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管理显神通
——布朗的做法值得
中国借鉴吗?
一、布朗方案面对金融危机管理显神通
因为金融危机的席卷,财长出生的布朗抛出了救市的“布朗方案”,一时间成了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全球金融体系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欧洲和
美国的
股指上扬分别8%和5%,在金融危机中尽显危机管理专家与政治家之魄力。
实际上,国家政府注资挽救
银行的做法并不新鲜,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承诺投入超过1万亿欧元的(1.36万亿
美元)的
资金来担保银行及资产
证券,而美国官员则表示他们正在加紧工作以最终完成类似计划的制定。不过今次金额和规模空前,展示了政府的决心和魄力。英国政府以约五千亿港元的注资,换取了多家主要银行四成至六成的股份,撤换银行领导人,委派董事,限制发花红,停派股息,但在日常管理上保持距离,待银行他日重上轨道后善价而沽,也带有
香港在英治时期政府接管财困银行手法的影子。布朗在国内政治岌岌可危之际,当然希望自己成为全球救市英雄。他形容英国政府注资银行救市的方案,是稳住金融体系的“磐石”,还自信地
预测其他政府会仿效。目前,全球
熊市是否过去,还是言之尚早。但是布朗的计划使得不断上升的系统性金融崩溃
风险得到了遏制。
二、该学的与不该学的——布朗方案于今时今日之中国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中国奇迹在风波迭起的2008年将告结束,作为世界
经济重要一极必将受到由金融次贷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物价上涨,
股市低迷,
楼市进入寒冬……布朗方案带来的全球效应,令国内许多人看到希望,政府出手对经济灾难的积极作用再次被强化被呼吁,布朗方案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到底是什么?
首要的不是手段,而是政府应对这场风暴决心和传达出来的对拯救危机的极大信心。布朗早在九月底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包括建立全球标准的金融体系监控的五大建议,高调支持美国金融救援计划,近日又呼吁重建世界金融系统,这些论调加上本次五千亿港元的大手笔,向世界、向市场、向国民展示了政府对国家危机积极应对处理的决心。这种魄力展示值得中国学习。比起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们认为是小巫见大巫,当时依靠罗斯福积极运用国家手段尚且平安渡过,作为大国在这个时候强有力地表达其行为而非坐视不管的决心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本国民众都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但是,是否应当全盘照搬布朗方案的“救世”手段,值得商榷。比如,拯救股市和楼市,在中国当前的状况下,呼声很高,但却并不值得学习。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也由于中国的金融
机构有一定程度的监管,使得中国成功避过了金融海啸的正面冲击,但中国政府整肃经济是对的,干预楼市是错误的。住宅市场泡沫的破裂和金融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关联形成了巨大的风险。中国楼市当今的状况,是长期积弊的集中爆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所认为的
房价收入比在3倍到6倍是合理水平,但目前的中国工薪阶层几年才能买房?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泡沫最严重的楼市或许也一点不为过,这些有经济发展本身的硬伤,也有近些年以经济的飞速增长为收获而造成的各类软伤,不是靠政府插手弄个强硬措施能够解决的,更不是靠什么24条补贴等能够见效的。
三、中国应对全球性危机的出路
面对这样一场巨大的危机,政府固然需要有所作为,但出手干预经济并不等于就是要去拯救楼市股市,真正需要做的是从自身经济发展共性和个性结合点出发,寻求治理中国经济之“伤”的根本对策。眼下如果政府加大
投资,有可能缓解目前的局面,但是对于改变目前的经济格局无能为力;比如中国股市的直接诱因是实体经济下挫,国企产能过剩效应影响了国家经济,近几年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
汽车和铜冶炼等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产能集中释放,供给超过需求,以国企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全面下滑,对这些实质性问题的解决才是中国应对全球危机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