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结论很有意思!
“……但是,对于A和B而言,如果他们不在同一个团队中合作,他们各自贡献就会降低,分别变成0.5和0.2。不在同一个团队中合作,他们各自贡献就会降低,分别变成0.5……”
即便是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选择,只是选择的范围比较窄而已。 楼主精彩之处就在于:考虑了潜在的外部选择的影响。
当然专用性会带来事后机会主义,Klein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纵向一体化。
当然也有别的方式。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些解决机制,楼主的想法:谈判。
可是,潜在的利益如何通过谈判分配呢?楼主的逻辑似乎是:各方合作收益与其外部选择的收益之差,这个差额小的一方拥有优势,从而就能分得更多。
问题来了:差额大的一方一定出于劣势么?如果这个差额在B看来如果只是“九牛一毛”呢(财大气粗者)?而差额小的一方却视这个小的差额如生命呢(譬如葛朗台似的人物)?如果B选择策略性地退出,那么A是否还有优势呢?
在倒数第二段,楼主总结道:“上述例子也说明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A和B之间存在着依赖性。由于B的资产更具有专用性,他对A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性使得A在剩余分配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又似乎告诉大家:依赖性使A出于有利地位。
最后一段,楼主又提出了一个与资产专用性有着反向关系的:竞争力,得出结论:资产专用性很高,而又没有竞争力的人最优的选择就是全身心投入。
可以说,倒数第二段之前,楼主的逻辑都算是比较连贯的。所列举的那个例子,倒是很有意味。而这之后,一连提出了:依赖性和竞争力两个概念,似乎和前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最终,使原本看起来合理的结论显得无从立足。
楼主提到了3个,但重点实在讨论2个人之间的问题。那么3个人呢?
2楼的说了,AB拿钱出来雇佣C。都知道拿钱出来是最优的,可是AB之间该如何分担这笔支出,才能达到最优呢?
3楼的不同意楼主的看法,提出:“拥有专用资产的人,通过资产互补性构成一个团队(或整体),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然后,个人在这个团队里,按照团队的要求在各自的方向上继续积累自己的专用资产”
这似乎是在讲两个问题:1.拥有专用资产的人合作(或者组成团队)很重要;2、专用性投资取决于团队的需求,并且是事后的。
问题:1.拥有专用资产的人为什么一定要组成团队,为什么不是别的合作形式?
2.楼主讲的是拥有专用性资产的人应该如何合作的问题,以及是否继续进行专用性投资的问题,这似乎是事前。而3楼的是在讲事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8 2:02: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