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要讨论一个问题:市场上各类奶粉(包括同一厂商的)价格差别很大,为什么三鹿愿意把某些奶粉的价格定得较低?
进口奶粉价格许多高于国内,为什么还有人买?三鹿为什么愿意制造某些低价奶粉?
再简单点说,三鹿的各类奶粉,价格并不一样,也不是所有产品都加入了等比例成分的C3H6N6。为什么有些价格高,有些价格低,为什么有些加,有些不加?
“加(C3H6N6)”与“减(价)”有什么相关性吗?如果有,这种相关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说“企业理性”并不算错——如果企业认为(或者实际上确实是)自己维持“虚假诚信”的成本足够低,人们会看到遍地都是“诚信企业”。
这里先要讨论一个问题:市场上各类奶粉(包括同一厂商的)价格差别很大,为什么三鹿愿意把某些奶粉的价格定得较低?
进口奶粉价格许多高于国内,为什么还有人买?三鹿为什么愿意制造某些低价奶粉?
如此说来,如果没有“政府标准”,奶粉低价而低质(比如无毒但无营养,就像“大头娃娃”型奶粉)的现象一定不会发生?
似乎“政府标准”正是因为出现了某些现象后才制定出来的。
拜托,国家职能部门的职能都没搞明白,国家质检总局管监控质量,生产标准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也就是FDA定的,收税是税务部门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监管部门失职造成的,你以为没有标准就没有人加这个东西了?没有标准加的更厉害,反正你没说不许加,我根本没有违法成本,我怕什么。
在欧美,你这样造假,因为高额罚款直接倒闭不说,自己信用染上污点,以后没有信用卡,没有房贷,没有车贷,基本就完蛋了,你敢随便造假吗,问题在于监管缺失,而不是标准过高
如此说来,如果没有“政府标准”,奶粉低价而低质(比如无毒但无营养,就像“大头娃娃”型奶粉)的现象一定不会发生?
似乎“政府标准”正是因为出现了某些现象后才制定出来的。
凭“低价但非低质”(所谓“物美价廉”)占领市场,似乎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
然而,如果“低价”与“高质”不可兼得,企业如何选择?
一般来讲,从信息对称角度说,奶粉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属于“品质后知后觉型”产品(“不用不知道”),信誉不佳的企业确实会被市场淘汰,然而,如果这种淘汰要以生命为代价,人们还是要反思“纯市场”的力量。
拜托,国家职能部门的职能都没搞明白,国家质检总局管监控质量,生产标准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也就是FDA定的,收税是税务部门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监管部门失职造成的,你以为没有标准就没有人加这个东西了?没有标准加的更厉害,反正你没说不许加,我根本没有违法成本,我怕什么。
在欧美,你这样造假,因为高额罚款直接倒闭不说,自己信用染上污点,以后没有信用卡,没有房贷,没有车贷,基本就完蛋了,你敢随便造假吗,问题在于监管缺失,而不是标准过高
与其他产品不同,食品、药品常常属于特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产品——常常谈及“人命关天”。
似乎哪个国家都没有放任关于这两者的标准。
许多国家的许多标准甚至比中国还严,这些国家“被逼造假”的现象是更多,还是更少?(当然,这里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个人觉得,一般来说,欧美产品(特别是食品与药品)确实面临了更严格的质量检查。它们恐怕没有机会学三鹿,也没有胆量学,当然,也没有必要学。
与其他产品不同,食品、药品常常属于特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产品——常常谈及“人命关天”。
似乎哪个国家都没有放任关于这两者的标准。
许多国家的许多标准甚至比中国还严,这些国家“被逼造假”的现象是更多,还是更少?(当然,这里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个人以为,“事情的本质”之一就是,“检查工作做得好”就是“竞争机制完善透明”的必要条件。
因为我们中国的资本家不懂资本,真正的资本世界就是高利润高风险,中国也在和世界接轨,三鹿和奶业这次的事情将影响深远,一个弄不好,就全盘被端了,现在不是以前,网络带来了新的媒体,声誉或者叫品牌价值是是建立在实质性的商业活动上的,要的是长久的盈利能力,不是坑蒙拐骗。从长久来讲,没有一个真正的资本家会冒这么大风险去赚那个蝇头小利
这个“逼出来的”,指因为中国检查“严”呢,还是因为中国标准“高”呢?
个人以为,这次暴露的,并不是“标准高不高”的问题,而是针对既定标准的检测方法的漏洞,即该检测方法没有达到检测是否符合标准的目的。
以下是引用Quaikie在2008-9-18 13:17:00的发言:个人以为,“检查工作做得好”只不过是一句官僚主义的话,就像领导说,“我们要把检查工作做好。” “好,刘局,说得好,我敬您一杯。”而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官僚,厂商就会专心去想如何打败对手赢得消费者的心有了这些官僚,还有想想如何”敬酒“了。
那么,你在主楼想说:中国在标准检测方面失职呢?还是,标准检测“逼厂商造假”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8 13:22:59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Quaikie在2008-9-18 13:17:00的发言:个人以为,“检查工作做得好”只不过是一句官僚主义的话,就像领导说,“我们要把检查工作做好。” “好,刘局,说得好,我敬您一杯。”而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官僚,厂商就会专心去想如何打败对手赢得消费者的心有了这些官僚,还有想想如何”敬酒“了。
那么,你在主楼想说:中国在标准检测方面失职呢?还是,标准检测“逼厂商造假”呢?
个人认为,这些标准和检查,恰恰就是提高信息透明度 和自由竞争, 信息不对程所必须要的。
尤其对于一些技术上非常复杂的东西, 比如奶粉,药物,还有机械,建筑,化工产品等等,普通人根本没有办法去分辨好坏,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相关的信息。往往只能够在不断的试错中完善。但是这样的成本也太高了。
比如一种装修材料,假如没有相关的标准。可能要一批人人在房子住上10年,得了病 才知道。 当然他可以买保险,之后获得赔偿。但是在这样的信息机制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这个保险费用又会有多高呢?
而且你这个逻辑,假如在一个所有人都追求长期利润的情况下,那应该可以成立。
但是现实当中,永远不缺少我赚上一笔就走的人,那怎么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8 21:27:25编辑过]
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并不说明不需要监督者
由市场失灵,想到政府“有灵”,这是不应该的;不过,由政府失灵,想到市场“有灵”,同样是天真的。
当然,只要人们愿意无限扩展“市场”与“政府”的定义,就不会有所谓“失灵”的可能。
老大,不是只有你一个是在国外读书的.甚至像我这样, 还应该说是被西方洗脑呢.
但是根据一般的 分布法则, 不管如何,都会有一批劣质产品流入到市场里面的, 你自己也说明白了.
针对这样的第一点. 我不否认 在当一个 需要长期次序建立起来之后是可以的,但是即使这样少量的产品就足够引起恐慌了. 况且你又如何知道拿一个标准才是底线?
假如他们的价格低到了让大家足够忘记了风险. 或者一些非常小概率出现的问题?
你这样让我想起以前和一个经济学生的辩论. 就是对于一条桥限制车 的重量, 他认为只需要按照重量去收费就可以了. 但是假如一些非常微小的概率 让一辆 超过 桥 的承受能力, 那就后果就.
政府或者相关机构的检查和制度的标准, 是作为一个 STANDARD 的作用, 是起到一个 底线保护的作用.
而且你说的西方,也是经历过这样的时期的. 就算是几年前, 杜邦也闹出过这样的丑闻.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