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在阅读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书中由托马斯•弗里德曼与埃及大使谈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大使解释了他为什么送子女去美国读书而不是去法国求学的原因,埃及大使说:法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管人,而美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生存。书中的这个细节使我有所启迪,于是有感托马斯•弗里德曼与埃及大使谈教育所想到的如下一些问题:
1、杨振宁和李政道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参加在中国召开的离子会议时就谈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挖深井”——知识面太窄。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学校大多停课,“知识无用论”还在我国大行其道。那时我还在学校内“等待毕业”,于是四处搜集可阅读的书籍。无意之中得到一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材——《量子物理力学——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四卷》,全书按照此后节选翻译出版的中文版约38万字左右,内容非常详实,是供大学理工头两年的基础物理教程。值得注意的是,该教程在原书“教学说明”中有如下说明:“鉴于近五十年来物理学的发展,目前把对量子现象的全面学习推迟到二年级及以后是不合理的和不公正的,一本分量适当的入门书无疑地应该反映这些发展的某些部分▪▪▪▪▪▪每章末尾的问题是打算用来进一步说明所讨论的课题的,它们在难易程度上相差很大。只有比较少的问题属于只涉及把数值代入书中某些公式的类型。一定数量的这种问题在给读者有关数量级的感觉上的确是必要的。但在我的选择中,我要强调那些真正测验读者对课文的理解的问题,我不想把它们淹没在一大推意义不大的问题中。” 可见,伯克利的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知识关联认识和多角度理解,而不像我们的高校教学通常强调定义。“教学说明”中还指明每一章节的内容安排及意图,并用“提高课题”提供了“离开本书叙述主线的论题”,略去它既不影对其余课文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课程学习的一开始就确立。即使大纲有不同的要求,学生也可以通过全书的阅读大致把握“量子物理学的”全貌,这种伯克利课程的“教学说明”在我国高校教材中是看不到的。伯克利分校前校长田长霖在北京访问时讲过:“大学不是大而化之,大学要有大师”。大师的作用并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探究的方向怎样判断,寻找解决的途径可能在哪里。如果知识面狭窄,那么对问题的探究显然是困难的。同样,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统一的现代数学(相当于我国高小和初中阶段课程教材)》从第一课“玛丽的钟表”就告诉学生——数学中不仅仅只有十进制,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思维也是很不同的。
2、陈省身先生多次提出“兴趣是第一位的”,而现今像陈景润那样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人还有多少?“钱学森之问”谁能解答?
从熊庆来发现华罗庚,华罗庚发现陈景润,再从中南大学破格使用大四学生刘路,说明科学的灵感是存在的,这种灵感通常是兴趣的“衍生物”。同样,刘路的导师并不仅仅是因为刘路破解了“西塔潘猜想”而对其“刮目相看”,而是从刘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他善于从以往的研究中获得“妙手偶得”的能力。聪明未必就有灵感,这从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试点结果已经得到验证。我们的大学缺乏培养学科领军人物的能力,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悲切就在于我们为什么在培养大师方面为什么就那么难。
3、我们的高校有几个能与“西南联大”之“大”相提并论。我国的教育“费效比”究竟是多少。
论教学条件而言,现在我们的任何一所大学都远远超过“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而这样的一坐高峰却屹立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短暂的一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了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百位院士,不仅如此,他还用他那短暂的生命告诉了极好的诠释了大学的作用,他成为了中国大学的楷模。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联大的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就是他确立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文作风,西南联大她还是一部教育史,是一个学校史,整个过程的八年还是一部“求知”的历史。当时胡适在国外,他在美国偶然看见有一本拓扑学的书,他马上把这本书买了,就寄到昆明来给江泽涵教授。然后寄到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们就互相传阅、抄,陈省身先生抄了以后就马上讲给学生。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南联大可以在昆明那种茅草棚里可以教出和国际接轨的学生了。像杨振宁先生他们说,我们一到美国什么普林斯顿等一流大学,根本就没有感觉我们什么落后,我们在美国都是最杰出的学生。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我在西南联大看到农学系研究的种子育种技术竟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项目相比毫不逊色。因此,如果西南联大的育种研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同类研究相比,西南联大的“费用效益比”显然优于康奈尔大学。实际上我国关于教育投入的“费效比”并不存在什么具体的考评体系,不过就是三六九等的大锅饭。不过在技工职业教育方面总的来讲在就业率和企业人才储备和结构改善方面还是比较可观的不过随着技术进步,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职业教育或许是提高我国教育投入费效比的一个新途径,相比于德国和日本中国的职业教育还有较大的差距,高等教育总体不容乐观。在我国鼎鼎大名的高校:北大和清华时不时传出学界杂音。要么是邹某与张某的“嘴斗”;要么是孔某的“他妈的”论道;要不就是肖某“反智主义”“砍刀”;要不就是校长“痛斥美国教育堕落”;中国的大学似乎已经从昔日的“辉煌殿堂”走到现在的“市井街巷”。做学问没有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荒山野岭素心人”的心境大概是不成的。
