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开始于怀疑一切
哲学生来就是一个异形。她拥有的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的特定。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关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在其著作《小逻辑》的导言部分中,黑格尔开篇就对哲学的性质进行了阐发: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把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东西假定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的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
抛开西方哲学的专有词汇,用中国人熟悉的言语来翻译就是:哲学的开端就是普遍的怀疑,彻底地反思一切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有曾经认为值得信赖的东西都需要被质疑,所有曾经从外部接受的断言、命令、真理都需要被反思。正是这一点使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孤立、高深和玄妙,使很多人不理解、误解哲学,但也正是这点成就了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品质:哲学永远在根基上对其他所有学科进行彻底的审视。
具体展开说明。一般而言,除哲学外所有的学科都有其理论前提,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有一些必须首先在逻辑上被接受的概念。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概念构成他们的基石。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理论基石不被怀疑。 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这些曾经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理论基石才会被怀疑。而一旦被怀疑,建立在基石上原有的庞大体系就会发生崩溃和瓦解,而代之以新的,包含更广的基石。近代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的嬗变充分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牛顿体系包含了很多不加思考就被接受下来的概念,比如质点,力、绝对时空观等等。牛顿曾经天真而自信地认为,他的体系中不包含任何哲学思辨的成分,完全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完全错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使得人们的思维固化,严重阻碍了人们去建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对时空的观念。其中原因,正是那些未经审视就被无条件接受下来的概念,可以说,正是理论上的盲目导致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经典力学体系在19世纪下半期反而变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阻碍。
于此相对,哲学没有任何既定的前提,没有任何不证自明的公理,哲学中哪怕最基本的概念也要被反思。哲学不能轻易地下定义,因为下定义必有其前提,这就是找到一些其自身已经拥有必然性基础的概念体系,只有用真实的概念才能去做出真实的定义,但从哲学的真精神出发,我们必须去追问这些作为前提的所谓真实概念是如何成立的。所以哲学的开端不能来自一个定义,哲学只能有一个开端,这就是彻底的反思,对一切的反思。
说一句题外话。 哲学最基本的品质是彻底的怀疑。 很明显,这种彻底的反思精神不可能诞生于高歌猛进,一帆风顺之时。成功者专注的是外部世界的烦扰和感性的繁复。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时代的契机才能使精神转向自身,转向对自我的反思。目前身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从对外部世界的纷扰中抽离我们的注意力,去反省内心的时刻。这里选择一段黑格尔的精辟阐述。 由于当时德国与当今中国在现实问题上的契合,这些两百年前的话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去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危局。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获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骋于外界,而不惶回到内心,转内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经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在这种深邃的态度里,精神提高了他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底摧毁。浅薄的识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就是哲学真正的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之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他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的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吹大擂。
