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02 5
2014-12-08
    第五节 对历史的分析(一)短命的王朝
  尽管我们希望社会一直处于良性循环当中,但是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时间社会都没有处于良性循环。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其次是人口增长,其他还有自然资源的枯竭,民族宗教矛盾等等。而国家政策都受到把持国家政权者的影响,如果把持国家政权的群体利益并不代表整体社会利益产生偏差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国家的崩溃。王朝的覆灭大多是如此。
  
  从斯密的结论看,很明显,雇主和商人集团(也就是资产阶级。但为了少费口舌,我换个名字。有些人非要认为近代才有资产阶级)是最有可能将王朝推向覆灭的群体。尽管斯密认为地主是昏庸无能的,很容易受到雇主和商人集团的蒙蔽,但是并非所有的地主都会被蒙蔽。地主中也不乏精明强干的。从整体看,地主绝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昏庸无能而受到别人的整体蒙蔽。
  
  在双增长时期,无疑整个社会的所有人民都是受益,此时社会状况最稳定,发展最迅速。但是从双增长过渡到稳定器的时候,雇主和商人的利益就不再和社会整体利益一致了。因为稳定期中资本利润率是逐步降低的。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持高昂的利润率。因此,如果他们掌握国家政权的话,社会是很危险的。
  
  但是,雇主和商人集团并非一块铁板。地主或者劳动者他们各自集团的利益和个体利益天生一致,因此很容易团结起来。而不同行业的雇主和商人之间却并非一致。有的雇主还处于双增长,于是他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是一致的。而有些雇主却处于稳定期,于是他们会想方设法阻止别的雇主进入他们的行业,以期达到垄断,维持其高利润。因此雇主和商人集团内部也是有斗争的。
  
  于是围绕国家政权的争夺。在古代,主要是地主和商人的争夺。而近现代,主要是不同雇主之间的争夺。在古代,之所以能独裁,是因为地主利益的一致。在近现代,之所以要民主,是因为雇主利益的不一致,需要调节。
  
  下面我会对一些历史进行分析以说明我的想法。先要说明的是,判断一个王朝的权力受谁掌控,决不能根据官员的出身贵贱,而是应该从政策的受益方和受损方去推断。还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古代,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大部分制造业不足以得到高额的利润,所以此时的资本大多以商业资本出现。商人是雇主和商人集团的主体。
  
  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恐怕大多和商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吧,甚至有可能当时的大部分商业的拥有者就是皇亲国戚。先看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的大动作,小学生都能说出来。第一是修路,第二是统一文字,第三是统一度量衡,第四是修长城。仔细想想,除了修长城有国防目的以外。这些政策得益最多的是谁,谁最会去推动这些政策的实施呢,无疑是商人。再看隋朝。众所周知的大运河是隋朝修的,最得益的还是商人。最后看元朝。元朝统治全中国不满百年,也应该算短的。重修大运河是元朝所为,最重视海外贸易的古代王朝也是元朝。当然元朝还有殖民压迫的原因。所以元朝只是一个次要案例。
  由这些国家决策看,我判断把持这三个王朝权力的利益集团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商人,而不是地主。
  
  但是,修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以及修运河这些都是有利于全社会的举措,这些并非亡国的直接原因。真正引起社会矛盾的可能是税负徭役过重,也可能是一些我不知道的政策,那些政策必定只有利于商人,而有损于地主和劳动者的。要注意的是,税负和徭役也是不利于地主的。税负很明显减少了地租的收入。而徭役会减少劳动力数量,地主需要人耕种土地。剩下的劳动力如果只耕种自己土地就已经达到其能力上限的话,是不会再租用地主的土地的。这样,地主的收入也会减少。
  只要政权维护的是商人的利益,而商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有偏差的。在开拓市场上是一致的,在缩小竞争上是不一致的,更为致命的是,在维护社会稳定进步上都不是一致的。这样的政权又怎么会长命呢?不是穷兵黩武,就是横征暴敛。
  在古代,当政权遇到危机的时候,商人却往往并不会反过来维护帮助过他们的政权。一是因为力量太弱不能对抗整个社会;二是本身觉悟太低,不容易团结起来。我前面说过不同行业的商人之间的利益还是不一致的。社会危机的时候是他们中有些人最能赚钱的时候,这时候他们绝不会有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的。
  