4、我们的学术论文究竟有多大的含金量,我们究竟有多少理论成果被世界认可。
我国的学术论文的年度总量并没有精确的统计,因为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就课题而言,拼凑和重复是一大特点。例如,有关“脑膜炎败血性金黄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这一课题,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不少,而且基本上研究过程和结论相一致,至多在菌群耐药性程度上百分比略有差异。对于脑膜炎败血性金黄杆菌的分布大多是泛泛而谈,论文临床取样也没有明确的来源说明。看到这篇论文大致就会想到下一篇论文要说什么了。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论文研究的范围均不超过钟南山院士的有关研究和结论,也和“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2010 年广东地区细菌耐药监测(2010)”保持较高的相关性。所以这些论文的背景耐人寻味。尤其是治疗药物像哌拉西林/丘巴坦等的临床用量与脑膜炎败血性金黄杆菌耐药性变异似乎没有人研究,这是不是与卫生部和钟南山没有发表这样的报告和学术著作有关尚不得而知。从世界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中国的论文权重很小,况且也不乏虚假之作被揭露。还有一个问题是论文的“查重”虚假,即某些知名网站提供的所谓“查重”不过是以其收录的论文为依据。假如两篇论文均从学科书籍引用同一原文摘录,那么先收录的论文就被“查重”认定为“正版原创”,此后其他论文无论你是从何处引用该摘录均被列入“抄袭”,所以现实的“查重”荒唐的很。
5、我们的硕士和博士究竟有多大的比例能够名副其实。 我国是世界上学位教育第一大国,但远不是强国。至于硕士和博士学问教育规模,仅从一个导师带了多少学生也就大概清楚了。如果一个学生毕业论文3-5万字,那么一个导师每届大约要看几十万字的毕业论文。再加上几次审阅修改,那么上百万字也就可能不在话下,那还有时间了解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过程?于是导师指定课题也难免“雷同”。这样抄抄写写也就“势在必行”。笔者曾遇到一位在职硕士生关于论文英文标题的求教,由于有事忙一些,于便告诉他用“有道”翻译便是,只是提醒他翻过来再译过去修正一下也就差不多了,须知这位硕士生原本是高二英语教师。
6、中国的科研现状:低水平的重复;基础性研究的滞后;科研规划的散乱;科技投入的摊大饼——像不像1958年的“城乡尽是小高炉”。
其实这个话题无需多说,“城里人都知道”。实际上这些问题首先是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先从科技投入的摊大饼说起,一是计划经济模式仍然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你要经费,先看计划有没有你的份;二是不管你的课题价值有多大,先看你的课题能不能批下来,只要能批下来,重不重复就没有关系。三是科研规划只是“六月的天”——计划没有变化大。你就看高校专业“日新月异”就知道“跑项目找课题”有了新门路。至于基础性学科研究由于财路来源狭窄,难度也大,所以学人大都绕着走。例如,我国在传感器领域核心技术基本没有,尤其是关键的高性能敏感材料基本依赖国外,某重点大学的“压力传感器油水隔离器”项目就被计量科学节称之为“传感器外加个‘避孕套’”,因为从计量学原理上它无法满足“误差不大于1/3原理”因此没有实用价值。师昌绪先生“走红”那也是千辛万苦有了买家的结果。所以对于基础性研究还不是没人愿意搞,而是“生不逢时”。这与日美欧相比反差很大。殊不知,基础性研究关乎国家科技的发展走向,我们本来就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所以要重视起来。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往往是一些科研院所拿不到经费的无奈之举。实际上,你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找银行找主管部门寻银子,他们根本也搞不懂。所以有能耐的还是得找市场。不过对于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只是理论的验证品,能否在产业化过程中具有可靠的重复性和工艺流程保障那还是未知数。国家也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让你用于工艺研究,所以通常看到的项目样机标准化是很差的,这对用户企业来讲是不能接受的。国家科委或是科技部历来也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其实就国内工科院校而言,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师资力量大多缺乏工艺设计的经验。为什么科技成果转化难,这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国内许多成果交易会上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笔者见过一位本科生拿着一张CAD设计图纸蛮有信心的找工作。当我告诉他,你的图纸画的还不错,就是没有哪个企业敢用,他很吃惊:我这是全系得分最高的怎么不能用?我说你这图纸如果厂家是认真的,那么这个齿轮用木头或者金属或者塑料做都符合要求,因为你没有标注齿轮的材质和齿面硬度。这反应了目前高校学生流行的一句话“学会CAD工作不难找”。大概老师没有告诉他画图纸只是把你所学的机械知识能否在图纸上正确表达而已。工人加工制造看的主要是标注,不是看你画得多么圆。CAD只是用电脑代替了圆规和画笔。
7、中外教育的异同和差距:
穷国的教育是让你尽早醒悟;
法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管人;
中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考试;
美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