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昨(26)日指出,為刺激經濟實施量化寬鬆(QE),匯率貶值只是副作用,這與直接伸手進匯市干預不同;因為實施QE後經濟改善,便可彌補匯率的影響,但人為干預、想藉貶值取得出口優勢,會引發貨幣戰爭。
圖/經濟日報提供分享
柏南克昨日應商業周刊之邀來台演講,在與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中信銀行董事長童兆勤對談時指出,不贊成讓貨幣貶值增強出口競爭力,理由是:為刺激國內經濟實施QE,匯率貶值只是副作用,所以美國不會反對歐洲QE;但若是人為干預、伸手進匯市,並未增加貨幣供給,就會引發貨幣戰爭。柏南克舉例,歐洲實施QE會使歐元貶值,導致美國出口競爭力下滑,但歐洲經濟變好後需求升溫,歐洲對美國進口增加,彌補了歐元貶值對美國的影響。
至於柏南克是否想過美國QE對全球造成的衝擊?柏南克說,自己每年有十多次與各國央行代表開會的機會,「有些人在公開場合批評我,私底下卻鼓勵我放手去做」,因為美國經濟產值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美國好、大家也會好。
至於美國QE導致新興市場匯率大幅波動,柏南克認為,問題不是美國實行QE,而是全球貨幣系統不一致;美國、英國、日本皆採浮動匯率、不會有明顯影響,所以不會聽到日本抱怨美國QE。
但很多新興國家管控匯率,希望阻止貨幣升值,就會受到其他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柏南克說,採用浮動匯率就能降低衝擊。
管中閔詢問,對中國大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目標是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有何看法?柏南克說,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不是國家的經濟體龐大,該國的貨幣就能成為國際貨幣,美國在19世紀就是很大的經濟體,但美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成為儲備貨幣。
圖/經濟日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