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851 0
2014-12-22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全国有一些省份的商人是相对比较活跃的。他们一开始就走出当地,在全省,在全国尝试各种各样的机遇,从事各种各样的生意,包括到全球去,事实上只有少数省份,在全中国的分布是极其广泛的,越往西北走,从观念上是不愿意离开故土,不愿意离开本省太远,越往东北走,原先的老国企,重工业基地,使得他们不太愿意离开东北,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安逸的,比较熟悉的大统一的文化经济的这么一个区域。直到后来,东北的传统工业,重工业,国有企业的衰败,才使得东北出现了很多过江龙,愿意南下,而且特别愿意到广东等相对热的地方去,这就是我们通常开玩笑说的寒带崇拜或热带崇拜,寒带的人崇拜热带,热带的人崇拜寒带,从小从心理上、文化上、生活习俗上都认为可能换一种气候环境,效果更好,更舒服。热带的人觉得不堪其热,到寒带非常舒服,寒带也同样,大抵来讲,北方因为它的饮食习惯、语言习惯等等,往南方走的相对还是比较少。如果不是广东领改革开放之先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走得比较远,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开放效应,构成了一个移民省份,我们也很难想象,广东能够张开怀抱,容纳这么多省份的过江龙,包括四川、湖南、安徽,都是如此,特别喜欢到广东去。

    但是像浙江人这样,组织起来均匀地分布到全中国各地去,在全中国形成一个钉鞋的,修皮鞋的非常大的网络,做家具的,打家具的一个非常大的网络,做建筑的,从大工到小工的一个非常大的网络,施工分包或总包的一个网络,做眼镜的一个大的网络,做轻工贸易的一个网络,做布匹、纺织物批发的一个网络的这样一个省份,还是非常罕见的。哪怕在原始经济状态下,浙江人都喜欢到全中国各地去捞世界,是很开放地看待全中国。在改革开放不久以后,在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就出现了浙江的钉皮鞋的,打家具的,做油漆工的,这固然和浙江能工巧匠多,除了农民省份以外,很多农民本身还是有技能的人,一技在手,艺不压身,走遍天下,很少有省份如此尊重技能的存在,但是浙江普遍的农民的技能化,是一个很基本的特色,即使没有技能的农民,也通过掌握和学习一些技能,比如说钉鞋,来形成自己往外走的一个优势资本。

    从浙江人的进取和各省的保守之间,各省在流动上的偏好,我们很能看得出来,浙江人起初在做分布的时候,在全国化分布的时候,就有一个起步优势。而这个优势,在后来被优先撬动联合了,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到底是怎么被撬动联合了,它一开始怎么能够适应全国各省的文化,浙江的各个地方,都同时吃面食和米饭,都同时有味道偏甜的菜和偏咸的菜,事实上这是浙江当时以杭州为核心,被南宋ZF北方化过,有非常大的关系,包括衢州,还曾经是孔庙南迁地,温州曾经是朱熹实行文化教化之地等等。这么一个大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地方,日后遍布全中国,在全中国做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活,是我们非常容易想象的,当时来看,做木匠,打木器家具需要技能,以浙江东阳百工之乡这样一个大的文化底蕴,形成家具队伍,是很容易想象的。钉鞋事实上不需要特殊的技能,但是钉鞋在相当长时间里面,被北方人认为是一个很卑微的工作,伺候人,钉别人的鞋,要闻臭脚,所以在相当长时间里面被国有化、正统化的北方,是不可能从事钉鞋业务,当然两广地区、福建地区,也可能是因为气候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饮食问题,历史性的未能从事类似的行业。至于建筑行业,以绍兴为核心的,以宁波象山为核心的,做分包总包,走遍大江南北,本来就是浙江和江苏的专利。至于其他的,配眼镜的,修电器的,做轻工产品批发或零售的,比比皆是。

    追逐着整个中国各地渐次开发的顺序,浙江人把自己的力量渗透到了全中国,这也是日后浙商们开始企业化,公司化了以后,全中国可以激活的一个互联网络。这些网络是情报站,收集各地的消费情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是日后这些小商小贩们回过头来以企业家的身份,征战该地的要素。比如说闻名遐迩正泰集团,它的老板南存辉,本身就是一个钉鞋匠,走了很多的省份,对中国的县域结构,地方上的经济形态有较深刻的认知,这对他日后做正泰电器,发展正泰电器的销售网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非常深入的认知。日后这些企业家们,当有了这样的经历,再转过头来做决策的时候,就会拿捏得非常得当,足够自信。所以有很多人对这种创业企业家来自骨子里的一种霸气和自信,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事实上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也在街头,你也在各个地方了解过当地的消费结构,了解过当地的心态、生活习俗、消费方式和交流方式,对待金钱的态度、对待服务的态度、对待产品的态度的话,那你在日后掌握和理解该地,就会有一个非常高的、非常好的基础。

    同样的,温州胆大包天的王均瑶,也是和自己的一群同乡,年纪轻轻十几岁就离乡背井,到湖南去做生意,做销售。看见了温州人每年回乡过年的空档,胆子一大,包了飞机,这都是有他的很深厚的基础。包括今天很多浙江的企业家,都是当年跑供销出身的,是销售员,走南闯北,了解了这个世界。甚至温州在最全盛时期,形成了十万专业的营销大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概念。专门走南闯北,专业化做销售,不雇用于任何企业,到温州的各个电器企业去拿各种电器设备和开关,自己根据对自己所在区域的了解,来配置各种各样的产品。采购完以后,到自己所在的地区去进行销售,完全是凭着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大胆地先从厂家那里把产品买下来,再去回过头去经营建设自己所在的这个市场,如果没有一份担当,没有一份对当地市场的了解,这种运作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有了这么一个广泛的网络的存在以后,浙江企业下一步的联合,就有了基础。除了浙江很勇敢,最早就愿意到全国各省份,接触不同的文化,去发各种各样的财以外,浙江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浙江省境内,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优势,这种独特的优势之间,形成强大的互补。义乌人善于做生意,温州人善于发现有差价的贸易和机会,进行投机。绍兴人、象山人善于做建筑,东阳人善于做工艺,杭州人善于做纺织丝绸和绫罗绸缎,湖州在文具上,在丝绸上有强大的优势等等。这种地区优势、地区原始能力,使得各个地方的人在浙江是高度密集分布、高度交叉的。从外部来看,浙江的人群是相对稳定的,外地人到浙江,因为语言隔阂,生活方式隔阂,再加上浙江人的老乡观念重因此适应得并不是特别好。

    举一个例子,在浙江的企业家当中,很少有外地的,但是走遍全中国我们会发现,各省的优秀企业家里面,至少有相当的数量是外省的。全中国只有浙江和广东企业家,以本土企业家为主,这也很说明一些问题。当然深圳例外,我们必须把它当成一个特殊现象来看,它本身就是个移民城市。那么如果我们深究一下的话,就发现这种渗透性本身,使得浙江企业日后在联合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大的信息网络、市场调查网络、人际网络和商机传播网络。这种网络的存在是本身大融合存在的前提,给浙江的下一步的联合提供了足够多的机遇,也为他们日后轻松地完成一个网络,构成一个商业帮会式的运作,而且极具改进能力、纠错能力、优化能力,奠定了非常强大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