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34 28
2015-03-09
      前面谈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地位和辩证看待问题。下面再谈经济理论的借鉴融合问题。
      1、关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判定
      关于资本家剥削的问题历来有争议。赞成的,反对的都有,其实仔细看一下,大都是就“剥削”二字的表面字义翻来覆去的争执而已,并没有量化分析做佐证。就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而言,资本家要的是“剩余财富”。所以应该先看这个剩余财富是多少,其中用于材料成本和工薪支出的又是多少。相对于低附加值的简单劳动,“剩余财富”是比较容易计算的,但是对于现代复杂的大工业和精密制造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例如产品的设计开发、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千变万化的市场动向和物流技术以及知识产权的权重你都要考虑到,因为这里面都有个费用的问题。关于工薪支出也不再是简单的以量或者以质“论价”就可以考虑劳动者的付出,因为量和质是有边际效应的。量低意味着效率低,平均成本增加,量大意味着库存和流动占用增加;质低意味着市场信誉差,过高意味着不合理的成本增加,是“质量过剩”;所以现代管理学的质量概念是“保证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资本家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剩余价值”的定性问题,应当看或取得多大的比例,而不是只要获取利润就是剥削。如果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是剥削,那么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够可以算作资本家:工人做了一把锤子拿去卖了获得了利润和农民把自己养鸡得到的鸡蛋拿去卖了获得了利润都是从交易中获得的利润。当然这里面还有个是否雇工的问题。但是是否雇工本质上是一个财富积累的效率问题,它和规模有直接关系,和剥削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
      关于剥削的底线和福利问题:什么样的资本收益分配比例才算是判定剥削的底线标准呢?这没有哪个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能给出唯一的答案。一般而言,从比较学原理来讲,单就就工薪支出来讲,最不能容忍的底线就是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劳动或再低不过的不过的产品附加值,你如果支付的工资低于同一时期和同一地区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条件所需,那就是毫无疑问的剥削。所以从量化的角度上看,劳动者的收入与其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或者说经济效益高低有直接关系,这从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表明是一种正相关的离散曲线,资本收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实际上如图所示资本家利润的增长幅度永远比工薪支出增长幅度要大的多(图2)。因此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前后,资本家的剥削可以说是不人道的剥削,在后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的剥削”变得文明了。所以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按照巴雷托最优原则来看这种趋势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图1)。所以关于后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否适用值得商榷。       由图1可见,社会福利与经济效率增长有直接关系。即当产品或者服务的附加值增长时,社会平均薪酬也成增长趋势。尽管薪酬的增长趋势永远低于产品附加值增长的幅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仍然反映了一种更大的“社会分配不公”,但毕竟是符合巴雷托最优原则,这意味着社会生产关系矛盾的趋于缓和。再一个问题是以后资本主义的资本利润为例,即资本利润中非直接劳动创造的价值占有的比例明显增加(例如美国高通公司)甚至成为主要利润来源,这就直接涉及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否适用于经济学的解释的题。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尽管劳动者的社会生存底线也称提高之势,但社会薪酬增幅和资本利润增幅都远高于社会生存底线的增幅。可见,我们的经济学者关于民主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矛盾的缓和并没有从“巴雷托最优”角度来解读。如果更进一步来剖析的话,那就是没有把“巴雷托最优”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联系起来考虑这一经济学的问题。归根结底薪酬高低还是一个供求关系中的“稀缺性”的问题:当世界上找不到比你更有才能的人时,你的薪酬就有可能达到“天价”的水平。 资本利润.jpg 图2 利润分配.jpg   图1
      2、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经济关系变化
      如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如下图3所示),剩余财富的增长和劳动者的最低生存条件以及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都呈成正相关的曲线,尽管它们的曲率并不相同。但是基本的规律就是这样的。这从各国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历年发布的统计报告的数字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这里还要注意的问题是这些不同则增长曲线其变化的曲率也是有规律的,即剩余财富的增长曲率最大,社会最低胜春条件改善的曲率最小。另外,还要看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水平要大于同期科技生产力的提高水平。具体来讲,就是科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这在各国的的科技对GDP的拉动作用,即科技投入对GDP增长的比重不断加大。以中国的出口贸易为例,机械制造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已经成为中国机械产品出口的新亮点。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剩余财富增长的比率,但从“巴雷托改善”的角度来看是符合定义的。如果图中所示的这个历史曲线的延伸趋势相对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实现了“巴雷托最优”。关于为什么这个曲线组能保持稳定趋势,那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经济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所能解释的问题了。如果从这个图上看资本主义发展,那么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具有非常正确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

