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它本身来说,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但是劳动的某种形式却会停止而由别的形式来继续。资本是永远不会消灭的,但是资本的某种形式却会消灭而由别的形式宋代替。劳动和资本这些永久的生产因素本身,在形式上,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数量资本的条件下,如果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资本的形式便要变更,[8]劳动这个永久的因素,和资本一样,不是一个抽象的或非物质的。劳动也是一个永久的力量,劳动是永远不能消灭的、永远不会停息的,丰富的人力。人和资本货物—样是会消灭的,但劳动却和资本一样,是永久存在的。工资问题和劳动这个不灭的因素所具有的收益能力有关。我们不把这个因素看成是一个和劳动者无关的劳动,因为这个因素是内劳动者所构成的。不但如此,工作的人,从他们作为消费者立场说来,还得到自己工作的好处,因此他们便有权利来决定要做哪一种的工作。正像一个资本家可以决定他的生产财富要包合哪些物品那样,一个工人也决定他的体力脑力要花在哪一种生产事业上。实事求是的人所注意的,不是个人的利签、权利和斗争,而是永久存在的劳动的利益、权利和斗争。
在一定数量资本的条件下,如果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资本的形式便要变更。每有一个工人有五百元资本,那末这里的资金便具有一系列的形式如果每有一个工人有一千元资本,那末这里的资金便具有另一系列的形式。至于劳动,也同样会改变它的形式。用比较小的资本进行生产的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生产工作,而拥有比较多资本的人,所从事的是另一种生产工作。我们说:劳动和资本相对的数量一定要变更,意思是说:两者的形式一定要变更,也就是说:两个因素一定要适应披此的需求。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两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们就必须互相适应,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资本量的大小通常与生产规模或者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有关。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以手工作业的食品加工、服装鞋帽乃至五金工厂等投资越大,劳动力需求越多。例如,每增加一条生产流水线(即资本投入增加)那么相应的劳动力就会增加,一般而言,这种资本增减与劳动力的增减是成线性比例关系的。另外,产业的性质也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行业,甚至生产不同的产品,这种比例关系也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总体来讲这种比例关系的离散性不是很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和东莞以及浙江江苏的工业园和早期的乡镇企业以及部分台资企业基本是这种情况。
如果,企业具有贵重精密机器设备和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较高的生产环境要求,那末生产技术必须改变和更新,这就意味着资本必须增加。高投入的企业一般来讲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尽管仍然存在在一定数量资本的条件下,如果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资本的形式便要变更的客观要求,但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所使用的劳动有所增减的幅度相对小,甚至是负增长。除非企业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而来的情况。这种资本量较大的企业是以高技术条件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企业,其劳动生产率要远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以自动化流水线数控这本或者高精密加工技术为特征的企业其产品的附加值要远高于规模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技术更新较快,产品技术性能也较稳定,因此资本回报率可以保持相对的高增长。所以资本的增加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以上所述见下图4、图5:在一个经济组织中,要进行新的生产所必需的货物,如果是靠特别创造的购买力的干预而从循环流转中抽调出来的话,那么这种经济形式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同样,在另一种经济组织的形式中,新生产所必需的货物是通过一种命令的权利,或一种相关协议从循环流转中抽调出来,那么这就是非资本主义。
资本概念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后出现的。古典学派的李磊图认为“资本是一个存在于一切历史阶段的超社会、超历史的自然范畴。”马克思则把“资本”看成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经典理论认为:“古典学派他们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了解资本的本质。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的本质,而把资本与生产资料相混淆,甚至把原始人手中的石块、木棍也说成是资本,所以,对资本的分类也是极其混乱和不科学的。
由此可见,资本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被马克思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至此,东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就开始围绕“资本”的阶级属性开始了长期的“征战”。
资本主义到了20世纪未,因为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的转型而出现西方经济学者高呼“历史的终结”的时候.另一部分西方学者则意识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开始于1945年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汉斯“G.埃尔沃林)。德鲁克认为,1989年到1990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不仅仅是共产主义或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同时也代表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一种“摧毁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体制的力量,也同样淘汰了资本主义”
德鲁克进一步指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自然资源,也不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创造财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要的不在于筹谋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也不在于劳动力的支出,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是运用知识于工作之中,即人们主要地是由知识和创新来创造财富。这是一个以知识为主的社会。
过去是资本家运用资本和劳动力从事生产,现在是知识工作者作为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运用知识于生产活动之中,通过知识创造财富。
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后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工作者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生产中的受雇者。一方面他们要受雇于某一个公司或组织,另一方面,他们既拥有生产资料,又拥有生产工具。说他们拥有生产资料,是因为他们作为退休基金制度的受益人,都程度不同地是这些基金公司的所有者。说他们拥有生产工具,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工具是他们自己的知识,走到哪里就可以把他们的知识带到哪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德鲁克认为,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劳动关系、经济结构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德鲁克更进一步指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知识劳动者主导的社会,传统的以简单劳动为主要劳动方式的产业工人队伍越来越少,取代传统所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是知识劳动者与从事一般技术性服务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李慧斌)。我们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见,资本的力量已经在财富积累上彻底露出了自己的锋芒(参见图3,图4)。从图3可见,早期资本主义是在低水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劳动过程就是低附加值的简单劳动(例如《雾都孤儿》所反映的劳动过程与财富的分配)。这一时期,资本的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特别是熊彼特所指的“资本也是一种工具,用它可以把生产要素转到新用途或引向新的生产方向的一种手段。”
从后资本主义乃至现在的民主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以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资本的积累等等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尤其是非物质资本的作用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后资本主义资本最关注的焦点。例如,在发达国家,从事知识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已经提高到占全部分功人口的3/4至4/5之间,而且还在继续升高之中,而40年前这个比例甚至还不到1/4。这些所谓“从事知识和服务业的劳动者”,实际是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政府、企业和各种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即所谓把知识运用于知识的人,另一部分是一般性技术服务人员,即所谓把知识运用于劳动的人。在管理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美国的公务员占劳动人口的1/5,英国占30%,其他发达国家几乎也是如此”。基于上述变革,并且知识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要素成为资本发力的一个新起点。从图5可见,现在西方国家的财富增长已经远不是资本主义初级时期的资本积累模式,而是靠新兴生产关系和高效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这种不断的巴雷托改善延续至今可以说已经非常接近巴雷托最优了。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互联网的诞生,让整个世界无可阻拦的走进了全球化的时代,托马斯.佛里德曼就此预言:“不是你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中你怎样选择生存”。因此,对于中国的改革要重新认识资本的力量,尤其是资本积累的“高速铁路”——创新。
自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企业兼并重组和知识产权交易出现了空前的高潮。美中商业协会副会长、美中知识产权交易所吴高林先生表示:据美国德勒公司估计,2009年北美市场技术专利许可权收入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高通公司每季度保持4亿美元的许可权交易记录,年交易量为12亿美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于2009年6月19日发布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2665.2亿元,同比增长19.71%,高于1996年-2008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金额的平均增速19.37%。吴高林表示,“因为缺乏全国性的统计,据保守估计,知识产权每年交易的总量也可以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
马克思的剥削定义是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无偿占有”,是完全的定性,毫无任何量上的区分。
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无偿占有”,
资本家只要获取利润,就已是“无偿占有”,是完全的定性,毫无任何量上的区分。
你在上一个帖子里面说后资本主义时代已经没有剥削了,就是说现在物质资本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么?机器厂房都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
在发达国家,从事知识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已经提高到占全部分功人口的3/4至4/5之间,而且还在继续升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