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614 0
2008-09-01

贺奥运  看经济  论发展

2008北京奥运已近乎完美的表现留给世界一个信号,中国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高效的组织、周到的服务、完善的设施以及国人的热情都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北京奥运的成功根本,得益于中国30年的改革。国力的增强、世界的影响、对外的交流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基础。同时,也深刻的显现出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2001年是中国申奥成功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年。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 51枚金牌、100枚奖牌,金牌数世界第一的骄人战绩使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大国。而加入世贸组织的七年中,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发展速度,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但就2008北京奥运来看,我国仍未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一、做为东道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二、在夺金项目上并无重大突破,强项还是强项,弱项仍旧很弱。在田径和“三大球”等项目上,并没有突破。三、变换奖牌统计方法,中国并不领先。四、在世界专业化更高的国际比赛上,(如国际田联黄金联赛和各单项世界排名赛等)中国还是个体育弱国。五、竞技体育突飞猛进的同时,全民体育却是相形见绌。
中国的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保持着高速发展速度,但也开始出现“低潮”。最近一段时期,股市的低迷、出口的不振、内需的不足使以制造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中国经济面临了巨大的困难。以制造业为主的沿海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很多企业倒闭、外迁。中央领导接连视察制造业一线大省,并制定出台了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奥运过后,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低潮”?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经济所要面临和解决的并不是调控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改变发展方式、如何改革经济模式的问题。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政府力量所能形成和解决的,而是市场力量和经济规律起的作用。
中国曾经的经济奇迹主要是靠各生产要素的极低价格达到的。以前的生产要素中,人力是近乎无限供应的,资源价格是被低估的,环境因素是忽略不计的。现在这些生产要素要在世界范围内由市场来定价。我国即不能左右世界范围,更无法违背市场规律,以原油为例,油价即使回落,也不会回到20美元一桶了。不相应的调整发展方式和经济模式,单靠国家政策,中国经济是很难继续前进的。
中国经济今后的科学发展:
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改变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单纯的资金积累不能代表发达与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力也能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要想使区域经济具备可持续的发展力就需要引进先进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也充分表明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科技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力,才能使区域经济真正得到“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增长”。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区域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着。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差距,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第一要靠发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把区域经济做大、做好、分好。第二要靠改革,深化包括收入分配制度在内的诸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要靠调节,就是要提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而创造和完善一个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是上述三种方法的基础保证。没有一个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就无法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区域科技水平,使经济发展得不到科技进步这个保障,就无法通过发展、改革、调节来减小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三要求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必须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
“入了市场经济的市”就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也就是要将我们的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要针对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继续深化改革。今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如何发展我们的企业,这绝不单单是企业的事情。以往我们的很多企业发展是靠“跑部前进”,发展靠的是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投入。这种竞争环境造就了一些不正常的竞争手段。而这些竞争手段对企业而言是“饮鸩止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要彻底根除的。因为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时代,“人才最重要”,离开了科技的进步任何企业都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我们不能只做“大”我们的企业。要做“强”我们的企业,只能在科技上寻求进步和突破。这才是企业发展真正的源动力。
进入了WTO这个环境,是否就表示政府今后不能再对企业进行扶持了呢?这个观念是片面的,它没有用改革的眼光来分析新形势。其实入世的最大挑战是对于政府的!中国的中、小企业有两千多万家,研究中国企业就必须研究中、小企业,要为它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一种扶持方式,而这种方法则更加适应新环境,是具科学性的良性政府行为。
政府的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在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中监督企业的运营,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千方百计为促进企业发展。所以,我们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在工作目的上明确起来,就是“维护大局、遵守法律、出谋划策、促进发展”。前两条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要求,一切都要以大局出发,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后两条就是工作目的,在不违背工作要求的同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一些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企业。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改革和调整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环境,完善和提高激励机制。二、加强专业技术力量与区域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技术力量中间架起一个桥梁。
四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
中国从入世到经世,需要提高八种能力。即:行政规划能力、立法执法能力、资本控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购并扩张能力、信息企管能力、职业晋升能力、人才发展能力。在入世的五年中,中国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还远未达到先进与发达的位置。以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两种能力来说,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虽然8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但中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在中国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有2%。很多企业是生产能力的巨人、技术能力的矮人。在人才发展能力方面: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记录的413万,但一方面公司、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每年有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生的起薪降到了极低的水平。一面是人才的匮乏、一面是人才的大量供应。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集中体现在:产权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人才质量水平不高。人才的分布不合理。而这些问题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就体现在国内的假冒风盛行,创新人才大量流失。中国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不到销售收入的1%,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是3‰。拥有3200万科技人力资源和105万研发人员的中国企业,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中国出现人才泡沫化的原因是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的落后。钱学森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使用方式、人才分布、流动机制和激励政策也是导致用人机制落后的主要原因。在评价体系方面,现在的用人机制只看重学历、资历和职称,忽视了业绩、能力和贡献。使用方式方面,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先进的岗位标准和需求,使人不能在其岗、不能尽其才。在人才分布方面,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兴行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低。教育卫生、会计经济等专业技术人员占70%以上,工程技术人员仅18%。而人才市场管理体制的不顺严重影响了人才向更合理、更适应的地方流动。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生产要素中最为积极、活泼的一个。企业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是离不开人才贡献的。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先进地区已逐步的将产业调整、促进和人才使用、培养做为发展的目标。这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的进步。投资促进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力就需要调整促进政策。单纯的投资促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将区域经济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平稳的良性调整,才能在新形势下使经济发展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力。而这种调整是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的,这是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工作能保持科学、合理、平稳的先决条件。
同样,人才政策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地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大同小异。人才还是主要向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流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人才的使用政策就成为一条捷径。好的人才使用政策会形成“磁吸效应”,使人才在主观上认可工作环境,能更大的调动工作热情,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进步。即由单纯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转变为立足现有人员的使用与培养。它要靠改善工作环境,改变用人机制,科学处理好岗位与人员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创造性,解决现阶段人才工作中“引的来,用不好,留不住”等难题。这样才能使人才工作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的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第一生产力。
如何做到人才的科学培养和科学使用,用人的机制是关键。能不能使人尽其才就需要人在其岗。这样才能使人尽其力、人得其乐。而有再好的待遇但没有适应的岗位,既留不住人,又浪费了岗位。所以,“人人都是人才,但看如何对待”。即只要我们能把每个人都安排到符合他能力的岗位上,就能调动他的工作热情,激发主观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同时再配以“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鼓励政策,就能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明创造,工作岗位不断的进步、经济建设不断的发展,这不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力吗?
如贵方能充分认识和肯定我所阐述的内容,并有意用我的建议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请与我联络。本人十分愿意用我的方法来为贵方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联系人:颜卓        email:xingqisi0272@sina.com.cn
二00八年九月于天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