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狭隘的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于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而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域,这个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分享真理。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信任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该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的力量是不可以被低估和小视的。
西方哲学讨论的核心是找寻逻辑上拥有不可辨驳的真实性的起点
哲学的讨论涉及三本根本性的范畴:真、善、美。 所谓“真”,即真实无妄,即非生非灭、即逻辑上拥有不证自明的实在性、即其存在不可被否认。西方哲学从她最初的自然哲学思考开始,就更加关注在如何寻找到“真”,如何达到“真”,如何获得“真”。对真实性的追寻,也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大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到黑格尔的共同努力。
大陆理性派的理性方法——对理性规则的确认
大陆理性派开始于笛卡尔,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如何达到“真”的探讨路径充分体现了大陆理性派的思考原则。在笛卡尔之后,另一位思想家斯宾诺莎的思考继续了笛卡尔的路线并将其发展。斯宾诺莎之后的第三位哲学家是莱布尼茨。
第一位理性派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是一个大胆的哲学家。他的思考起始于彻底的、完全的怀疑,对一切的怀疑。 他首先对感觉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怀疑。他认为,感觉带给我们的只是绝对偶然的意见,不仅两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觉不一样,哪怕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感觉也毫不相同。其次,笛卡尔对数学真理和物理学的真理也进行了大胆怀疑。 他认为,所有数学知识都没有不证自明的真理性,所以他们可能都是错的。比如2+2不等于4,只不过上帝在造人时,有意使人错误地认为2+2=4,如此我们就有了这个错误的观点。而物理学的真理性就更加令人怀疑了,因为物理学不但以数学为基础,其中更包含了偶然性的感官经验。
笛卡尔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怀疑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并不难回答。从欧式几何到非欧几何学的发展,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充分展现出这种彻底怀疑精神的价值。牛顿曾经认为绝对时空、欧几里得空间是毋庸证明的、自明的真理。然而,事实说明他是错误的。回顾一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演变,就可以看到。绝对时空观和欧几里得几何学都不过是古代自然哲学家的一种理论假设,其中反应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中国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就与古希腊人不同,所以中国人没有一种脱离了观察者的,所谓纯粹客观而绝对的时空观念。而抛弃了传统绝对时空观的黎曼与爱因斯坦等人更是创造出了一套与牛顿体系完全不同的科学理论,事实证明,他们比牛顿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笛卡尔还怀疑了自己头脑中所具有的全部知识,包括伦理规范、习俗信仰等等。在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怀疑之后,笛卡尔认为这些知识都没有“真”的属性,不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到最后,笛卡尔认为,连自己是否存在都是可以被怀疑的。因为并没有证据可以确定无疑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总之在经过了一番彻底怀疑之后, 笛卡尔找到了一个拥有不证自明的真实属性的东西,这就是怀疑本身。 他说,我怀疑一切,一切都禁不住我的怀疑,但到最后,有一件东西却是无可怀疑的,这就是: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我在怀疑一切本身就证实了怀疑的存在,所以怀疑是真的。
总之,经验派的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生存、是活着、是动物性需要。正如上面分析的,人类最大的愚蠢(当然也是人类至上的高贵)是头脑与肠胃的分裂,那么经验派的原则就是在高扬肠胃的地位,强调肠胃先于头脑的优先权。
这里插几句闲话。稍微谈论一些依照此思想分歧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实践上所导致的后果,就更加可以看出经验派原则的可贵之处。