历史趋势.jpg 图3
       我们现在热衷西方的市场经济这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并不是没有根据。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的经济体制,是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平衡供求关系的。无形之手的的这种平衡是有滞后性的,所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也是必然的。但从经济成本上来讲,任何一个经济危机都有一个代价付出的问题。如果认为资本主义“倒奶”是市场行为,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的“倒奶”是不是也是市场行为?无论谁倒奶都是市场机制的成本问题。当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那是统治主义下的计划经济的无序干预,这算不到市场经济的头上。改革应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靠三板斧的一蹴而就只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未必就是势不两立,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就连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也加强了政府的干预,但这种干预与统治主义个干预还是有本质不同的,因为政府的裁量权是受到制约的。所以中国的改革必须考虑经济成本的问题,不能老是“交学费”。
      3、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由劳动和资本在量上的关系来决定的

       劳动就它本身来说,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但是劳动的某种形式却会停止而由别的形式来继续。资本是永远不会消灭的,但是资本的某种形式却会消灭而由别的形式宋代替。劳动和资本这些永久的生产因素本身,在形式上,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数量资本的条件下,如果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资本的形式便要变更,[8]劳动这个永久的因素,和资本一样,不是一个抽象的或非物质的。劳动也是一个永久的力量,劳动是永远不能消灭的、永远不会停息的,丰富的人力。人和资本货物—样是会消灭的,但劳动却和资本一样,是永久存在的。工资问题和劳动这个不灭的因素所具有的收益能力有关。我们不把这个因素看成是一个和劳动者无关的劳动,因为这个因素是内劳动者所构成的。不但如此,工作的人,从他们作为消费者立场说来,还得到自己工作的好处,因此他们便有权利来决定要做哪一种的工作。正像一个资本家可以决定他的生产财富要包合哪些物品那样,一个工人也决定他的体力脑力要花在哪一种生产事业上。实事求是的人所注意的,不是个人的利签、权利和斗争,而是永久存在的劳动的利益、权利和斗争。

       在一定数量资本的条件下,如果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资本的形式便要变更。每有一个工人有五百元资本,那末这里的资金便具有一系列的形式如果每有一个工人有一千元资本,那末这里的资金便具有另一系列的形式。至于劳动,也同样会改变它的形式。用比较小的资本进行生产的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生产工作,而拥有比较多资本的人,所从事的是另一种生产工作。我们说:劳动和资本相对的数量一定要变更,意思是说:两者的形式一定要变更,也就是说:两个因素一定要适应披此的需求。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两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们就必须互相适应,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资本量的大小通常与生产规模或者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有关。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以手工作业的食品加工、服装鞋帽乃至五金工厂等投资越大,劳动力需求越多。例如,每增加一条生产流水线(即资本投入增加)那么相应的劳动力就会增加,一般而言,这种资本增减与劳动力的增减是成线性比例关系的。另外,产业的性质也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行业,甚至生产不同的产品,这种比例关系也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总体来讲这种比例关系的离散性不是很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和东莞以及浙江江苏的工业园和早期的乡镇企业以及部分台资企业基本是这种情况。

