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价格
第四章是讲货币起源和效用的,这是中学政治课本都会讲的内容,看书就能明白。简而言之,由于物物交换的不方便,造成需要一个通用的媒介。而这个通用媒介最终都选择了由金属担当。
这一章的关键之处是最后一段提出的三个问题。这是第四、五、六章分别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商品的真实价格是什么?
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
第三,商品的市场价格或者实际价格,同其自然价格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第五章回答第一个问题。作者在开头就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接着又说,但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往往是用货币计量的。于是,商品有了两种价格:一种是真实价格,就是劳动;一种是名义价格,就是货币。与之相仿,劳动也有两种价格。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生活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其实很好理解,20年前月薪一千是高薪;现在月薪一千,日子都很难过。
当然,这两种价格的区分,对日常生活是没有用的,只是在研究经济时才会用到。
第六章回答第二个问题。劳动者往往并不能占有劳动的全部产品。还需要分配给雇主和地主。分给劳动者的叫作劳动工资,分给雇主的叫作资本利润,分给地主的叫作地租。
作者指出,资本利润是用于报酬企业家垫付原材料成本和工资的全部资本的。首先,资本利润并非管理等特殊工作的报酬,尽管企业家有时候充当了管理者,但也有时候会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职业经理的工资是用于报酬其工作的。其次,资本利润同垫付的资本大小相关,同行业的大企业主同小企业主所付出的劳动可能相差不大,可所得却大不相同。可见资本利润同劳动无关,而是同资本有关。
地租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只要土地是私有的就需要。
本章大部分篇幅在具体说明,三个部分容易被混淆的场合。比如自耕农,劳动的全部所得都为自己一人所有,就容易把他的全部所得都看作是劳动所得,其实还是应分为三部分。劳动是自己所为,所以享有工资;种子、农药、化肥和农具等投资是自己所出,所以享有利润;土地是自己的,所以享有地租。长期佃农所得,则具有两部分,工资和利润。由于长期租用(比如现在的大包干25年),所以会对土地进行改良投资。而长工所得,则只有工资。
总之,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中几乎都包含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地租有时候是没有的。因为地租后于价格形成,是价格的结果。这点会在第十一章看到。
这时,只要用心学过中学政治课的人一定会想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很明显马克思的理论是这部分发展出来的。但是细辨之下,斯密的观点是不同于马克思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消费品的来源,所以劳动产品理应全由劳动者所得,商品价格等于劳动价格。而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被解释为劳动力价格,利润就成了劳动的剩余价值。斯密则认为,劳动固然是消费品的来源,但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并非只依靠劳动者的劳动,同时也依靠资本和土地。如果没有资本的垫付,就不可能实现分工。没有分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雇佣劳动所得完全有可能比自己劳动要多。资本的存在,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因此,资本享有利润是不可或缺、理所应当的。
本人一向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更富于感性,其行为更接近于艺术,而非像他和他的后学标榜的那样理性和科学化。在这个地方显得很明显。斯密站在学者的角度,承认事实的合理性去剖析现实背后的原因,而马克思却是站在社会批评家的角度上批判现实的不公平去臆想未来。
斯密认为,劳动价格就只是商品价格中属于劳动工资的那一部分。在本章最后一节写道,社会总生产物所能购买的劳动远大于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劳动,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利润和地租。如果今年的社会总产品全部投入到下一年的生产的话,那么社会生产品就会急剧增长。这样,劳动所得的全部产品价格多于劳动价格,就是社会能够发展的原因。可是,社会总产品并不都被用于生产性的劳动,也会被消耗于非生产性的活动,甚至浪费。
(个人观点)如今看来,投入到再生产的投资固然是必须的。而非生产性的活动的消耗,也是必须的,有时候甚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如果投入生产的太多,是会造成经济危机的。第二,非生产性的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分工,是产生新思想文化学术的源泉。这些能对将来的生产性活动提供帮助。第三,避免人口的过快增长,使社会财富能惠及社会最底层。过快增长指的是社会人口的增长几乎等于社会底层人民收入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都被人口的增长所消耗,而不能改善生活质量。如果用于生产性劳动的资金过多的话,就需要很多劳动力,社会人口就会急剧增长。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第七章回答第三个问题。作者首先指出,商品有其自然价格。在一个社会和地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这同整体社会环境相关的,而不同某种特定商品的情况相关。地租当然还同土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于是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就成为了该地区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和地租自然率。
由这三个自然率计算产生的商品价格就是其自然价格。商品出售的实际价格,就是其市场价格。两者之间会有差异,有时候实际价格高于自然价格,有时候低于自然价格,有时候两者相等。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这就是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理论,无论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共同认可的。不赘述了。
第七章的后半段讲了很多自然价格和实际价格不相符的情况。作者似乎并不想在这问题上纠缠太多,并没有给出原理性的内容。
最后又提出了四个问题,引导出后四章的内容,分别关于工资、利润、工资同利润的关系和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