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关于高考制度困境的话题
(凡未作出特殊声明,版权归karlzhow所有)
几天前,在新华网论坛看到一篇质疑高考公平性的帖子,言辞颇为激烈,将地域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差异上升到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教育权利的高度,引发了跟帖者的争论。各方意见分歧较大,甚至出现了北京和外地人相互贬低对方素质的现象。而在我看来,争论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双方没有搞清引发问题的根源,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首先,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一个人如果进入大学,则至少意味着今后有一份相对稳定和工作,如果在商场和官场中运途顺利,那么“钱”途不可限量。而如果不能进入大学,则今后只能做低收入,高危险的工作,人生的坎坷从农民工的命运可见一斑。可见,由于社会按学历分配工作,进而决定了人们今后的收益以及社会等级,因而,从普遍意义来讲,高考制度是一个收益分配制度。相信这一点会得到多数人的同意。
其次,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形成了高校在地域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如果将高校粗略划分为全国类高校和地区类高校,那么因为地区类高校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因而对于它们的招生偏好无可非议。争论较多的是全国类高校招生名额对发达城市(尤其是北京)的偏向。
本人推测这一偏向可能出于以下原因:一是全国类高校办学受到中央财政支持,而发达地区税收占中央财政的比例较高,于是有此照顾。二是发达地区科技及政府工作人员集中度很高,尤其是北京,这些人是精英中的精英。按照国人的观念,这些人的利益应该受到优先考虑,当然他们也不会放弃这一权利。三是高校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在真实生活中必然要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打交道,尤其是在土地使用方面,因而出于利益交换,高校也照顾本地学生。以上情况就构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制度现实。
再次,如果将高等教育看成某种程度的公共物品供给,那么分数就是学生享用这一公共物品的替代价格。由于中国在恢复高考以来很长时间里使用统一试卷,因而对高校招生形成了统一的度量机制,这样一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在分数的度量下显现出来,导致了发达城市和其他地区录取分数线相差悬殊。对此,外地学生当然有理由质问:为什么外地人比北京学生的分数高,却难以进入大学。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博弈各方的策略。忽略得益方的反应,我们只考虑利益受到损害一方的策略,因为他们的反应是制度变革的动力。一种策略是保持沉默,接受不公正的规则,于是为得到相同的收益,必须支出比发达地区学生更高的个人努力成本,第二种反应是表达变革的呼声,由此引发了山东两名学生状告教育部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两名学生将在以后的高考制度变迁史料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多数人还在受这一制度奴役时,她们表达出了不满的呼声。当然,还有一种策略是用脚投票,既移民到发达地区去,然而由于户籍制度限制,这种做法导致迁徙成本较大。
有趣的是决策者的策略,对于不满的呼声,一般认为有两类选择,一类是适当调整各地区招生配额,客观来讲,这样做制度变革成本不大。另一类做法是反驳不满的呼声,指出其理由的不足,从而可以继续维持原有制度。
不同凡响之处在于我们的决策者创造性地使用了发达地区独立招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试卷不一样了,分数度量机制也不同了。这就如同比较美元和人民币的购买力,美国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而中国决不承认,争论哪有个结果。问题是美元和人民币之间还有汇率可以转换,而不同分数机制之间不能转换,无从比较。
怎么样?高吧,这样一来,任何对招生不公的指控都失去了有效的前提。北京的录取分数低,是因为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一样。就这样,水混了,争论都没有了意义。可以预期的是,在缺乏了统一度量机制的条件下,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更加难以观测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将进一步有利于发达地区。
真有你的,一群天才的无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8 14:48: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