       如果,企业具有贵重精密机器设备和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较高的生产环境要求,那末生产技术必须改变和更新,这就意味着资本必须增加。高投入的企业一般来讲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尽管仍然存在在一定数量资本的条件下,如果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资本的形式便要变更的客观要求,但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的幅度相对小,甚至是负增长。除非企业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而来的情况。这种资本量较大的企业是以高技术条件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企业,其劳动生产率要远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以自动化流水线数控这本或者高精密加工技术为特征的企业其产品的附加值要远高于规模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技术更新较快,产品技术性能也较稳定,因此资本回报率可以保持相对的高增长。所以资本的增加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以上所述见下图4、图5:
资本劳动力增长比例.jpg 图4 资本回报率增长比例.jpg 图5
     4、资本的力量

        在一个经济组织中,要进行新的生产所必需的货物,如果是靠特别创造的购买力的干预而从循环流转中抽调出来的话,那么这种经济形式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同样,在另一种经济组织的形式中,新生产所必需的货物是通过一种命令的权利,或一种相关协议从循环流转中抽调出来,那么这就是非资本主义。

       资本概念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后出现的。古典学派的李磊图认为“资本是一个存在于一切历史阶段的超社会、超历史的自然范畴。”马克思则把“资本”看成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经典理论认为:“古典学派他们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了解资本的本质。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的本质,而把资本与生产资料相混淆,甚至把原始人手中的石块、木棍也说成是资本,所以,对资本的分类也是极其混乱和不科学的。

       由此可见,资本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被马克思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至此,东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就开始围绕“资本”的阶级属性开始了长期的“征战”。

       资本主义到了20世纪未,因为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的转型而出现西方经济学者高呼“历史的终结”的时候.另一部分西方学者则意识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开始于1945年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汉斯“G.埃尔沃林)。德鲁克认为,1989年到1990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不仅仅是共产主义或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同时也代表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一种“摧毁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体制的力量,也同样淘汰了资本主义”

       德鲁克进一步指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自然资源,也不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创造财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要的不在于筹谋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也不在于劳动力的支出,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是运用知识于工作之中,即人们主要地是由知识和创新来创造财富。这是一个以知识为主的社会。

过去是资本家运用资本和劳动力从事生产,现在是知识工作者作为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运用知识于生产活动之中,通过知识创造财富。

       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后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工作者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生产中的受雇者。一方面他们要受雇于某一个公司或组织,另一方面,他们既拥有生产资料,又拥有生产工具。说他们拥有生产资料,是因为他们作为退休基金制度的受益人,都程度不同地是这些基金公司的所有者。说他们拥有生产工具,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工具是他们自己的知识,走到哪里就可以把他们的知识带到哪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德鲁克认为,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劳动关系、经济结构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德鲁克更进一步指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知识劳动者主导的社会,传统的以简单劳动为主要劳动方式的产业工人队伍越来越少,取代传统所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是知识劳动者与从事一般技术性服务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李慧斌)。我们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见,资本的力量已经在财富积累上彻底露出了自己的锋芒(参见图3,图4)。从图3可见,早期资本主义是在低水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劳动过程就是低附加值的简单劳动(例如《雾都孤儿》所反映的劳动过程与财富的分配)。这一时期,资本的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特别是熊彼特所指的“资本也是一种工具,用它可以把生产要素转到新用途或引向新的生产方向的一种手段。”

       从后资本主义乃至现在的民主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以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资本的积累等等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尤其是非物质资本的作用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后资本主义资本最关注的焦点。例如,在发达国家,从事知识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已经提高到占全部分功人口的3/4至4/5之间,而且还在继续升高之中,而40年前这个比例甚至还不到1/4。这些所谓“从事知识和服务业的劳动者”,实际是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政府、企业和各种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即所谓把知识运用于知识的人,另一部分是一般性技术服务人员,即所谓把知识运用于劳动的人。在管理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美国的公务员占劳动人口的1/5,英国占30%,其他发达国家几乎也是如此”。基于上述变革,并且知识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要素成为资本发力的一个新起点。从图5可见,现在西方国家的财富增长已经远不是资本主义初级时期的资本积累模式,而是靠新兴生产关系和高效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这种不断的巴雷托改善延续至今可以说已经非常接近巴雷托最优了。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互联网的诞生,让整个世界无可阻拦的走进了全球化的时代,托马斯.佛里德曼就此预言:“不是你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中你怎样选择生存”。因此,对于中国的改革要重新认识资本的力量,尤其是资本积累的“高速铁路”——创新。


