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互联网行业真是风口上的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格局如何?BAT这三家公司的发展各有什么特点呢?本期职小问邀请一位咨询顾问带你洞察互联网热点!
从BAT管窥互联网发展格局要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格局,感觉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虽然作为咨询顾问总想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毕竟不敢说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了解深刻,所以这里主要以BAT三家为主,说说互联网行业。请各位轻拍~
这几年随着房地产等实体经济利润率的不断下滑,大量资本涌向了高风险高回报的互联网行业,加之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得互联网企业可以在更多场景下接触到用户,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是成为了改造传统线下产业的一种手段。而BAT等互联网公司争夺用户的战场从传统的PC端烧到了移动APP端,涉及了线下餐饮、物流配送、汽车、金融、医疗、零售业、房地产甚至人工智能等许多产业,Connect Everything(万物万联)也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终极目标。
那如何评价国内互联网如今的格局呢?多寡头竞争似乎是最好的描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较高的进入和经营壁垒,想做一个类似BAT这样体量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已经没有可能,目前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拓张的所有方向已经被BAT、小米、360等几家巨头占领。即使有布局疏漏的地方或者新兴领域,豪气的BAT也通过“买买买”的方式迅速领先。
但这并不是说互联网行业除了BAT,就容不下小型/初创互联网公司了,在一些巨头们不屑于占领的垂直细分市场,类似知乎、蜜淘这些公司还是有不少发展潜力的。下面上一张网上流传的主要细分市场的互联网公司分布:

而未来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格局会发生什么改变呢,BAT三家中哪家会更有发展潜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个人认为,互联网行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不断创新产品,寻找新的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形成自己的产品生态圈。
在互联网领域,绝大多数产品都会陷入增长停滞期甚至衰落期,也就是说在产品推出一段时间后,要么竞争对手迎头赶上,或者有了更好的替代品,要么本身用户增长达到极限。为了满足资本市场对公司的高速增长需求,保证公司对人才拥有足够的吸引力,互联网公司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用户需求,推出新的产品。例如,阿里在B2B的阿里巴巴增长到达一定限度后,开发了C2C的淘宝网,在淘宝成长到一定体量后,又打造了B2C的天猫,之后又迎来了支付宝和蚂蚁金服的迅速发展。而腾讯也在PC端QQ用户增长遇到瓶颈后,通过微信的大获成功,保住了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地位。其实,像这样通过不断创新维持竞争力的企业,在传统制造业中也存在,就是大名鼎鼎的3M公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下《浪潮之巅》中3M公司的章节,相信会对创新有更好的认识。
因此,在考虑互联网行业的未来格局时,看的是BAT三家的产业布局能力,看哪一家能够快速抢占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个人认为根据发展前景排序分别是:阿里>腾讯>百度,这也正好符合三家公司的市值排序。
下面通过BAT三家在2014年的投资布局来说明每家的发展前景,有相应背景和意向的朋友也可以顺便看看BAT三家的投资领域中有没有感兴趣的,可以考虑申请相应的岗位。
知乎上有位叫“天与天空”的高人曾整理过一份截至2014.11.2为止BAT三家的图谱,非常详细:

(一)百度首先来说说百度。从上图可以看出,百度本身的定位主要是平台,因此扩张步伐和O2O生态圈的构建远远赶不上另外两家,偏向于保守。即使在有布局的领域,百度系的排名都非常靠后,缺少竞争力,对其未来发展并不看好。例如去年全资收购糯米网之后,并未见到糯米网有特别大的起色,团购市场仍然主要是美团和大众两家称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其他两家都申请到了银行牌照,打算杀入百万亿级别的商业信贷市场,而百度金融却主要专注于提供金融产品资讯整理,仅仅是作为门户网站存在。在移动支付领域,百度支付在支付宝和微信钱包前面毫无存在感。再比如说最近才投资的Uber,在滴滴和快的已经横扫打车软件市场的情况下,Uber很难抗衡,更不用说Uber还坑爹地必须用美金支付,虽然添加了支付宝端口,但仍然需要用户开通海外消费代扣,用户体验感较差。
而在百度立身之本的搜索平台上,发展前景也不是特别明朗。虽然百度搜索的移动端流量占比不断上升,增长迅速,但目前面临着两个较大的增长困境:
1)缺乏有效的移动端APP导流入口。而阿里旗下的UC浏览器全球日活跃用户过亿,UC推出的神马搜索迅速占领了20%左右的市场份额(也有说不到10%的)。
2)百度搜索引擎能到达的领域越来越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们使用移动APP端的时间越来越多,也导致越来越多基于手机产生的很多信息藏身于App中,很难被百度检索到(例如,搜狗就有一个微信搜索的功能,而百度不可能做到)。此外,在原本能够被百度触摸到的地方,主要是竞争对手旗下的公司,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也将被阻断。购物、社交、视频是目前网民三大重要搜索信息。然而此前,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的数据屏蔽了百度爬虫,导致百度在购物搜索领域几乎毫无建树。新浪微博完全有可能不提供自己的内容给百度查询,而且一般用户习惯于直接使用微博自带搜索。优酷土豆也可能在未来屏蔽百度的搜索。
**附上百度O2O的投资名单

