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的性质
——读韦森《奥地利学派的主观认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刘业进
韦森、姚洋和汪丁丁提出“交易成本”这个概念最好别用,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它究竟代表什么含义。果真如此吗?张五常说想写文章拿终身教职的人最好别去碰“交易成本。诺斯和沃利斯尝试了交易成本的计量,被许多人批评不成功。科斯试图扩展交易成本的适用范围,也不成功(韦森,2007)。可见理解交易成本理论之难。交易成本概念和交易成本理论可能是推动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契机”,弃置不用,实在可惜。在前一点上,我们完全同意韦森的分析,在后一点上,则不能同意。
韦森提出用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来理解“交易成本”概念。这是个好主意,但远远不够。奥地利学派认为价值是主观的,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观的截然相反。不仅价值是主观的,奥地利学派认为社会科学的“事实“与自然科学的“事实”也是不一样。具有主观约定性质。社会科学的事实取决于(1)共同生活群体的约定和认同;或者(2)取决于相关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局部知识和信息作出的判断。例如,一个罪犯,长相穿着完全可以和我们每一个人相同。让一个域外来客来判断,他认不出谁是罪犯。“罪犯”,是我们这个生活的共同体根据我们的法律和惯例给一个成员的定义。我们约定,当一个人如此这般,我们就认同他是罪犯。一个人是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纯粹从物理性质上是无从被外人判断的。这个婚姻联系,取决于共同体内的人们的惯例、习俗和法律给有关当事人的定义。我们约定,如此这般,那两个人具有婚姻关系,我们同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行为展示他们的行为,一个“婚姻关系”就被我们定义,或者认同了。同样,货币,真纸币和假纸币在物理化学意义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为什么有货币真伪的判断呢?那是因为我们的主观约定。我们共同体的人们约定,经由那些货币发行单位发行的纸币是我们的交易媒介,其他任何来源的类似“纸币”就是做的再像真的,也不被我们的约定认可,它就是假币。真钱假钱,取决于我们的约定。
同样,在一个局部,比如对于一块土地的拍卖会上,有的买家估价1000万,超过就不买了;有的买家估价1500万,有的估价2000万。同样的地,各个人根据自己的局部知识进行判断得出不同的估价。在几乎所有的市场交易场合,交易当事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局部知识采取行动,只要是自由交易、公开交易,竞价过程就是局部知识和判断力竞争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充分,知识和信息就越是被发现得充分,从而越是得到充分利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奥地利学派说市场是一个发现过程。
那么经济学上的成本和价值呢?它们也是主观的。马克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最终可以归约为一般技术条件下多少个劳动工作日(社会必要劳动),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经济学上讲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意思是说决定干一件事就不能干另一件事。一项投资,投资在甲上,就放弃了投资在乙上回报。乙项目的回报就是我们做甲项目的机会成本。大学生毕业了读三年硕士就放弃了三年工作的收入。读硕士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的收入,读硕的全部成本就是学费加上放弃的机会成本。
但是,一个大学生选择了读硕士,没有工作,放弃了工作的收入,如果他工作的话,他到底挣多少钱?这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他的人力资本在一个竞争市场中的定价。这个价是竞价竞争出来的,或者说是交易出来的。一个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的价格和一个苹果、一头猪的价格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交易出来的。在交易当中,到底多少成交,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判断。实际上,世世代代,许多物品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惯例性价格”。有用性、品质、稀缺程度这些商品价格相关维度在不同的时点具有不同的测度,取决于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局部知识和信息,以及惯例性价格预期,综合之后的判断。
我们再回头看“交易成本”。科斯最初提出的交易成本,是一个微观概念,是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与契约的签订、执行、监督等活动相联系的成本。这很好理解。市场就是交易。菜市场的交易是市场,网上交易也是市场。市场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什么过程?一个看不见的协调分工的过程。而且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率的协调分工的过程。
