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84 0
2015-06-08

3553.核裂变可能始于原子内部氚结构向氘结构的转变

2015.6.8

分析历次核电站事故放射性污染物的成分,我发现初级核裂变中缺失的仅仅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这些缺失的中子或者转化氢同位素氕,或者裂变为光子,成为热能。

氢、氦同位素是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单元,质子、中子对具有特殊意义,中子可能起到质子间相互链接,同时保持质子相对稳定的作用,所以质子、中子对结构很难裂变为光子,单质子结构的氢同位素氕成为化学元素中唯一的能源物质。

现代物理认为质子、中子对的形成源于胶子的存在,交换胶子形成所谓强作用力。我认为核力的形成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中子属于电中性物质,未必没有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的电磁作用力,形成所谓强作用力的同时遏制了质子向光子的裂变。

质子、中子对的物质形态中最不稳定的是氚结构,即一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的结合,所以氢同位素氚具有放射性,可以衰变为氦3。

越是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中子的数量越多,也就是内部结构中有较多的氚结构,达到一定程度,没有外部压力的束缚就会产生放射性衰变、裂变。

核力的形成未必有物质的交流,即便存在物质的交流也不是交流光子、W子,而是形成磁力线的物质,例如正负单电荷。

我对中子知之不多,不知道它为什么与质子成对存在,凭感觉它是形成相对高端原子必不可少的物质成分,是使质子结合在一起的胶子,核裂变可能始于原子内部结构中部分氚结构的衰变和崩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