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華爾街歷經多次金融震盪,多家重量級金融機構破產或被收購,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在告別「黑色 9月」時,美國金融市場仍處於政府7000億救市方案懸而未決的陰影中。
新華網「經濟觀察」文章指出,總的來說,「黑色 9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驚心動魄。第一個階段的代表性事件是9月7日美國政府果斷出手,接管兩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 (Freddie Mac)。曾佔據美國房貸市場半壁江山的「二房」因受次貸危機衝擊,在過去一年中虧損達 140億美元,股價暴跌了約 90%,最終陷入困境。
但「二房」問題只不過是「金融海嘯」來臨前的一個序曲。一個星期後,進入第二個階段。 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同日,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國銀行收購。
9 月21日,美國聯邦儲蓄委員會批准美國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 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購的貝爾斯登,截至目前,次貸危機已使美國前 5大投資銀行全部經歷巨變,華爾街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路透社評論說,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隨著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升級,更多的金融巨頭成為其「骨牌效應」的犧牲品。 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 (AIG)告急,美國聯準會 (Fed)向其提供 8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
9 月25日,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銀行倒閉案的主角,其部分業務被出售給摩根大通公司。 9月29日,美國第 4大商業銀行美聯銀行被花旗銀行以 530億美元收購。
短短幾周時間,美國金融業完成了原本需要10年的行業整合,但代價高昂。《華爾街日報》撰文說,就在過去兩周,隨著金融危機不斷擴散,銀行體系的中間階層開始銷聲匿跡,一些中小銀行正面臨擠兌衝擊,能否生存還是個問題。
華爾街的「金融海嘯」迫使美國政府迅速推出新的救援計劃,「黑色 9月」由此進入了第三階段。 9月20日,經過反復商討後,布希政府提出總額為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擬通過購買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幫助華爾街走出困境。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商討,國會兩黨於 9月28日就救市方案細節達成一致。
但 9月29日眾議院出人意料地否決了該方案,華爾街頓時陷入恐慌,當天股市收盤時,道瓊斯指數下跌近 800點,創歷史最大跌幅。美國資深財經記者傑拉爾德‧塞布評論說:「政治和經濟崩潰的後果已經席捲了華爾街和華盛頓,波及面很可能是全球性的。」
讓人感到些許欣慰的是,雖然美國國會眾議院否決了政府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但市場對該計劃的最終通過仍抱有很高期望。受此影響, 9月30日,道瓊斯指數上漲了近 500點。「黑色 9月」在驚濤駭浪後的一抹亮光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