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本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研究
——纪念陶渊明辞归1610周年!
陶本社会主义原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被曲解)现或称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区别之,是以东晋陶渊明的不纳赋税制度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经济制度)底本的社会主义理论或学说。
东晋陶渊明的不纳赋税制度以当代语义解读为自然资源公有公益(地产赋税)制度。
“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在四十岁时当是弄清楚了人类最理想的社会是个不纳赋税的商品经济社会,之所再度出仕彭泽令则是为了践行建立自然资源公有公益(地产赋税)制度,以图展示他那不纳赋税的理想社会制度。正是由于他在彭泽所主导的改革举措,损害到当朝权贵及其亲属在彭泽的地产利益,是故陶渊明了然,其上司都邮此来定是受当朝权贵的指派所前来彭泽劝止其改革,深知都邮此来个中原由的陶渊明,眼看所图建立自然资源公有公益制度已毫无指望,就只得辞归而另图他那“知来者之可追”的文化使命。陶渊明之不或辞归后的二十多年里,只在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所图自己的文章能得以留传后世,不为留名,所只为其弄清楚了的不纳赋税制度得以“知来者之可追”——为后人探索或践行不纳赋税制度留下个可供参考的答案或思路,至于这个答案或思路是否正确那就有待“知来者之可追”了。
东晋陶渊明为什么说自然资源公有公益(地产赋税)制度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经济制度?
陶本社会主义研究者以《制度》经济学研究认为不纳赋税制度是个社会成员间劳动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社会。
理由(分析):东晋陶渊明时代,生产工具极为原始,所导致社会成员间非劳动收入差异就只是自然资源(地产)收入。而自然资源公有公益(地产赋税)制度的建立,也就消除了所导致社会成员间非劳动收入差异,只存在劳动收入差异。所故说,不纳赋税制度是个社会成员间劳动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社会。
陶本社会主义所关于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经济制度之理想在于社会成员间是否实现了劳动等价交换,而不在于是否消灭了私有制、是否消灭了商品经济。这也就是陶本社会主义与莫本社会主义的制度区别。即:陶本社会主义存在私有制、存在商品经济。
陶本社会主义研究者认为,除了自然资源类资产以外的其它资产(即非自然资源类资产或称生产工具类资产)所导致社会成员间非劳动收入差异,可用劳动信贷法消除之(怎样消除,请参阅楚梽的《再谈劳动等价交换——给忠东博士的第三封信》)。
----------------------------------------------------------------------------
附:
再谈劳动等价交换——致忠东博士的第三封信
作者:楚 梽
忠东博士:你好!
读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第3期上发表的《新型等价交换:一个新的乌托邦——经济学中的林子力现象研究》一文后就给你写过一封信,几年后给林子力写信时又给你写过一封信,这回是想试图借助《红旗》论坛再次提出劳动等价交换 这一概念。这次在提笔写的时候又想再给你写一封信,因不知道你的通信地址,所故前两封都是托人代转于你的,不知你是没收到还是没时间回信?这第三封就合二为一公开致信于你。一,是向你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劳动等价交换论的由来;二,被陶渊明所忽略的另一项怎样“排除”;三,为什么要“排除”以及“进行这种排除的必要性”。仅就这三个问题简要概述于你,拜请你及你的博导们就劳动等价交换这一理论作出判定:这究竟是一个幻想呐?还是个未甄别可供实践的新理论?当然,主要是想借这一概念在《红旗》论坛的游客里会到一两个同路人结伴前行。
一,劳动等价交换论的由来
就你文来看,你以为劳动等价交换论来源于西英文化莫本社会主义马恩的学说,而事实是来源于本土文化——东楚民间解读的《桃花源记》之不纳赋税——陶本社会主义。说起陶本社会主义,则起始于1953年(毛批梁)之后。那时父辈们就试图解读陶渊明的不纳赋税,时今算起来已有60多年了。父辈的解读说,陶渊明的不纳赋税应理解为:自然资源公有公益(陶时曰:耕地国有国益)制度。即:国家直接将耕地租给耕种者,以租收取代赋税,故陶曰:不纳赋税。
确然,就陶渊明所处的东晋那个时代来说,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差异极小,以致陶渊明完全忽略未作“排除”。因而,在陶渊明看来,只要是消除了由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的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差异,也就实现了劳动等价交换。这也就是说,劳动等价交换论并非来源于西英莫本社会主义马恩学说,而是有可信推导依据能充分说明来源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东楚陶本社会主义。
二,被陶渊明所忽略的另一项怎样“排除”
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至今,因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差异极大,实已超过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的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之差异,这是东晋陶渊明所不可能预料到的,因而被陶渊明所忽略,也就不可能从陶渊明那里找到这一项该怎样“排除”的答案。能找到这一答案的只能是人,“国家不可能找到”的。
