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楼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真是让我觉得高兴,看得出6楼是用心的。
我有点想抛开“效率”这个讨论起点,用一个更加容易展开的地方展开讨论,这也有点受到6楼启发。
感觉除了企业和个人,其行为目标在经济学中得到明确的说明,而且也获得了基本认可。国家的目标虽然被认为是全民福利最大化,或者代表性选民的福利最大化,但也具有不同意见,如财政预算最大化、统治集团租金最大化等,其他组织如这里谈到的教育、医疗机构、新闻媒体等似乎都很模糊。当然,他们都有一些自己宣称的目标,但这点不足为凭,因为企业可以声称自己的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但一般我们不会因为这样的宣称而改变分析时对其目标的设定。
一个大学其目标是什么呢?虽然我们说教育产业化,但是人们不能认同,高校也未必敢表示自己就是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理论一点其会说要多出人才,多出优秀人才,或者传播思想,通俗一点其会说要做成世界一流高校,或者国内一流高校。
我有点搞不清这和一个企业说,我们要生产更多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我们要创立世界著名的品牌,然后成为世界500强,或者要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等,这样的说法具有何种差别。是不是因为企业这样说,我们就可以认为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
我想,也许大学也可以完全被认为是一个企业,如果说大学的产品:学生所得到的素质和知识具有特殊性的话,什么产业的产品不具有特殊性呢?我们能不能说,银行和保险公司不是企业?航空公司和铁路也不是企业?通信和网络也不是企业?
但是所有涉及到人本身的东西立刻有点不像企业了,教育涉及到人的头脑,所以不能完全企业化,尽管那些能够进入头脑的知识的载体都可以企业化,但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不能以企业化看待。医疗器械和药片的提供者都可以被看作企业,但是医疗服务提供者也不宜看作企业化。
上述多少反映了人们习惯思维的影响,现在存在教育集团这样的机构,有私立大学,也有民办的医院,我想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不会否认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的,或者说就是一个企业。那么公立的机构是不是可以对应称为国有企业?
但是企业一门心思想到赚钱就真的不好吗?如果大家笃信亚当·斯密的传统,我想就应该得到企业一心赚钱这很好,如果企业一心赚钱但其可以通过不义之财而赚钱,那么应该受到批评的不是企业而是国家,是国家没有将其本职工作做好,导致了企业有机可乘,企业发现了这个机会并发了财,企业履行了其天分。
如果所有的学校是企业,如果企业的目标是赚钱,学校赚钱就没有任何差错。我们立即会考虑到,允许高校随便赚钱,会不会大量的学生丧失受教育的机会?会不会出现教育质量的大滑坡?这样的问题转换一下,我们可以想一想,企业是不是永远都不肯降价?提供劣质品的厂商会不会持续生存?这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我知道有许多高中毕业的学生去上民办大学,因为我做过高中老师,他们也上了大学,虽然感觉招收的分数很低、很不正规,他们经过像一段职业培训一样的日子之后到社会工作。但是正正经经考上重点、一本二本的人在大学不是也在职业培训吗?如果高校设置的方式更宽松一点,管理更规范一点,我并不担心学生没有书读,现在高校收费高完全是国家垄断所致。对于穷困的孩子,让其得到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正如同我们说不能让企业担上过重的社会包袱一样,为何要让高校担上这个社会包袱呢?国家应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转嫁到自己的公用事业上去,转来转去不还是国家付钱吗?大学也要国家养着不是?
一个企业会不关心自己的产品质量吗?一个企业不会自己在市场上创立名牌而要国家天天拿着一把标尺给它发奖状吗?一个民办高校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一个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机构呢?看看美国的名牌私立高校,想想这一点都不费解,根本不必担心教育质量会下降,相反,高校只会更加关心自己的学生,这是捐赠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学校脸面的基础。现在问各位,毕业了,除了你关心母校,母校还会关心你吗?除非是腕儿,否则学校就是铁打的营盘,你就是流水的兵。
一个企业会漠视良好的资源吗?譬如一个煤炭企业会漠视极具开采价值的储煤层吗?如果一个学生天才骄纵,只是因为家里穷,你觉得一个像依靠学生开辟自己招牌的高校会漠视你吗?会因为你是湖北的而不是北京的而不录取你吗?
人们以为国有可以保持一种比较公平的受教育的环境,但请不要忘记公平更多是一个政治学的范畴,而政治学研究权力,有权力有公平,没权力请走开!在我看来,这远没有,有钱请进,没钱请走开来得仁慈,虽然从感情色彩来看,二者都令人感到悲凉。挣钱不易,获得权力就容易吗?高考录取分数线地域差别还不足以说明公平获取的艰难吗?
中国高校的问题是,其也是一个国有企业,因其没有维护自己声誉的动力,国家就必须设置一个看起来最最公平标准的考试来避免其道德风险,但是,国家提供的公平也就只能如此而已。如果对高考讨论的结果是想得到一个更加公平的结果,我想也许在一个经济学的范围内讨论不会有什么结果。
最后,我觉得人们常常非常迷恋公平,是不是人们的天生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