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的经费大多是校友和社会团体捐赠的
国内的却是政府拨款
这约束直接导致高校的不同行为:
1、高校把自己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学生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母亲。高校必须得到社会承认和认可。
2、行政力量扭曲高校很多行为,学生、老师地位从来都是排在“上级”之后。
(学校开好车的大多是搞行政,搞学术研究却提着包、推着自行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 10:33:11编辑过]
把好的学校完全私有化是最好的方式
是的,但是我们如何说服政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可以肯定的是,在整个社会的用工机制和选拔机制不改变的前提下。
考试,是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最公正的教育选拔体系。
两位还是给没钱没关系的孩子,留一条能进入好学校的出路吧。
[em01][em01]
顺带一提,我很不擅长考试,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判断。
考试,是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最公正的教育选拔体系。
对啊,没错啊
两位还是给没钱没关系的孩子,留一条能进入好学校的出路吧。
这没关系吧
清华、哈佛也很多穷人家的孩子
象美国的高校,你要是有能力,学校大多提供半奖以上的,甚至全奖啊
[em01][em01]
顺带一提,我很不擅长考试,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判断。
书是从“死”读到“活”的,先“死”才能“活”。
我是不信高分低能(勤奋就是一种很好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8:25:10编辑过]
高校(注意是高校,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改革
1、经费来源渠道(这是一定要改的)
(假如清华私有化后,你提供巨额赞助(比如1000万),清华向你提供名额,没问题啊,这可养活多少有能力的穷学生啊)
2、有机制区分学生(比如淘汰制)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很多人是不适合(或者说不应该)出现在象牙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8:33:44编辑过]
“高等教育私有化对于办学质量、效益是有显见的提高”,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也是楼主“(自己)觉得”出来的?
前后矛盾的说法。
(1)“各种现实约束下”如何如何,难道不算“理论上来说”?
(2)后面的“经济学理论上”与前面的“理论上”,是什么关系?
最关键的没有说出来。
什么算“能力高”?什么算“能力低”?高低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定?由谁来根据该标准打分?发生能力高低争议时,怎么处理?
什么叫“高能力作品”、“高能力推荐信”、“高智商”?
考试,是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最公正的教育选拔体系。
对啊,没错啊
两位还是给没钱没关系的孩子,留一条能进入好学校的出路吧。
这没关系吧
清华、哈佛也很多穷人家的孩子
象美国的高校,你要是有能力,学校大多提供半奖以上的,甚至全奖啊
[em01][em01]
顺带一提,我很不擅长考试,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判断。
书是从“死”读到“活”的,先“死”才能“活”。
我是不信高分低能(勤奋就是一种很好能力)
你的汉语理解能力确实有待提高——我的这三句并不繁复的句子的主旨是:
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公平的选拔机制,因此高考不可取消,好学校用面试替代分数线是错误的。
(什么双轨制,还是算了吧,不要自欺欺人了,有本事全国统一划线也行。)
我的主旨,和美国如何无关,和如何学习无关。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解决好整个经济和社会的选拔机制的问题,
学校自然会变成你说的样子,不用你现在去大声疾呼。
如果你的意思是,要穷学生都去美国上学,或者说,美国有能力容纳我国的好学校改变招生制度之后,
高考高分而没能通过面试的学生,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还有啊,您要是很勤奋的话,不应该语文这么差吧?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8:58:55编辑过]
至于“高分低能”,我可没说过。
不过我一直认为,高能低分是有可能存在的,这一点,我和楼主的意见并无二致。
在此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考试是独立于学习的,也是独立于生活、独立于研究、独立于工作的,
总之,它是一套特定的信息体系。
当然,考试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的方法和努力程度,
因为其基础还是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及其运用技巧,而学习同样是储存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这种意义上看,复习,就是用平时的时间,来换取考试的时间。)
不过,能否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将某些特定的知识,以特定的形式,
体现于数量不是很多的十几道或者最多几十道题目中,而且要完全根据出题人的观点来回答。
这就要求考生具有以下几种的能力:
1、记忆力(知识量);
2、应变(很重要);
3、心态(没有传说的重要,不过没有好心态是肯定不行的);
4、规范(包括书法、格式、思想架构......);
5、其他(如体力、智力、人品(?)........)。
这几种能力,尤其是前四项,都是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的,
所以,考试成绩一般会正相关于“勤奋”程度。
那么,“取得了优秀的考试成绩”这一信息,意味着该考生在这几方面的能力上,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相应的,具有这几种高水平能力的人,
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
无疑,
也会是一个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的人,
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一个能坐下来做得了实事的人,
一个有忍耐力的人,
一个细致而缜密的人。
这样的属性对于做好任何类型的工作来说,总是一组必要条件。
(但有了这些条件,也不一定能考高分咯。)
这就是我为何相信一个优秀的考试成绩获得者,总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胜任的工作的原因。
但是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并不成立。
就是说,一个考不来高分的人,未必就不具有上述属性,
未必不能找到自己的领域,未必不能成为某个方面的超卓人物。
(怕有人连这句话都理解不到,只好先说清楚吧。)

