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军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教育经历
1989—1992 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3—1986 厦门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78—1982 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2010.4 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书记。
2009.9 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院长。
2007.7 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006.7 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2005.11 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2005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任教,其中:1993年起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国经济问题》编委、副主编;1994年起任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起任教授; 1998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正处长级); 1999年任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2001年任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1986—1988 国家计划委员会地区司(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办公室)干部。
1982—1983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教师。
1972—1978 水电部列车电业局第46列车发电站工人。
研究方向
市场经济改革、市场与产业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讲授课程
市场分析与研究(本科课程)、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硕士课程)、高级产业经济学专题(博士课程)
问答汇总:
Q1:坛友谦微:
陈老师 您好!请问在您研究的这几个方向“市场经济改革、市场与产业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您觉得这几个方向的当前研究热点和重点是什么? 可不可以给我们这些后生提点好的建议和意见呢?
A1:
你的问题可以从我的研究经历谈起。十年前我从美国富布赖特访问回国后,从厦门大学调入人民大学,先任人大商学院副院长,2009年被学校派往组建苏州校区,任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历时三年半,在成功创建中法学院后,现在人大商学院任教。我的研究方向与十年前与大家交流的基本一致,一个是与国际接轨的反垄断理论研究,这几年指导的博士生在这一领域中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得到同行的认同;另一个是接中国地气的城市化研究,十年来已出版这方面的著作三部曲,受到高度重视。近来,又开展一带一路的研究,前天,参加2015留美经济学年会,与林毅夫等教授同台讨论。从中可见,研究领域要从经济学理论发展和中国实际发展的角度选择,既要阳春白雪,高大上;又要接地气,为中国发展服务,从中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领域是相对固定的,但里面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这样既可以厚积薄发,有理论的积累;又能时刻关注热点问题,使研究保持活力。
Q2:坛友hylpy1:
陈甬军教授:能不能就目前我们国内的行业笼断情况,以及对此状况应该采取怎样的改革,谈谈看法
A2:
中国的反垄断从2008年后,随着反垄法的实施而正式启动,应该说,现在已经进入了跟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执法氛围和社会认识;但是由于我国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过程尚未完成,作为市场经济本意的反垄断还存在人才准备不足,企业重视不够,重点疑难问题尚未取得共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在12年前从美国带回原版的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教科书,现已两次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成为国内高校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教材的。这几年我在人大商学院培养的硕士/博士先后已有数人进入国家三大反垄断机构,同时指导博士生聚焦市场势力问题的研究,这都是为我国反垄断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准备。估计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反垄断基本可以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可为中国特有的行政垄断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建议你关注这一领域。
Q3:坛友地客: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是交叉性比较强的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区域经济学也在研究陈甬军老师如何看待两个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研究内容以及研究重点问题?谢谢老师
A3:
区域经济往往是综合性的,比如一带一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还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既需要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也需要社会人文方面的研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如果只有干巴巴模型的经济学文章,你会读得索然无味,但是光有规范性的判断,你又会觉得说服力不强;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Q4:坛友流水映月:
您认为做行业研究时对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时最重要的是要看重哪方面的内容?
A4:
一个看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个看未来的市场前景。比如重庆,今天维信上黄奇帆用五个故事介绍重庆的发展实践和战略,就是这方面的典范,13号我就在会议现场,大家听了以后反响很热烈。
Q5:坛友lyl335759155:
陈老师,您好,我想问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工业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比较落后的,而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了这些虚拟产业,工业技术水平提升受到了阻碍,尤其是今年,实体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也就是出现了工业发展水平不高、互联网等服务产业过度繁荣的现象,老师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长期持续的后果是什么?国家应该出台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来校正这种现象?
A5:
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很简单,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出现时都回对当时的经济带来冲击,例如蒸汽机,个人计算机等,无不如此,所以互联网热潮风靡全国有它的客观必然性。现在国家已经注意到互联网产业需要与实体产业平衡发展,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与互联网发展战略并驾齐驱,就是要解决两者的关系。实际上,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内容,无非现在表现得更加具体而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你就不会感到困惑。
另外,发现前面回答问题的内容与提问网络编辑错配在同一页了,请小编整理一下,回答的内容与问题对上,以利于后来者观看。
Q6:坛友sky09:
陈老师 您好!看到您目前在苏州研究院工作,联系到我国区域发展现状,我想跟您探讨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一些原本的领先地区和新区,也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请问对这种下行趋势,有什么好的区域发展对策吗,我国沿海主要地区和先进开发区域,如苏州、天津等又该如何做哪,这方面有没有国外先进的理论给予过论述,能否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别介绍下,谢谢!
A6:
从前面谈到的重庆的案例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已经走在开放的前列,沿海地区就更加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率先进入与发达国家竞争和合作的研发和市场销售领域。这就需要真正实现创新引领,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等都是这方面梯队的典范。所以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以低一点,但是转型升级的程度要更高一些,速度要更快一些,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引领地位。
Q7:坛友condmn:
陈老师,你好,我想问的问题是:关于最近几年一直比较热门的城市带问题,所谓的一体化真的是做大做强,还是一种争取中央政策的机会型行为,另外你觉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健康吗?怎么看待一方面地方ZF认为应该限制一些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各种资源又多集中在这些地方?
A7:
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形成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城市发展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ZF以此争取中央政策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创造了世界上前无所有的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总体支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三亿农民工尚未市民化;城市建设摊大饼,对环境破坏较大;大城市超前发展造成资源过度涌向特大城市。所以,现在要对城市规模进行分层次的限制,以求得均衡发展,特大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制约,形成以经济,社会和区域相适应的城市规模,并形成相关的城市群和城市带,奠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资源配置基础和运行体系。
Q8:坛友minsk:
如何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A8:
市场经济改革实质上是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这方面已有很大进展,继续深化改革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啃骨头”,我们国有企业改革,价格体系改革,市场体系完善等难点问题需要重点突破;另一方面,是要抓配套,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如法律制度的完善,职业道德的养成,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些软件都需要予以重视和落实。这样才能最终完成我在20年前对中国改革本质所定义的,用市场机制置换计划机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任务。
Q9:坛友wocaishiliuking:
陈老师好,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国有企业改革,主管部门抓的紧了,就变成了计划;抓的松了,又容易导致腐败滋生。如何才能破解这个难题呢?谢谢!
A9:
国企改革确实是难点,重点。三十年来进展很大,问题也不少。但是改革不能因噎废食,一切改革都是有风险的,我们应该努力将其控制,寻求收益与风险的最优化,而不能害怕滋生腐败就不改革,腐败的根源不在于改革与否,在于法律,道德,社会规范等方方面面,不能归咎于国企改革。20年前我在社会主义市场通论中就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模型,国有资本配置必须实现每一配置的单位收益化,这一理论已经被后来的实践证实,假设国资委有100亿的资产,就应当按照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重要性及其技术特点进行国有资产的配置,通过退出,合并,重组等手段实现最优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领导必须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营,又要根据国家的战略意图规划发展。这几年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际上也是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的改革尝试。所以说,国企改革这个难点是可以按照这一理论模型的指引和丰富的实践来完成的。顺便说一下,那种把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的观点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实际行不通,高层也不会采纳,这方面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