       自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企业兼并重组和知识产权交易出现了空前的高潮。美中商业协会副会长、美中知识产权交易所吴高林先生表示:据美国德勒公司估计,2009年北美市场技术专利许可权收入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高通公司每季度保持4亿美元的许可权交易记录,年交易量为12亿美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于2009年6月19日发布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2665.2亿元,同比增长19.71%,高于1996年-2008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金额的平均增速19.37%。吴高林表示,“因为缺乏全国性的统计,据保守估计,知识产权每年交易的总量也可以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

资本的力量.jpg 图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9 11:52:59
你对剥削的理解和定义与马克思的定义根本就不是同一概念,马克思的剥削定义是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无偿占有”,是完全的定性,毫无任何量上的区分。而你却在量上做文章,那是你的观点,不仅不同于马氏,而且还是相左的。如果马氏的“剥削”理论正如你说的是“科学的剖析”,那你与他相左的观点又代表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9 12:21:54
he_zr 发表于 2015-3-9 11:52
你对剥削的理解和定义与马克思的定义根本就不是同一概念,马克思的剥削定义是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 ...
马克思的剥削定义是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无偿占有”,是完全的定性,毫无任何量上的区分。
即使那你的这一说法也不能证明马克思所说的剥削。从资本财富来讲,即使
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无偿占有”,
也不能判定就是剥削,因为资本家可以从资本积累中获得利润例如知识产权的收益,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科学管理带来的高效率等可以是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谁也没看到过马克思说
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无偿占有”,是完全的定性,毫无任何量上的区分。
请你找出原话来,只是别把马克思后人的杜撰混进来。如果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也无妨。学术允许有不同的看法,那您就把你的这一结论钉在你的理论上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9 12:46:35
ldjdkj 发表于 2015-3-9 12:21
即使那你的这一说法也不能证明马克思所说的剥削。从资本财富来讲,即使也不能判定就是剥削,因为资本 ...
你要去找原话,说明你对资本论非常陌生,不知马氏“剥削”定义,还推给什么“后人”,不足为怪了。

资本论中有个著名的公式:C+V+M。当中代表剩余价值或利润的M是工人创造的,所以工人的劳动力耗费代表着可以带来M的要素V,叫“可变资本”。C要素只是工人创造的产品“价值转移”,投入多少转移多少,所以称“不变资本”。生产过程没有资本家的事,M是工人创造的,但却被啥事没干的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不就是一种“剥削”行为是什么?

此外,资本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明资本家既是投资人,同时又是经理人的情况,所以你也别指望马克思会把资本家的经营管理叫劳动,并把资本家归入劳动者的行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9 13:05:13
所谓“剥削”是指出资方利用物质资本谋求收益的一种行为,因为死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所以没有资格追求利润,这就是“剥削”的本质。你在上一个帖子里面说后资本主义时代已经没有剥削了,就是说现在物质资本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么?机器厂房都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活劳动价值论”,“剥削论”是马经的台柱,你这么说就是数典忘祖,扛着红旗反红旗啊,任何一个马教的坚定信徒,对于你这样的说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9 13:18:02
cj1108 发表于 2015-3-9 13:05
所谓“剥削”是指出资方利用物质资本谋求收益的一种行为,因为死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所以没有资格追求利润 ...
你在上一个帖子里面说后资本主义时代已经没有剥削了,就是说现在物质资本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么?机器厂房都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
资本主义时代不是没有剥削了而是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不再是以剥削劳动为主了,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只是成为资本财富的主要来源。后资本主义仍然存在低附加值的简单劳动,但比重已经很小了。你要给我扣帽子但也无妨,至于你说我”数典忘祖“,我告诉你,我是中国人,马克思不是我的祖先,至于是不是你的我不知道,我只承认马克思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