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0538 15
2008-08-05

很多付出的回报只能在有限的用途上显现出其较高的价值。比如,一个经受了多年国学教育的学者,在大学作研究教学才是显示其价值的最好用武之地。但是,如果他要该行杀猪卖肉,以前所学的很多东西恐怕就要大大贬值了。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概念-----资产专用性。这个概念表明,我们所进行的很多投资都是又专用性的,或者说其价值只有在特定的用途上才能展现出其最高价值。

对于职业人士而言,很多投资都是在工作中付出的。由于这些投资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企业,特定的职业上付出的,这些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当然,随着地域,企业和职业的不同,专用性程度并非一致,有的高些,有些低些。例如,在学校浸泡多年搞纯理论研究有较大成就的人所进行的投资就相当具有专用性,他们的投资用到其它用途就容易贬值,所以大学教授中很少有完全放弃教授职业到企业或政府中干的。但是,对于销售职业而言,专用性程度则要低得多。销售上的技能往往并不因为地域,企业,或产品的变化而呈现巨大的价值变动。

专用性投资的这种特点使人面临着被“套牢”的风险。投资的专用性意味着,改变投资用途将降低其价值,因而人不会轻易的改变投资用途。这种心理也产生了一种威胁——存在被别人以此要挟,进而受剥削的可能。在一个存在专用性投资的团队里,这种担心尤其值得关注。团队中的资源可以根据专用性程度区分为专用性资源和非专用性资源。对于后者,其价值由市场确定,退出团队并不会给其带来损失(忽略了重新找工作等的费用)。但是,对于前者,退出团队意味着一定的价值损失。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出一个例子:

假设有这样一个团队,投入仅仅是人力资本,有三个成员提供,其中A和B的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而C的人力资本则没有专用性。生产一单位计价物,C对团队的贡献是0.2,A和B对团队的贡献分别是0.6,0.4。C的人力资本并没有专用性,因此,如果他退出团队,他仍然可以在其它团队一单位计价物生产中贡献0.2。但是,对于A和B而言,如果他们不在同一个团队中合作,他们各自贡献就会降低,分别变成0.5和0.2。也就是说,A和B的人力资本是具有专用性的。显然,A和B合作有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合作时要比不合作多得0.3。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合作,A和B必须就如何分配这0.3计价物而谈判。A发现,谈判破裂将给他带来0.1单位的损失,而给B带来的损失却是0.2。这使他认为,从谈判破裂中遭受的更大损失将使B比自己更希望达成合作的意向。虽然理论上讲,只要A的所得大于0.5,退出团队就不是最优选择;只要B的所得大于0.2,同样如此。不过,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策略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分配方案。我们预计,A将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将从0.3的剩余中获取更多的份额。

上述例子也说明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A和B之间存在着依赖性。由于B的资产更具有专用性,他对A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性使得A在剩余分配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

非专用性资源虽然不会面临着被“套牢”的风险,但是这种资源在团队中的贡献往往要比专用性资源低得多。不仅如此,非专用性资源所占的比例似乎也很小。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有一点需明白:我们在进行着专用性投资,但是其专用性程度会随着其竞争力的上升而下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会担心自己被挤出学术圈或者在学术圈中被套牢,因为他的学术实力使得他在这些有限的用途上牛气冲天。最可悲的是,那些付出了大量的专用性投资却没有足够竞争力的人。对于这些人而言,在有限的用途上处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但又害怕被挤出,于是只有降低自己的要求,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进行学术研究的人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危险,破除危险的办法只有一个——全身心投入!

                                                                    2008-8-5于三环学术公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9 02:35:00

假设有这样一个团队,投入仅仅是人力资本,有三个成员提供,其中A和B的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而C的人力资本则没有专用性。生产一单位计价物,C对团队的贡献是0.2,A和B对团队的贡献分别是0.6,0.4。C的人力资本并没有专用性,因此,如果他退出团队,他仍然可以在其它团队一单位计价物生产中贡献0.2。但是,对于A和B而言,如果他们不在同一个团队中合作,他们各自贡献就会降低,分别变成0.5和0.2。(怎么来的?)也就是说,A和B的人力资本是具有专用性的。显然,A和B合作有利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合作时要比不合作多得0.3。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合作,A和B必须就如何分配这0.3计价物而谈判。A发现,谈判破裂将给他带来0.1单位的损失,而给B带来的损失却是0.2。这使他认为,从谈判破裂中遭受的更大损失将使B比自己更希望达成合作的意向。虽然理论上讲,只要A的所得大于0.5,退出团队就不是最优选择;只要B的所得大于0.2,同样如此。不过,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策略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分配方案。我们预计,A将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将从0.3的剩余中获取更多的份额。

小校友你的假设不严密,推理有逻辑问题,很容易让人攻击。

另外资产专用性低的人是多处都有的,供给多就会产生价格低廉这样的情况。AB此时可以拿出自己的收入一部分来另外找一个C,这才是AB两个理性人的最优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9 2:43: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9 08:52:00

进行学术研究的人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危险,破除危险的办法只有一个——全身心投入!