经验派原则在经济思想上的直接影响就是产生自由市场理论。既然经验派的第一原则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既然被经验派认作在逻辑上首先能够不证自明的是每个人的生存意志,那么显然,当经验派哲学家去研究经济问题时他们一定倾向把个体放在经济联系中的第一地位,由此则自由市场理论,所谓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动均衡等等就是呼之欲出的逻辑推演了。亚当斯密这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诞生在英国就完全是必然而非偶然。于此对应,唯理派相信只有理性才能首先在逻辑上获得不证自明的地位,唯理性才能够去统摄感觉的杂多,给予感觉质料以真实性的保证(否则感觉质料本身只是混乱、无序的),那么唯理派在经济思想上的合理推演当然就是计划经济,要由一个理性的、全能的中枢系统去统摄全部感觉上的经济活动,非此则感觉的经济活动只能是混乱与无序,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相信理性中心安排经济活动才能获得远较自由市场经济更高效的效率。 在政治理论上,洛克本人就是西式宪政民主理论的创建人,英美两国身体力行地实行了西式宪政民主。于此对应,在唯理派的哲学指导下产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是威权乃至于极权政府。重温二十世纪的历史,冷静评判这两种体制的实际应用,不含偏见地说,英美的政治经济模式更具优势。简要分析胜败背后的原因,不能不说,是经验派的哲学原则战胜了唯理论的哲学原则。是火热的生存意志战胜了冰冷而刻板的理论理性。
然而历史真的如福山所说,终结在了英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的经济政治理论中吗?以我的浅见,恐怕未来的发展会超出福山们的想象。具体在之后的论述中展开。
回到洛克,洛克虽然提出了经验派的基本原则,但他本身是一个调和主义者,他没有也不敢把这个原则推到底。因此他保留了物质的某些所谓的客观属性:如空间延展性。
在笛卡尔一部分中说过,人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否定性思考。动物可以看,但动物不知道自己在“看”;人不但看,而且知道自己在“看”。这令人知道自己在“看”的东西就是自我意识。然而笛卡尔对自我意识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他的自我意识空洞,抽象。康德在这里所表述的“时间”,实际就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具体内容。人和动物一样,能感受到时间,可是动物不知道自己处于“时间”中,人却对自己身处“时间”中有切身的认识。人是时间的存在物,所以人有“历史”。这里重点区分时间和历史。
自然界只有时间而没有历史
自然是没有历史的。我们走在林间小路,随手捡起一块石子,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石子是在经历了千万年的磨练才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石子的身上可以看见时间的印记,但时间对于这块石子的意义,无非只是石子变化路径的外在标记而已。这块石头被外界的力量制约着,它从没有掌控过自己的时间,它身不由已的被这种独立于它的外部力量带向下一个变化节点。 时间就是对这个外部力量行程的记录标志,时间对于石子而言没有更多的意义。感官世界中的每一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都有生发、变化和消亡的过程。因此每一个感性之物都不可能不在时间中存在。一块石头仿佛很坚硬,但是它依然在时间中拥有它的变化旅程。但自然物不掌控自己的时间。时间与自然物是相互外在的。因此,石头的故事从来不属于石头本身。
对于这样的一个存在物而言,它所经历的时间是从外部施与这个存在物的规定。科学直接的把这规定作为对石头测量的外部尺度,它被形而上学化为一种绝对时间,这就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观念。每一个存在物都分享着这绝对时间,绝对时间本身与这些存在物是分离的。
人类不但有时间,更有历史
显然,一条狗没有自己的历史,但每个人类个体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并非外在之物。我们掌握自己的时间,于是我们拥有历史。所谓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果联系。
狗眼只能看到时间——外部变化的标志而不能看到因果关系;人眼能看到时间,更能看到历史——外部变化标志加因果关联。
如此就能理解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答。我们看到小球a先停止,后看到小球b运动。把具体地事件抛开,只留下次序本身,我们是历史地看到了什么。我们既然看到历史,也就是说,我们感到了因果关联。接下来康德论证了因果关联和形式逻辑一样,其实来自人的理性能力,是先天范畴。因此因果关联本身拥有相对客观性。
这里康德很严谨的区分了相对客观与绝对客观。产生感觉的刺激是绝对客观的。但理性规则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它只存在于所有理性存在物的思维中。
按照康德的描述。科学知识的来源和结构是这样。某个绝对客观的刺激给我们带来感觉杂多。相对客观的理性结构给这些杂多套上理性规则,感觉杂多加上理性规则后形成了可以被人的认识能力所认识的对象,所有的对象组成了现象界,这就是科学研究的世界。而且得到结论,理性为自然界规定了规则。至于那个发出刺激的物体,虽然它是绝对客观地存在的,但因为理性结构不可能对它进行限制,所以它处于人类认识能力之外,人类不可能认识它,康德称之为“物自体”,物自体的世界超出人类的认识能力,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所以康德是个二元论者。
当理性作为规则去规范杂多,理性是在认识外部世界,在创造出科学知识,创造出科学知识的理性是理论理性,或者叫纯粹理性。所以康德的第一本书叫做:纯粹理性批判 未完待续
形上学分析应用实例——1、对由经验之物刺激产生的感官感觉的形上学分析
