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246 3
2004-11-1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在论述关于“厂商进出一个行业”这方面内容时,指出市场价格变化时,会使单个厂商利润发生变化“不管是新厂商的进入,还是原有厂商的退出,最后,这种调整一定会使市场价格达到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水平。在这一个价格水平,行业内的每个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但都实现了正常利润。于是,厂商失去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的动力,行业内的每个厂商都实现了长期均衡”〔西经2版p203〕

不理解的是“每个”厂商即无利润,也无亏损。

似乎这里作者假设每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作者所说的情况。我想知道,[1]严格来说,是否高鸿业的解释需要加上每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完全相同这个限制条件???如果这个限制条件是存在的,那[2]背后的经济意义是什么?技术的完全流动?

[3]如果以上都是正确的化〔即行业中每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确是相同的〕,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假设厂商可以在瞬间调整生产规模的化,一个行业中,哪些厂商被迫退出完全是随机的?

如果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是需要时间的,可否说,长期内,退出的企业都是不能够将生产规模调整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企业?

说的有些罗嗦,希望高人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8 19:51: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19 09:21:00

你说的1和2是对的。但总的来说,这个框架不适合讨论产业结构的演化问题。

比如,关于3,瞬间调整的话,也可以说一开始市场上就达到最优企业数量,每个企业在LAC最低点生产,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既没有企业退出,也没有新企业进入。

有调整时间就更不好分析了,这是一个静态的框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9 11:32:00

谢谢版主指点

现在对静态框架的局限有了新的认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9 14:01:00

For 1)2) basically you are right. It's a basic assumption on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which is all firms are identical and have the same cost function. In the long run, each firm can access to the most effici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3)in the long run, the firms only getting strictly negative profits will quit. They quit not because they couldn't adjust their output, but because the market price is bigger than their mininum average costs, which is decided by their cost functions ( technology, inpu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