=================

不同意楼主的这个观点。互补性的专用性资产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其作用可能是零。不用构造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只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汽车轮子很重要,汽车方向盘也很重要,汽车发动机也很重要,但这三样很重要的东西只有结合起来才有价值,否则价值是零(相对于汽车的使用价值而言)。

所以,拥有专用资产的人,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团队加入进去,才能发挥价值。整个团队对外界有价值了,才能谈判,才能获得外界给你的钱,有了钱,你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拥有专用资产的人,通过资产互补性构成一个团队(或整体),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然后,个人在这个团队里,按照团队的要求在各自的方向上继续积累自己的专用资产。也就是说,要积累什么样的专用资产,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你希望做出贡献的那个团队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到一个合适的团队比积累个人专用资产更重要,因为加入什么样的团队决定了你积累个人专用资产的方向。

----------------

这不是我的观点,是Rajan的观点,这个观点来源于他和Zingales合作的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与经验研究——企业理论经典译丛 》一书的第六章《新型企业的治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8 02:00:00

呵呵,结论很有意思!

“……但是,对于A和B而言,如果他们不在同一个团队中合作,他们各自贡献就会降低,分别变成0.5和0.2。不在同一个团队中合作,他们各自贡献就会降低,分别变成0.5……”

即便是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选择,只是选择的范围比较窄而已。 楼主精彩之处就在于:考虑了潜在的外部选择的影响。

当然专用性会带来事后机会主义,Klein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纵向一体化。

当然也有别的方式。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些解决机制,楼主的想法:谈判。

可是,潜在的利益如何通过谈判分配呢?楼主的逻辑似乎是:各方合作收益与其外部选择的收益之差,这个差额小的一方拥有优势,从而就能分得更多。

问题来了:差额大的一方一定出于劣势么?如果这个差额在B看来如果只是“九牛一毛”呢(财大气粗者)?而差额小的一方却视这个小的差额如生命呢(譬如葛朗台似的人物)?如果B选择策略性地退出,那么A是否还有优势呢?

在倒数第二段,楼主总结道:“上述例子也说明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A和B之间存在着依赖性。由于B的资产更具有专用性,他对A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性使得A在剩余分配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又似乎告诉大家:依赖性使A出于有利地位。


最后一段,楼主又提出了一个与资产专用性有着反向关系的:竞争力,得出结论:资产专用性很高,而又没有竞争力的人最优的选择就是全身心投入。

可以说,倒数第二段之前,楼主的逻辑都算是比较连贯的。所列举的那个例子,倒是很有意味。而这之后,一连提出了:依赖性和竞争力两个概念,似乎和前面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最终,使原本看起来合理的结论显得无从立足。

楼主提到了3个,但重点实在讨论2个人之间的问题。那么3个人呢?

2楼的说了,AB拿钱出来雇佣C。都知道拿钱出来是最优的,可是AB之间该如何分担这笔支出,才能达到最优呢?

3楼的不同意楼主的看法,提出:“拥有专用资产的人,通过资产互补性构成一个团队(或整体),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然后,个人在这个团队里,按照团队的要求在各自的方向上继续积累自己的专用资产”

这似乎是在讲两个问题:1.拥有专用资产的人合作(或者组成团队)很重要;2、专用性投资取决于团队的需求,并且是事后的。

问题:1.拥有专用资产的人为什么一定要组成团队,为什么不是别的合作形式?

      2.楼主讲的是拥有专用性资产的人应该如何合作的问题,以及是否继续进行专用性投资的问题,这似乎是事前。而3楼的是在讲事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8 2:02: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8 20:35:00
呵呵,结论很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7 13:02:00
我个人认为,资产专用性具有非常强的经济学意义和法学意义,资产专用性对于合同解除、信赖以及损害赔偿都有大意义。而法学家很少关注此概念,这是值得反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