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被纸币取代,其原因是二战后各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总量有限的金本位制度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贸易的一般等价物。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以来,以摩尔定律决定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但是经济规律的陈词烂调仍然束缚整个世界的成长,从庞大的股票交易到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从炭排放量到游戏装备,万物有价是对的,错的是所有交易如果都需要法定货币来充当交易媒介的时候,各国ZF的央行只有一个作用,大规模的印钞票以应对日益膨胀的经济规模和日益宽泛的交易品种。就交易的价值来说,人类生存的必需生活品和与之配套的必需工业品交易总量在大幅度下降,而其他非必需品需求则突飞猛进,比如手机和电脑产品的更新;而从交易的重要性角度来说,粮食、药品之类的必需商品更具有绝对的重要性,而非交易规模。
游戏币、比特币的兴起,让互联网电子交易看到了曙光,就全球范围的电子交易来说,并不总是需要法定货币来充当交易媒介的。从各国ZF来说,日益广泛的电子交易实际可以摆脱传统的金融机构而存在,而这里面的致命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必须要阻断电子货币和法定货币的兑换,电子货币以满足日益膨胀的信息需求,和法定货币可以交易生活和生产必需品根本不是一个范围。这就是各国ZF遇到的尖锐问题,是宽泛的货币定义的混乱,以巨量法定货币来满足日益膨胀的信息交易,这就是造成泡沫的根本,就好比A股目前万亿的交易金额,的确是真金白银在沸腾,但简单一想就能明白,这不过是市场周期的一次高潮,而并非实质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混淆了支撑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与虚拟化信息交易的差异,比如说可复制的音乐、影视及金融产品,金融是个什么东西,其实仅是个信息媒介。这就是日益膨胀的虚拟经济和日益困倦的实体经济的矛盾。
拥有游戏币铸币权的游戏公司、网络公司和拥有法定货币铸币权的央行其实是同一个角色,都能定义和提供交易的一般等价物,如果在虚拟货币和法定货币间再来个换算,那么就很容易理解暴利的产生了。
这到底要说明什么?说明各国ZF的货币宽松量化是应对信息社会指数级增长的交易规模的必然之路,而在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门户公司其实已经获得无限量提供电子交易所需的虚拟货币的先机。比特币的出现和实验,验证了全球范围的电子货币具有巨大潜力,这种超然于各国ZF的电子货币,可以令各国央妈权力大减。更进一步推理,互联网电子交易的时间和地域空间极其宽泛,其交易标的的价格标签必然需要一种统一的法定货币,如果这种法定货币不能大到全球范围认可,那么必然催生出一种全球认可的电子货币。这样,问题就变得清晰了,各国ZF的宽松化量化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决策,而是应付全球信息时代的战略扩张,天量印钞的需求是扩张,是跻身于最核心的自由兑换货币的关键,那么宽松化量化的前提就是互联网思路的复制,0利率! 对于没有自由兑换的货币来说,危机四伏,这代表本国的央行权力被迫削减!因为互联网信息交易,仍然可以用自由兑换货币计价或者电子货币计价。
这个混乱的金融时代,央行要么为了控制铸币权而疯狂印钞,限制任何形式的电子货币交易,控股最大的互联网门户公司并实施重要影响,要么在一场全球自由兑换货币宽松量化和电子货币崛起的大潮中莫名其妙地被彻底击垮。
就中国来说,绝不可否认,央妈的储蓄利率和全球主要货币的利率存在巨大的降息空间!巨大的向0利率逼近的空间, 而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和最令人振奋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市场。也就是说,就电子货币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具有超然全球所有电子商务公司的优势,已经有亿万交易者习惯了这些国产的互联网巨头,但悲哀的则是这些公司的股权是在海外上市的,股权及其复杂。这就是结论了,非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和庞大的中国制造完全不匹配,庞大的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即将改变整个世界交易方式的互联网电子货币不匹配。
因此,就传统意义上,一个向0 利率降息的市场,或者说中国的货币宽松量化,才拉开序幕,降息将刺激资产价格的暴涨,中国不过是全球货币宽松量化的后知后觉者。目前,央妈一直强调汇率要维持稳定,这是给自己绑上手脚!也就是说,在向0利率逼近的过程中,汇率仍然具有贬值的趋势,这两者均刺激资产价格激烈暴涨。4593点其实是6124点的汇率折算点,遇阻4593之下是完全符合预期的。
而未来的市场走向,不取决于A股,而取决于美国股市,美国提出的美元加息,是脑袋进水的一种表现。美国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经济、政治大国,其拥有绝对的优势建立美元霸权和电子货币双霸权。而人民币如果决心宽松量化和加速电子货币的构建,A股至少在3800点至5600点期间宽幅震荡,视美国情况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