抛弃的。它似乎忘了,乒乓球,现在已经是我国体育产业中,执行力最好的、发展最平衡的、群众基础最强的、选拔机制最公平的、研究方式最科学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每一位乒乓国家队员,都有离开乒乓球队的自由,之所以他们不希望落后,没有离开队伍,只是因为竞争的激励制度保障了他们的成功和发展都是公正的。
我可以用一个对比说的更清楚:当《劳动合同法》通过的时候,腾讯评论的主流观点是,既然农民有离开企业的权力,为何还要保障他们的合同?那么我也要问,当现在每个队员都可以选择离开的时候,为何还要搬出几十年前的案例,而且还是一会儿说过去一会儿谈现实,想尽一切办法,令读者认为,我们现在的体制,仍然是在强制这些队员做不想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