  那么照这么说,商人不和政权一条心,那怎么会结合起来,并成为政权主要力量的呢?尽管在一个统一的王朝中,商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有偏差的。但是如果经历国家分裂长期战争的时期的话,就有结合的可能了。战争时期,政权的核心目标不是治理,而是统一。注重的不是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战争时期再安定也没用,而是尽可能让民力转化为国力军力击败对手统一国家。此时,地主和商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地主需要的是早日和平,商人需要的是扩大市场,都是要统一才能实现。于是就自然结合起来了。劳动者本身就没啥发言权,而且和平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样需要的。而在此时,最能够提供财富给国家政权的是商人。地主由于战争的缘故财力受损,而战争对于商人不光不是坏事,还有机会发大财,于是商人的利益成为政权的最大利益。商人占据政权的最大话语权就成为可能了。
  
  统一之后,由于政权具有惯性思维,并且已经和商人完全结合起来了,自然不会放弃继续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活动。于是,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秦朝,隋朝统一之前无不经历了数百年的分裂时期,元朝及其前身蒙古也征战近百年。其间必然需要依靠商人的力量。像元朝设定的四等人中的第二等色目人(西域、波斯和阿拉伯人),很大部分就是以经商为生的。
  
  由于中国记载的历史富于文学性,往往忽略经济政策,民生物价这些历史科学的材料,我们仅仅只能推测,希望有专业学者帮我佐证。倒是日本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案例。而且由于日本战国游戏的泛滥,使得大家对那段历史比中国历史还要熟悉。
  
  丰臣秀吉结束了战国,统一了日本,传了一代就被德川家康夺了江山。秀吉以及其前主人织田信长都是主要向界港的商人筹集军费的。筹集军费可不能光凭武力,还要有交换条件的吧。可以推测商人在政权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当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居然悍然发动了对朝鲜及其宗主国明朝的侵略战争。这其中的动机是什么呢?绝不是一个发疯就能全部解释的。这次战争把出征朝鲜的武士大名打得倾家荡产,甚至最后要借钱才能回自己的领地;在日本搞后勤的大名要好一点,但也是有损失的;只有商人!无论胜败都是赢家。
  之后,德川打赢了关原之战和大阪之战灭了丰臣,取而代之。然后,发布了受尽人非议的锁国令。我猜,德川家康恐怕不是不知道这样会损害国家利益的,但是更明白如果受到商人的蛊惑的话就随时会自取灭亡了。于是斩断一切受蛊惑的可能。
  另外,关原之战的双方无论谁胜,丰臣都会亡。关原不过是德川和毛利上杉之间,争夺谁去取代丰臣而已。而丰臣家臣早已分别投入双方阵营中了。
  
  和商人坐在一个屁股上的是危险的例子,还有一个:蒋家王朝。甚至连一代都没熬过去。由于其身处近代,因素比较多,展开分析太困难,我就只提一下。官僚同资本的结合历来是危险的。需要维护整体社会利益的官僚,如果同为小集团利益的资本结合在一起的话,社会的前途堪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8 12:36: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5:23:49
看一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5:31:16
读斯密,要读出他在哪里成功地解释了经济现象,还要读出他在哪里失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5:32:29
劳动价值论,等价(劳动量)交换,价值围绕价格波动之类,就是斯密的大败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5:38:36
谁能吃透斯密对价值的第一个定义:一事物的价值,是该事物能够换购的他种事物的劳动量?
他用这个价值定义来“决定”交换价值,肯定是不通的,搞反了方向。
恰好相反,交换价值(成交比例)决定了他的第一个价值定义。当某人同他人讲价后,成功地用自己的一斤西红柿换回了两斤茄子,市场的议价过程完成了,同时,决定了他的“价值”:一斤西红柿的价值,是生产两斤茄子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者和效用价值论者都在这里翻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