可是,如果把有这部分人存在当作某种“理由”,在整个体系尚未理顺其选拔制度的条件下,
“休克式”或者“双轨制”来改革高考制度,把本来相对还能维持的均衡打破,
直接引入“在完善社会体系中证明运行很好”的框架——面试,无异于引刀自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14:07:25编辑过]
很搞笑咯。
每年考四次?
1、您以为这样,就能解决有些同学某次考试心态没调节好的问题吗?
很多人会崩溃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次会不会有人考的比自己这次的高。
2、既然是考四次,又怎么能用标准分计量呢?
标准分意味着你的成绩在总考生之中的排名,所以这四次的成绩就意味着四次的排名,只取最高的?
那考试究竟是测试学生的平均能力呢?还是在给押题的同学更多的机会?
3、您的目的,或者是想用这种方法找到聪明人? 而不是找勤奋的学生?
退一步讲,就算是我们找聪明人吧,好像公务员考试应该比较接近于这种“智商考试”了。
但是市场上早就出现“熟背10000题,综合能力包过80%”的辅导班了吧。
相信我这句话,所有的所谓“灵活考试”、“智商测试”,只要落实在卷子上,
熟练程度高带来的边际效用,仍然是要比少数人多出来的那一点点聪明的效用大得多。
考试,最终还是在比熟练程度。

还有啊,最后一句的“多读书”和前面的考试方法自相矛盾,
除非您的“书”是指智力游戏书,或者考试是考“书本知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14:13:27编辑过]
很搞笑咯。
每年考四次?
您以为这样,就能解决有些同学某次考试心态没调节好的问题吗?
很多人会崩溃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次会不会有人考的比自己这次的高。
既然是考四次,又怎么能用标准分计量呢?
标准分意味着你的成绩在总考生之中的排名,所以这四次的成绩就意味着四次的排名,只取最高的?
那考试究竟是测试学生的能力呢?还是在给押题的同学更多的机会?
或者您想的这种方法是希望找到聪明人?
而不要去找勤奋的学生?
退一步讲,就算是我们找聪明人吧,好像公务员考试比较接近于这种“智商考试”?
很快就有那种“熟背10000题,综合能力包过80%”的辅导班了吧。
相信我这句话,所有的所谓“灵活考试”、智商测试,只要落实在卷子上,
熟练程度高,仍然是要比少数某些人多出来的那一点点聪明的边际效用大得多。
考试,最终还是在比熟练程度。

还有啊,最后一句和前面的“多读书”自相矛盾,除非您的“书”是指智力游戏书。
第一,我说的高考只是作为普通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录取根据,扎实基础知识就可以了,而清华北大等名校就采取面试、或者复试等方式。
第二,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死读书,不是仅仅把知识点记住,而是把理解之间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就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
第二,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死读书,不是仅仅把知识点记住,而是把理解之间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就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
面试、复试的高低分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定?由谁来打分?发生争议,谁来处理,如何处理?
哪个学生能做到“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这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根据什么评价?
第二,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死读书,不是仅仅把知识点记住,而是把理解之间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就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
以上只是重复观点,而不是回答猫爪的问题。
哪个学生能做到“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这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根据什么评价?
“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
[em02][em02]
——我喜欢。
可惜我做不到咯,因为我考不上“做学问的大学”。
[em04][em04]
——无论是考试还是面试(尤其是面试),我相信,以这种“做学问的学习方式”去参加,失败的几率都会更大。
个人相信,当许多自认为“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的人被(即使是北大、清华)面试淘汰后,他们还会继续提出当前的“面试制度”也是不健全的,没有把“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的学生选出来。
什么叫“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莫非,全由周先生亲自来面试?把周先生累坏了怎么办?
个人相信,当许多自认为“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的人被(即使是北大、清华)面试淘汰后,他们还会继续提出当前的“面试制度”也是不健全的,没有把“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的学生选出来。
什么叫“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莫非,全由周先生亲自来面试?把周先生累坏了怎么办?
你们都误会我的意思。我的意思说作为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书本上,而是要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特别是读文科。当然学习物理的人,可能有一些不同,但是就不是死读书,背知识点。
什么叫“好比周其仁老师那样做学问”?莫非,全由周先生亲自来面试?把周先生累坏了怎么办?
呵呵,CCER的硕士博士们,估计就把周老师累坏了。
顺带一提,CCER的面试通过比率不是很高,就是说,面试的人比较多。
但问题在于,只要通过了初试的朋友,功底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一般分析能力已经比较强了。
在这些人里面,再去挑选研究方法和思路灵活的精英,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一人30分钟一般也就够了。
可是高中生呢?

你们都误会我的意思。我的意思说作为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书本上,而是要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特别是读文科。当然学习物理的人,可能有一些不同,但是就不是死读书,背知识点。
1、就是学数学的,也不可能是死读书、背知识点,别说学物理的了。
2、“熟悉书本知识”与“不会灵活运用”,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现在回头看看初中的某些平面几何证明题,您还觉得是“背知识点”就能做出来的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12:10:36编辑过]
不懂你最后一句想说什么。
楼主同样误会了。楼主怎么敢确信,现在的高考一定就是选拔“仅仅停留书本上,而不面对现实世界”的学生呢?
我重申我的观点:
1、高校私有化改革,可迫使高校把焦点聚焦到学生和社会。
2、高校改革是那些研究型高校的改革。
3、我没反对应试高考。高考和考研可能是穷人家的孩子这辈子遇到的最公平的选拔机制。
4、(至于高分低能方面,和爪兄观点并不矛盾,
当年毕业找工作时,一位人力资源主管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们最看中的就是分数.)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