确然,“国家不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但作为这个国家的东楚陶本社会主义传承学研者是可以代为其国家去找到“排除”的答案:劳动信贷法。更确切地说,是东楚陶本社会主义传承学研者之望天湖先生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劳动信贷之法,从而得以消除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差异。正因如此,所以才提出了劳动等价交换这一论想:建立一个使得每个社会成员所付出的劳动都可获得等价回报的商品经济体制。
那么,劳动信贷之法是怎样消除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的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差异的呐?这可能是忠东博士你及你的博导们所不明白或“完全不能理解”从而批判该论的原故。所此也就十分的必要给你及你的博导们就被陶渊明所忽略的另一项怎样“排除”特作专门的解说,以拜请你及你的博导们鉴定一下,望天湖先生所找到的是不是一个如你所要求的“两全其美”的办法。若望天湖的办法存在不合你“两全其美”要求之缺陷,请指出所在。
解说一,有关消除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的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差异,东晋陶渊明所用的方法是“排除”,从而不纳赋税。也就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不得占有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之收益,将这一收益收归全社会公用(以我们论算,这一收益大于是时全社会公用所必需。据算可大于或等于公用所必需的3倍)。有关消除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非劳动收入差异,望天湖先生所用的方法是消除,更确切的说是抵消,即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获得其所需的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之收益。其办法就是:建立完备的劳动信贷制度法规体系,为缺少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的无遗产继承儿提供拥有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所需的劳动信贷额度,从而使其也可以获得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之收益。
解说二,没有被剥削者就没有剥削,这是东楚陶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论逻辑。在此假令有个有充足信贷额度且无需资产抵押的劳动信贷银行,所有的劳动者之劳动所需的非自然资源类物质生产条件,都可以从劳动信贷银行获得贷款解决。这样一来,全社会的劳动者都可各自在自己的企业里上班,谁剥削他们呐?又会有谁还会到资本家所办的工厂去上班受其剥削呐?这也就是望天湖先生所曾解说的,建立劳动信贷制度把全世界的无遗产儿都变成有产者的“桃花源”法。
三,为什么要“排除”以及“进行这种排除的必要性”
想必忠东博士你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你也就不太明白作为共产党人是为什么要“排除”。即便只是农村的一个普通共产党人,我也明白我们是多么的需要进行这样的“排除”,为此我不惜耗费大半生时间而得以通读了所有的西英莫本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全部的学著,令我失望的是,在西英学著中我没有找到如你所要求的“两全其美的办法”以图实现这样的“排除”,我确实无可奈何才如父所愿跟随父辈学研起东楚陶本社会主义来,传承其遗愿了。
诚然,如你所言:“这个需要不是别的,就是社会主义者摆脱剥削阴影的需要。”但也并不尽然,这只是东楚陶本社会主义劳动等价交换论者之所“进行这种排除的必要性”之一,还有一个“进行这种排除的必要性”那就是为了“排除”商品经济危机的根源,从而建立最理想的商品经济体制以更有利于中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排除”以及“进行这种排除的必要性”。
忠东博士,我只是农村的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曾经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研捍卫者,因常与同事争辩我所信仰学研捍卫的马克思主义,所故同事给我取个争克思的绰号,以之讥讽。自从我党在邓小平的主导下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搞商品经济。我便开始了有关商品问题的独立思索征程——从商品的起源、发展、概念、范畴、价值、规律,到形态的归纳时发现,还存在一个劳动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形态。就是说以我所曾的思索之归纳来看,时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经济,还不是商品经济那最理想的终极形态,那个终极最理想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是劳动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形态。
这次借助《红旗》论坛的开通,之所再次提出劳动等价交换这一概念,其目的是想拿着这一概念在《红旗》论坛寻访一两个象我这样已完成了有关商品问题的独立思索征程者,把自各所曾独立思索获得的那些不同于惜哲的有关商品经济理论层面的见解,拿出来相互间赏识交流,以图结束这独自深思之孤单与寂寞。我就不信这若大的个中国,在民间的思索者中就只有我一个人完成了有关商品问题的独立思索之征程,只要有那他迟早也会找到这里来结束这独自深思之孤单与寂寞的,我就在这里耐心地等着。
另,本信读友 ,倘若你熟识中东博士,请代我将此信转于他,有顾虑不便代转请将其联系的邮箱网址告之于我,联系邮箱网址
zenglaisong@163.com转楚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