(在这里插一点运用形上学的思维分析方法所做的具体实例分析)
人类感觉中最浅层的是感官感觉。感官感觉来自经验之物对生物性感官的刺激,因此它是经验性的。经验性的感官感觉不是人类的专利,所有的生物都有感觉。拥有感觉,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感官感觉源于生物性感官接受到来自对象的刺激从而形成的印象。在感觉中我们感到有一个外物,有一个对象存在那里,它和我们相互对立,我们用感官能够去感知到它。但在感觉中,我们仅仅感到那里有一个外物,它与我是不同的、是与我对立的。感觉不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个外物的真理,退一步讲,即便感觉中有关于外物的真理,也不能在个体间分享、交流。这里做详细分析。
首先感官感觉是被动的、生灭性的。它起于外物的刺激,至于外物何时刺激、怎样刺激、刺激强度等,统统不在天然感官的掌控之中,感官仅仅坐等着有如此这般的一个刺激降临到自己头上,这就是感觉的被动性;而降临或者不降临皆出于偶然,感觉的出现与消失均由偶然性决定,因此它是生灭的、流变的。流变而生灭的东西并不能在个体间被分享。这是最普通的日常现象。感官感觉是没有通感的,面对同样的温度,有人感觉冷,有人感觉热,个体没办法精确地传递由同样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对于这里的关键词精确传递必须做出详尽的说明。
这里用数学进行说明。当一个体教给另一智力完整的个体数学运算的法则后,后者能够理解并开始运用法则进行独立计算。只要计算过程不出差错,计算结果就是普世的、永恒的。这就是准确传达的含义。数学运算法则之所以能够被准确传达,依赖于数学的超验规则。超验规则超越了生灭的、经验的个体,它不生不灭,所有的理性个体在进行计算时都必须进入这个不生不灭的、普世的规则中,只有他们成功进入了规则才能正确地进行数学演算。从逻辑上说,数学规则在前,具体个体在后,具体个体只能毫无条件地被数学规则接受而不能主观地对数学规则进行任何修改。个体在被数学规则接受后就部分地脱离了其生灭的、小我的生命而获取了不生不灭的、超验的大我(数学规则),因此两个个体在数学中的交流是他们作为数学规则的一份子之间的交流,交流中完全排除了任何感情上的、感官体验上的东西——这些东西是生灭的、主观的,排除了这些东西的交流就是彻底共通的。数学运算能够被准确传达依赖于那个超越了个体的,具有普世意义的规则。在感觉中则缺少了这种规则,结果就是感觉只能是个体性的,它不能在不同个体间形成通感。
感觉的根本特点是个体性,是流变的;与之相对,真理是超越个体的,至少一定程度上是普世的。很明显,感觉与真理在本质就是完全异质的两类东西,是互不相容的。实际上,上述分析只是对一个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了一定的形上学分析。大家都知道,口舌告诉我们的只是关于对象的感觉,头脑才能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真理。感觉不仅不能在个体间进行精确地传递,感觉也永远通达不到真理。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家休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的分析详见本人的《浅论西方近代哲学》,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感觉的根本特点是个体性,是流变的;与之相对,真理是超越个体的,至少一定程度上是普世的。相明显,感觉与真理在本质就是完全异质的两类东西。实际上,上述分析只是对一个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了一定的形上学分析。大家都知道,口舌告诉我们的只是关于对象的感觉,头脑才能告诉我们真理。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析,简单说,是对我们“看到的东西“的分析。然而对人类来说,“看到的东西”只能排在第二的位置上,更重要的是“做出来的东西”。比如,即便视力好到能当飞行员,但一个原始人从来都看不到钱、商品、国家等等之类,非得生活一定文明层次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看到这类具有历史属性的东西。如前所述,人类之与动物的大不同即在于人类拥有自我创造的历史而动物只能单纯地被外界所规定。在人类个体看到的世界中的大部分都从来不曾存在于纯粹自然的客观世界中,他们是被人类做出来,创造出来的。或者说,人类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我们就有可能看到什么。如果我们想要看到一张具有某种几何形状的、拥有一定适合高度的、能承载一定重量物体的、为我们提供一个能够舒适拿取和放置物体的支撑平台,我们就会在不久之后看到一张桌子的出现。即便是如此简单的一张桌子的出现,也是自然世界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因为这个事件是自宇宙创立以来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它彻底把人类与人类之前的所有存在物区分开来。 它标志了一个超越了实然世界的应然世界的存在,一个悬置在实际世界之上的意志世界的存在。
对应然世界或者说人类意志世界的分析,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而分析的方法是被其熟练运用的形式与内容的二分法。
对社会现象的二分法——理与事
这里以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件商品交换为例阐发之。 比如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在街上摆摊卖食品,这边走来了几个身强力壮而又饥肠辘辘的小伙子。在社会治安良好的情况下,老太太并不会赶紧收拾好东西匆忙离开,而是稳坐原地叫卖物品。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了,现在要问,其中的道理何在?
