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大林英国《金融时报》 约翰•桑希尔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url=]新浪微博[/url]
带着和他笔下人物一样的决绝,作者批驳了许多围绕着斯大林的误区。首先,一些人认为斯大林是某种革命超人(正如后来苏联宣传的那样),而科特金称这是胡说八道。在科特金的书中,我们看到了斯大林作为人的冲动、病痛,和大量自我矛盾之处。斯大林身上“诡异地融合了狂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强烈的权力欲、反社会倾向、以及异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
有人试图通过伪心理学解释斯大林的权力欲,科特金对这种解释同样不屑一顾。一些历史学家在斯大林童年时期遭受的毒打、他早期的匪徒生涯以及他的风流韵事上面大做文章。但科特金认为,斯大林童年时期遭受的痛苦和他的同时代人并无二致。斯大林出生时,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仅为30年。斯大林的世界观更大程度上是由谢尔盖•涅恰耶夫(Sergei Nechaev)概括的革命思维所塑造的:“一切有利于革命取得胜利的事情都是道德的。”
最后,也是最具实质意义的一点是,科特金驳斥了托洛茨基关于斯大林背叛了革命的理论。在科特金看来,斯大林是列宁忠诚的学生。斯大林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始终坚守的东西就是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和忠诚。1908年与斯大林一同被关押在巴库监狱的一名狱友曾这样描述斯大林:“看着那低垂的小小的头颅,你就会有一种感觉,如果用针刺一下,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整部《资本论》(Capital)都会像瓦斯从瓦斯罐里漏出来一样,嘶嘶地从里面跑出来。”
斯大林这个学生忠于他的老师。在科特金看来,“残酷无情的阶级斗争组成了列宁思想的核心”。或者就像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所写的那样,“他(列宁)的爱,穿透了仇恨的迷雾,望向遥远的未来”。
类似的冲动也明显体现在斯大林在1928年作出的抉择中:打击富农并推行农业集体化。这个造成500万到700万人死于可怕大饥荒的举动,在科特金看来,只能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桎梏”来解释。如果斯大林像一些人那样只顾谋权,他就不会发动这样一场毁灭性的运动。“在大规模叛乱、大规模饥荒、人吃人现象、全国范围的屠宰家畜潮、以及前所未有的政治不稳定面前,斯大林还是没有退缩,”科特金写道。苏联历史上这悲剧的一幕是第二卷的重点。
科特金急于解释斯大林掌权过程中所处的历史背景,以至于在第一卷中,斯大林本人有时会从叙述中消失,这显得有些怪异。但在这卷书的末尾,斯大林已经成为执掌克里姆林宫的独裁者,毫无疑问将是这部宏伟传记接下来叙述的主角。至少,作者驾轻就熟的细节把控和自信的论断,已经让笔者本人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接下来的两卷。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