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表明,一流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出众,只是大部分投资者无法获益于经理的能力。
1973年,普林斯顿的Burton Gordon Malkiel提出了著名的观点:蒙住资金经理的眼睛,随机向报纸的财经版块掷飞镖,以此挑选出来的资产组合,和精心选出的资产组合相比,表现旗鼓相当。
Malkiel话糙理不糙: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被动投资指数型基金的收益往往高于投资主动型基金。这一结论是准确的,但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人们(特别是金融政策决策者)为什么不应当认为,主动型基金的经理没有优秀的投资能力。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Jonathan Berk以及沃顿商学院的Jules H. van Binsbergen的研究认为,共同基金经理受到了不公正的苛评。如果把“共同基金经理是否有能力”,与“投资者是否能从共同基金经理的能力中获利”这两个问题搞混了,就可能会制定出错误的金融监管政策。
很多人用总超额收益率(gross alpha)——即alpha(与指数等相比较基金的超额收益率)加上投资者付的管理费——来作为投资能力的代理变量。
研究者们则举了Peter Lynch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度量方式可能是错的。在Peter Lynch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前5年里,他所管理的4000万美金资产,每月有2%的总超额收益率。而在他任期最后的5年中,虽然他的总超额收益率只有每月0.2%,但资产总额却已增长到超过100亿美元。光看gross alpha,也许人们会得出错误结论,认为Lynch投资表现靠的是运气。但实力就是实力,想想Peter Lynch总共从他投资的基金中赚了多少钱,就一目了然了。他从金融市场获得的利润,从起初5年的每月不到100万美元,增长到了最后1年的每月超过2000万美元。
Berk认为应当以基金经理所赚到的钱的总额来衡量能力,即他所获得的高于指数标杆的那一部分收益,加上投资者愿意支付给他的报酬。度量基金经理能力时,应当考虑其收取的管理费用,以及管理的基金规模。
Berk和van Binsbergen考察了1969年至2011年的5974只共同基金,比较了它们相对某只能同期申购的指数基金的表现。按前文的定义,研究者们根据基金经理所赚的钱,将共同基金划分为10组后发现,过去赚钱最多的基金,将来依然是最赚的。也就是说,基金经理赚钱的能力是稳定的。
那么蛋糕被谁拿走了:如果持续的高收益是稳定的,个人投资者为什么无法从中获益?
每当一个有能力的新基金经理出现,市场会迅速作出反应,这将给他带来更多资金。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基金经理赚钱越来越难,这有很多原因,比如,投资策略难以大到囊括所有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规模变大,收益率降低。但是基于前文分析,有能力的经理依然很赚。
该研究提出了与传统观点相反的结论:共同基金经理是靠着高超的投资能力,才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生存。
研究还得出另一个有趣的结论:共同基金经理目前的薪酬,甚至比他过去给基金带来的增值,更能预测基金的未来表现。这表明,投资者会通过市场的细微信号,来预判基金经理未来超常表现的可能性。也许,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基金经理,都比人们想象的要更为精明。
原文:
MacBride, Elizabeth,July09, 2014, Jonathan Berk: Are Mutual Fund Managers Skilled, Or Just Lucky?. Retrieved from http://www.gsb.stanford.edu/insights/
Berk,Jonathan B.,and Jules H. van Binsbergen, 2013, Measuring Skill in the Mutual Fund Industry.NBER working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