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新华社曝光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婴儿食用后患上肾结石。三鹿先是否认,随即逐步承认了自己在此问题上的责任。截至9月17日,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已达6244人,其中死亡3人。此外,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在9月17日宣布,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婴儿奶粉中都含有三聚氰胺。9月18日,国家质验总局表明,蒙牛、伊利、光明三大企业牛奶品的样品10%中,检出了三聚氰胺。目前,政府已经对此事的责任人做出了处置,包括免职和拘留等。
消息传出后,在民众中产生了十分激烈的反应。许多有婴儿的家庭陷入恐慌,纷纷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市场上的国内奶粉有许多被停止销售,而进口的名牌奶粉却被迅速卖完。三鹿的数千万消费者感到愤怒和失望,有的人说“喝了十年的老品牌竟出了这种事情,以后只好自己养奶牛了”,还有的说“这样的企业,不让他觉得切骨的痛,中国的食品安全工程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网络上看到大量愤怒的言论,股市也随之降到了两年来的最低点。
这一事件使我联想到的是从2008年1月持续到现在,依然没有最后解决的中日之间“毒饺子”事件。从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下旬,日本兵库、千叶两县的一些地区,若干个家庭逾10人先后发生呕吐、腹泻的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医救治。其中3人情况危重,1名儿童一度昏迷。经调查,发现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食用过原产于河北省石家庄天洋食品厂的同一品牌的冷冻饺子。中国当局高度重视此事,至今坚持调查事件的真相,日本消费者则始终紧密关注着其调查动态。在现在看来,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和背景相似性。
首先是两件事的联系。虽然毒饺子事件已经被定位“孤立的故意投毒事件”,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两个事件发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时间相差不多——毒饺子为1月,毒奶粉“可能为3月之前”,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门也一样。所以,不排除毒饺子问题上的进展受到了毒奶粉事件的推动。8月6日,《读卖新闻》发表的独家报道指出,中方有人披露了饺子问题在6月份的最新调查进展,日本国内有声音认为,这是毒饺子问题获得解决的重要信号。当时大家都不能指出这一消息被披露的原因。但是目前看来,这正是毒奶粉问题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此时中方的负责机构面临严峻考验,如果某一级的机构出于策略的考虑而发布了这个消息,是很可能的。
更明显的则是两件事的相似性。导致数千名婴儿患上肾结石这一痛苦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检测项目不健全、免检企业权限太大、对牛奶的收集策略不合理、物价上涨、医院服务不足、奶粉的服用方式不对等等。但是,在毒奶粉事件被发现以后的阶段里,各方处理过程中所浮现出的问题,却与毒饺子事件时看到的很相似。下面,我提出四点看法:
一是中国的大企业社会责任感不足,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时,往往采用“掩盖”的方法。既然三鹿集团在2008年3月的时候就已经接到了客户的投诉,得知有婴儿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而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说法,“三聚氰胺导致的肾结石的发病时间为3到6个月”,换句话说,如果三鹿此时以负责任的态度,及时的公布问题并召回产品的话,那么这六千多名婴儿中的大部分是根本不会患上结石的。然而,三鹿并没有及时向政府报告,而是私下展开了公关活动,包括向举报者提供补偿、谋求网络媒体的帮助和秘密更换销售商库存的奶粉等,试图掩盖这一问题。然而,受到污染的奶粉多达700余吨,这些措施是无法化解这次的严重危机的。中国最大的奶粉生产商犯了这样的错误,显然不是因为缺少技术常识,而是因为过度的看重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