试图去列举“交易成本”的清单是徒劳的。市场就是交易,交易成本就是使用市场的成本。科斯的直觉非常天才。市场,何其复杂,涉及活动何其多也。把是市场活动列举为谈判、签约、执行、监督,是远远不完全的。因此,科斯的列举肯定是有瑕疵的,是不完全的。我们是否要进一步列举得更加完全?不是。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交易成本。重新定义交易成本并不容易。这关系到定义经济学的中心议题。经济学如罗宾斯所定义的“资源稀缺条件下在不同用途中选择的科学”吗?重新定义交易成本,就要重新定义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我们认为罗宾斯的定义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学是研究人际分工合作及其后果的科学。换句话,经济学是研究联合劳动的方式及其非意图后果的科学。
我们置身其中的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就是分工、专业化和交易。人类花了数千年的探索,终于在最近300多年来,发现了大范围分工合作的办法组织经济,这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制度前提知道最近300年才在西欧和北美建立,此后传播到了世界其他地区。
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组织我们的经济吗?有人说,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根本不能算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对应物。因为前苏联和1978年前共产主义中国没有取消分工。真正和自由市场经济对应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如果那也叫经济的话。鲁滨逊的世界就是一副自给自足的经济世界。那里没有分工,也没有交易,没有市场,因而没有使用市场的成本。但是那里有没有政府?有没有产权,有没有税收?笛福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假定人们都不偷盗不抢劫不误会,那里没有政府及其相关支出。没有政府/匪帮但是有产权的世界,其实是一个不现实的假定。此处不论。
如果我们自给自足,我们会得到自给自足的产出。每一个自给自足的成本就是他的全部劳动。演化经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存在改进空间的状态。从早期的亲属间交换到部落内交换,发展到后来的的匿名的“非人格化”交换,每一次成功的交换都用事实启发了人类,交换带来更大的回报。自然的馈赠,因为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的事实,也足以启发遭早期的交换。据考古推测,早期人类最早交换的商品,是火。火,一项非竞争但排他的的物品,点燃了早期人类的智慧。
但是大范围的非人格化的市场交换,是晚近的事情。那只是因为支持大规模非人格化的匿名的市场交换的一系列的制度条件非常不容易建立。共产主义崩溃后的俄罗斯当初提出“500天向市场经济过渡”,谈何容易!分权的私有产权、诱导制约的第三方监督者(政府或匪帮)、货币(语言就更不用说了),一系列有利于分工和交易的在技术的发明和积累。分工、交换、市场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分工和文明同义。
用分工组织经济活动,就要放弃自给自足的收益。用分工来组织经济,需要建立起协调分工的组织和制度。看得见的协调机制,就是企业。看不见的,或者看不那么清楚的协调机制,就是市场,也就是大范围的匿名交换。
那么在这种理论中,交易成本是什么?交易成本是协调分工的资源支付,一是企业组织内的管理活动花费的资源,一是市场交易花费的资源,一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学习所花费的资源。第一项可以叫做组织成本,第二项是交易成本,第三项是学习成本。第三项涉及到现代分工生产所采取的迂回生产方式,在这种迂回途径中,分布于迂回链条的各个工作变得专业化,因此加入其中必须预先学习,获得相应知识,这项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越发突出。此三项成本可以被称为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中的协调成本,也可称为广义交易成本。
一个有启发意义的区分是杨小凯(1991)的内生交易成本和外生交易成本。前者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相联系,为了降低和阻止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我们建立监狱、警察和法院系统,发明和生产防盗装置,实施监督和检查,等等一切防范设施和措施,所有这些资源支出都是不是不是天使的人们实施合作的代价。后者则是由于分工,势必不能把所有的分工环节的产品和人员置于一个时点,即时空的分离,换句话,迂回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络,这些活动与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没有关系,就算人们都是天使,为了把分工联系为整体,这些协调活动都不可避免。但是杨小凯的概念没有迂回生产之“结网捕鱼”的含义,就是采用分工阻止我们的经济,从“徒手”转而“结网”需要结网的知识。所以在内生交易成本和外生交易成本之外,加一个学习成本,或许是必要的。
一句话,交易成本是分工的代价,是为分工做准备和协调分工的成本。采用分工和大范围交易的组织我们的经济活动是无数代人试探的结果,他们试探如此这般的成本-收益。今天的经济体系完全是一个无意识的产物,一个偶然的发现。在这个发达的分工和交换体系中,成本概念只具有“局部均衡”意义上的涵义。交易成本事实一个分析概念,它基本上不是用于计量分析的。它使得我们明白,我们用分工组织经济必须用到市场,用市场必须支付实实在在的资源,那就是交易成本。
科斯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让我们从市场的树木暂时退出,看到分工协调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