显然,无论是老太太还是小伙子都知道,自己并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拥有实践理性的人。仅仅拥有生物意义的生物只是动物,动物世界的规则是弱肉强食,如此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雌性年老个体一定会被那几个正值壮年的雄性动物个体干掉,前者的尸体将成为后者的食物,从纯粹生物意义上来说,这个事件是正常的自然的,所以生物意义使得食品对于所有的生物具有了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背后是所谓的效用,而效用在很大程度只是生物意义的,也就是说,动物们对物品的使用价值同样有着深入的了解,比如猴子可以通过运用某种器具去获取食物。但是我们看到,动物们所了解的使用价值都集中于一点,即此种物品可否直接或者间接地为自身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简单讲,对于动物们来说,有使用价值的就是可以吃的或是通过它可以得到吃的。吃就是动物们所理解的全部使用价值。反观人类,虽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所承认的使用价值中的大部分也是以吃为中心的,但毫无疑问,只要是人就必须要承认一个范围广泛的多的使用价值。比如说一件精美的首饰虽然不能吃,但能够给佩戴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为了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我们甚至愿意付出比食物昂贵的多的支出。套用之前休谟和康德对经验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动物的使用价值脱不开吃这个中心点,而人类的使用价值确有无限多种?人类的使用价值中一定包含有超越生灭的感官刺激,超越经验的成分;其中一定有非生非灭的理念,实际上这并不难理解,首饰对人的使用价值中就包含了美这个理念。这里先给出一个尚未经过证明的结论:正是理念,或者说理性使得人的使用价值具有了无限性,或者反过来说,使用价值的无限性证明了人的使用价值中包含了理性成分。由此,当人认识到某个东西具有使用价值时,他其实同时认识到了自身的理性。甚至可以说,人性的使用价值可以开发人类个体的理性。
谈一谈人性的使用价值对人理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理性并不会因为此生物具有人类的结构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证明是狼孩的存在。狼孩虽然具有人类的身体和大脑结构,但是其理性并没有正常的发展出来,而是停留在动物的阶段。我以为,此种原因可能正在于狼孩在成长的阶段中没有接触到人性的使用价值。以最重要的食物为例,在正常的人类社会中,孩子们接触到的食物绝对不只仅有填饱肚子这一个使用价值的,食物在人类这里首要的任务甚至都不是果腹,而是作为一个美的对象对孩子进行的美育启蒙:它在滋味上是香甜的;它在外形上是悦目的;它在口感上嫩滑的;它在气味上是诱人的等等。正是食物对美的启蒙引领了孩子们得以进入人类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说,我们吃的东西规定了我们。插一句闲话,什么规定了某个个体是华人而非美国人?当然有思想差异,文化差异等等,但可能更直观的原因,就是我们从孩童时代起至少吃到二十岁的包子馒头煎饼油条稀饭豆浆,而决定了某人是美国人而非华人的,就是从孩童时代起吃到至少二十岁的炸鸡腿炸薯条可乐汉堡。正是包子馒头稀饭豆浆在五官感受上的美感体验把华人这二个字烙在了我们的理性之心中。为什么华人这个族群的特征会顽固的出现在三代、四代移民的身上,道理无他,因为华人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餐饮文化。
狼孩从幼儿时代起缺失了从食物中获取的美育启蒙,使得其空有人类的身体构造而无法发展出人类的理性。
如果人工智某天抱怨起围绕自己的工程师们衣着单调毫无生趣时,他们就离创造性思维不远了。
书归正传,我们从人性的使用价值中发现了理性的成分。理性规范并扩展了使用价值,使得其成为人性的而非动物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中体现的是理性与物的关系,同时,理性要关注的不仅有物,还有理性自身,具体地说,就是一个理性个体与另一个理性个体的关系,理性个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或者用康德的话说,是实践关系。建立实践关系的理性就是实践理性。
对比与理论理性去规范来自天然感官的感觉杂多,实践理性的作用是去规范来自天然感官的感觉欲望。比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实践理性告诉他们,非通过等价交换而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老太太,是欲望获取对方的一部分货币,在小伙子,则是欲望获取食物。最后,小伙子与老太太通过遵守实践理性订立的规则各自满足了自身的欲望。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