不过,根据圈中小伙伴的反馈,百度不愧是以技术起家,在技术的研发上还是非常有进取之心的。甚至砸下重金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美国研发中心,包括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深度学习实验室(原深度学习研究院)和北京大数据实验室。每年夏天百度的Summer Party上还会针对业务团队颁出百万美金大奖,尤其鼓励10人以下的小团队做大事。而2014年百度颁发了6个百万美金大奖,其中有4个被美研团队拿到。
(二)阿里巴巴在BAT三家中,阿里无疑是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一家,也是战略布局最有优势的一家(个人认为~),平台生态圈不断扩张,确实是有让人高攀不起的底气。仅在2014年一年,阿里就有钱任性地砸下近60亿美元在电商、打车、地图、物流等进行全面扩张。

未来阿里的核心在于数据,按马云的话讲,我们正从Information Technology转向Data Technology。而阿里巴巴在08年就把大数据作为一项公司基本战略,要知道那个时候甚至还没几个人开始谈论“大数据”,可以说在大数据方面相比于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阿里是走在前面的。而且和腾讯那种较难量化的模糊社交关系数据相比,阿里很多的数据是用户采购相关的行为数据,这属于富矿了。再加上阿里不断扩张的生态体系填补了更多的数据空白,以后阿里的大数据必定会加速发展。
再看一张阿里的图,生态逐渐完成,下一步在布局智能家居。

上面说了阿里那么多好话,下面该说说阿里不好的方面:
1)虽然长于营销,但是产品能力很弱
众所周知,阿里一直在产品研发上处于弱势,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企业文化的问题。阿里的高层几乎没有技术和产品出身的,这点跟百度、腾讯一开始就以技术或产品作为公司的立身之本完全不同。阿里的销售文化,草根文化浓厚。如果再进一步说,高层在考虑问题时感性化的方式远远多于理性和逻辑,这点从各种会议,讲话一大半在谈价值观,谈经历,谈感受但很少篇幅谈商业逻辑、谈产品都能看得出来。由于高层不懂产品,所以阿里的很多产品是以“赛马”的方式决定前途,开始很小的资源多线重复投入,谁做的好加大投入,没什么结果的就调整或砍掉。这种模式下的产品如果不是依靠着市场的爆发和领域选择的战略眼光(如淘宝)则很难存活,口碑的没落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而现在呼声很高的SNS产品湖畔、来往甚至淘宝的SNS则没有一个成功的。所以以目前阿里的产品模式,依靠自身在商务用户上的积累,紧紧围绕商业去做产品是最有可能成功的,离开这个领域去做用户产品比如纯SNS平台,比如纯粹的手机平台等等,都很难有结果。
2)企业文化不一定适合
阿里是典型的营销文化和草根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简直是群魔乱舞的地方,很多时候是外行在领导内行,技术人员不受重视,完全就是一个螺丝钉。
这里不得不说说阿里HR的逆天,不仅在招聘过程大权在握,拥有一票否决权(e.g. 许多人都是业务主管面通过了,最后HR面却被否),甚至还能参加产品讨论会。
(三)腾讯最后再说说腾讯,在三家中,腾讯绝对是产品做的最好的,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腾讯虽然没能像阿里那样幸运地选中了电商这个高速成长的市场,但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用户粘度为腾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腾讯一直在O2O垂直领域全力扩张,对自己短板展开与对手针锋相对的竞争。

但腾讯同样面临着大问题,就是微信的商业化应用前景不明朗。微信重人际关系所以商业化也必须不损害它,因此商业化到一定阶段就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用户活跃度,参见微博的例子。因此,腾讯现在靠微信赚钱的主要还是游戏、表情那些老一套。公众服务号倒是可能可以收点钱,但,最多一个会员费。虽然微信刚刚推出了朋友圈广告,但推广仍是小心翼翼,生怕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在商业前景上,腾讯还是逊于阿里的。未来发展能否有起色,主要看O2O这边的发展了。
在组织架构上,腾讯也面临着一些大公司的通病,部门内部利益纠葛较深,各事业部之间沟通不多,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
总结一下~相对而言:
在百度技术人员还是非常吃香的,有拿到技术offer又立志成为技术大拿的小伙伴,就不要犹豫啦,赶紧加入吧。
如果你想要做一个产品经理,那么阿里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如果是想做跟大数据相关的营销,那么阿里无疑是三家中最看好的。
对于想要做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师的人来说,腾讯绝对是个历练的好地方,而且腾讯的员工满意度普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