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927 10
2009-03-11

大家讨论下这个话题,本人认为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是市场机制的产物。

原因有如下两点:1、市场机制下,无政府管制的结果是出现垄断现象。厂商利用垄断地位降低成本而获取垄断利润。(1)无政府管制的氛围(包括无监管制度、无良好有效的蛋白质测试标准等)会使厂商选择添加三聚氰胺。这样的结果是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在经历一段漫长时间后,市场自身调整的结果最终使各项制度健全,产品走向正规化。此次三鹿奶粉事件正是这个付出高昂成本的过程。

(2)在我国现阶段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机制下,政府扶植企业、给企业颁发“免检产品”等无疑造成了三鹿集团生产产品巨大的道德风险。政府的扶植从某种意义上讲,缩短了企业获取垄断地位需要的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将获取垄断地位而付出的成本转化为政府的公关成本)

2、制度的滞后性。美国、日本等市场机制高度发达的国家都层爆发过食品危机。究其原因,是企业在降低成本,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利用各种食品添加剂,由此而促使了食品化学的进步。与此同时,与其相配套的监管、检验制度没有及时形成,而是后知后觉,在出现问题后才逐步建立起来。制度与技术相比而言的滞后性导致了诸如此类事件在市场机制中出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8 15:39:3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3-11 19:44:00

lz的三段论:

1 市场经济必然有制造有毒产品的阶段

2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三鹿奶粉是有毒产品

3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是市场机制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17791.htm

我不同意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lz结论不成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2 15:22: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2 10:20:00

1.当外资股东发现了奶粉出事后马上要求回收,是三鹿的管理层和石家庄市里的领导拖着。请问这两者中谁是市场机制的产物?

2.早在去年五月份就有人网上曝光三鹿有问题了,是三鹿要求政府不让媒体报道,请问这是市场机制的产物?

3.国家免检产品,现在这个词已成为笑话了,这也是市场机制的产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2 13:51:00
我的意思是从长远来看,国家免检等称号促成了企业垄断地位的形成。在无政府条件下,无“免检产品”等情况下,市场发展是要经历这样一个付出高昂社会成本代价的。比如日本雪印牛奶事件、美国19世纪出现的食品危机等。我国政府这样的行为只是促成了企业形成垄断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2 15:18:00
肤浅的市场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13 16:40:00

首先,三鹿不是垄断厂商。

其次,去年投入品物价上涨是奶粉事件的重要原因。因为大型牧场或者奶农的成本上升,(牛奶价格上升显得相对滞后),但三鹿或其它奶制品企业却不能首先提价,否则将在短期内失去大量市场,因此这些大型企业必须压低液态奶的收购价格。奶农为了不至于亏本,寻找办法降低成本,或许由于碰巧,他们发现三聚氰胺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因此是一个不错的减轻短期压力的方法。于是这种方法迅速传播。由于奶农自身没有实力去做研究,看三聚氰胺是否会带来很大的恶果,因此将这个难题留给了三鹿等等奶粉企业。(据说,宁波的奶粉中没有发现三聚氰胺,而他们的牛奶收购价是全国最高)

【无论奶粉企业是否发现收购奶中含有三聚氰胺,他们显然都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如果没发现,表明他们检验不严格,(当然也可能是现有技术水平太低);如果发现了,仍然收购问题奶,表明他们态度不负责(至少没有在做过市场调查之后再决定是否收购)。但是,这两个方面只是道德层面的,如果我们的制度背景让企业去做有损道德的事,结果企业却境况更好,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种制度的缺陷了。】

至于企业采取了什么行为,我们无法断定。本人的猜测是,企业发现收购奶中存在三聚氰胺,但是由于形势压迫,他们收购不到价低物美的牛奶,于是,在短期的抽样检验(例如让动物或者志愿者喝上一些)而且没有发现重大安全问题后,企业便接收含有三聚氰胺的回收奶。(或许这个时候他们还庆幸自己找到了缩减成本的秘方了!)由于这个所谓的秘方并不需要很高的科技含量,此法被很多受到资金困扰的企业所采用(牛奶市价越低的地方可能越为普遍),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有些惧怕风险并且资金相对充裕的企业可能没有执行严格的检验标准,或者仅将此法运用在成人奶;而其它企业则铤而走险,竟然在婴儿奶粉中也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婴儿器官的娇贵,终于导致悲剧的发生。

问题是:

1,企业有隐性合谋吗?就是说,都在接收三聚氰胺的液态奶,却并不向有关部门举报?个人猜想是,三聚氰胺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因为在去年的形势下,很多企业可能不采用就要面临倒闭的风险。

2,为什么企业那么大胆,竟然置国民的健康于不顾?可能是由于国人的宽容大度吧。试想,如果没有婴儿死亡,我们可能又是简简单单的抱怨一下,接收奶制品企业老总所谓的诚挚的道歉,轻信几位专家的所谓“少喝一点危害不大”的保证,然后网上舆论一番,就此而止。然后企业继续他们的三聚氰胺,只不过他们真的做到了含量很少,(抑或者卫生质检部门的标准因此而放松?),我们继续享用(多年后导致我们结石的)牛奶。说我们自己是罪魁祸首可能太极端,但是国人真的对食物太宽容了,(当然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现状很有关系)而企业正是看到这一点,他们才敢鱼肉消费者的。试想三鹿如果保守一点,不将问题奶用到婴儿奶粉的生产,那么,所有的企业可能都在猜测:如果质检部门没有发现,那么很好;如果发现了,又没有人命伤亡,不会对公司形象造成重大损害;更何况,如果我们光明、伊利、蒙牛等等大型企业都采用,那么即使被发现,政府或者消费者也不可能让他们都损失惨重,毕竟没了他们,政府税收怎么办,国民牛奶哪里来?权衡一下,横竖不会有多大损失,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而如果国人都是无法忍受企业对消费者的健康不负责任,那么企业之间的合谋可能更难实现,因为揭穿一家企业的不法行为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破产,于是减少一个劲敌,企业也就很难一起做不轨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忍耐力限度很低,那么,企业肯定在奶品进入市场前做深入的调查,检验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而不是这么不负责任了。

事情发生了,我们尽可以责骂三鹿的不负责任,没有道德,但是要想想,是不是我们的制度不够完善,而让可以钻牛角尖的企业得以存在甚至发展壮大呢?毕竟,诸如光明、蒙牛、伊利等企业也都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只评价三鹿的不法,那么很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

是时候深思我们的制度环境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