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包括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两种。绝对过剩是指商品的产量超过生活需求量的现象。相对过剩是指商品的产量低于生活需求量但是超过市场需求量的现象。
假如全社会总共有100人,平均每个人一年正常需求粮食500斤,那么全社会一年对粮食的生活需求量就是5万斤。假如有60人很贫穷,他们平均一年只能买起300斤粮食,那么这些人对粮食的总市场需求量就是18000斤。其余的40人都能买起500斤粮食,他们对粮食的市场需求量是2万斤。那么全社会对粮食的总市场需求量就是38000斤。再假如今年生产6万斤粮食,超过总生活需求量1万斤,那么这1万斤就是绝对过剩量。5万斤比38000斤多12000斤,那么这12000斤就是相对过剩量。所以,今年粮食绝对过剩1万斤,相对过剩12000斤,总过剩22000斤。
绝对过剩很少出现,绝大多数都是相对过剩。
市场经济里,因为有人购买力很低,即使商品绝对过剩,他们仍然不能消费。就拿上例来说,粮食绝对过剩1万斤,照样有人吃上顿没下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经济制度造成的。所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提高生产力还不够,还得改变腐朽的生产关系。
商品过剩是市场经济里最让资本家头疼的毛病。穷人冻死饿死与他们无关,这个不让他们头疼,他们最头疼的就是过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和ZF最想解决的就是过剩问题,急资本家之所急,想资本家之所想,在他们看来,这个问题远比穷人冻死饿死重要。总统、总理、首相都把解决过剩问题当做首要问题,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可是办法用尽,过剩还是如同魔鬼附体一般,阴魂不散。究其根源,就是没废除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都有一个交换比例,例如一把斧头换两件褂子。这就是商品的价格。出现货币之后,价格用货币表示,例如一把斧头卖20圆,一件褂子卖10圆。铁匠卖一把斧头得钱20圆,然后买两件褂子,实质仍然是一把斧头换两件褂子。所以,商品交换都有一个交换比例。
既然存在交换比例,那么就要求生产商都要按照交换比例进行生产。假如铁匠造十把斧头,裁缝就必须做二十件褂子,这样才能正好交换完毕。但是,市场经济里都是各人生产各人的,谁会按照这样的比例进行生产呢?铁匠造十把斧头,裁缝可能只做十件褂子,也可能做三十件褂子,结果要么是斧头相对过剩,要么是褂子相对过剩。这是造成相对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市场经济里,因为有商品交换,相对过剩是必然的。
经济学里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供需矛盾。供需矛盾包括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两方面,也就是过剩和短缺。
供不应求虽然对消费者不利,是个社会毛病,但是在市场经济里,资本家和ZF最喜欢的,最盼望的就是供不应求,产销两旺,所以他们不把这个看做毛病,不看做矛盾,他们老是在想,如果永远都供不应求多好啊。可是,如果永远都供不应求,老百姓吃啥、穿啥、住啥、用啥?他们根本就不替老百姓着想,前者只为钱包着想,后者只为GDP、税收和政绩着想。
在市场经济里,供大于求虽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这是让资本家和ZF都最头疼的,是他们要解决的,他们要变为供不应求。供大于求之后,商品一般情况下就要降价,这就会出现一个新交换比例,这时就要求商品的产量符合新比例。但是仍然符合不了,仍然会有过剩。这样就要继续降价。一直降到成本价以下,还是卖不完,这就是彻底的过剩,只能扔了。
所以,市场经济里所言的供需矛盾通常都是指供大于求,暗指过剩。供需矛盾总比过剩中性一些,好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