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420 2
2015-03-09
丁金宏带着怨气说,不少论文提前一天才送到答辩老师手里,根本来不及看。答辩时,“专家们说说皮毛,你好我好大家好,意思意思也就通过了,根本不当回事”。看起来都是100%的通过率,但有些论文真是看不下去,几乎没有什么原创性。

  丁金宏对比国内外的论文答辩发现,在国外,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是面向全球聘请有发言权的专家,博士论文要提前一个月送审,答辩组专家还要出具书面报告,“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答辩太宽松了”。

  答辩过于宽松,直接影响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宽松,则意味着一些本来不合格的博士毕业了。

现在学生不在乎答辩,害怕的只是盲审。被抽到盲审的学生垂头丧气,没被抽到的欢天喜地。

丁金宏建议,对盲审不合格的论文,可再请一位专家审查。如果两位专家都判定不合格,即可宣布没通过审查。“要严把博士出口关。每年国务院学位办要抽查,对不合格的论文,不但追究导师的责任,还要追究答辩委员会的责任,这样大家就把答辩当回事了。”

“没有不想成才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导师。”曹雪涛认为,三流导师传知识,二流导师教方法,一流导师授理念。对博士生的培养,要有醍醐灌顶般的开悟。导师要有让学生“骑在导师头上”的本事和胸怀,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悟得更深。

“博士生不是苦力、劳力,而是要作为人才去培养。如果我的学生毕不了业,我会觉得愧对他们。”曹雪涛说。

  他认为,要提高博士生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博士生导师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可以由行政人员、老教授和年轻人共同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选拔、考核博导。对考核不过关的博导,可以不再聘任。”

  曹雪涛抱怨,目前的博士生导师淘汰机制落实得不好。有的学校规定,导师没有申请到经费就取消资格,经费不应该是核心标准。一个人的能力、理念,对学术的追求,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理解,包括对国家政策的理解都到位了,才能当好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9 19:12:37
哪儿哪儿都不好,教育体系是个系统工程。
从幼儿园到博士一套流程必须一气呵成,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全局,这样的体系设计实在风险太大,系统有很多无法预期的事情,这一点设计者就没预期到。
没有什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因为根本不知道哪里疼。
对教育的本质还都众说纷纭,街头大妈都能扯几句,只谈教育二字只能用来忽悠人,因为即使是教育家用几本书,都难写出教育是什么,教育只是一种宗教性质的词语。
对教育本性的不理解,导致了没人能设计出完美的教育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10 14:10:22
作为一个曾经的博士生,我也觉得博士毕业太容易。我真的希望对博士的要求可以更高一点,这样毕业之后,可以有更多的资本,更扎实的功底来应对未来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个人感觉,国内很多博导根本不会带博士,最后也就只能瞎忽悠。博士生大多不喜欢这种不学无术的博导或者不会带学生的博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