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81 2
2015-07-22

《拳经》有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对于高频交易,这一道理同样适用。


“在现如今的高频交易时代,速度本身就是一种策略。”南华期货研究所量化金融部总监谈效俊告诉记者,与国内市场有所不同,在美国市场中,如果投资者执行一个交易计划,通过经纪商从下单执行到最终完成交易,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中小散户来说可能是几分钟的时间甚至更长。而对高频交易者来说,市场中同一交易标的买卖价差仅在毫厘之间,而且又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整个交易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越好。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高频交易机构惯常做法是:从市场上获取即时交易信息,并据此判断股票价格可能发生的变化。随后他们会高速进行买卖操作,并在极短时间内平仓了结。尽管每次操作获利微薄,但由于交易次数极其巨大,微利依然能够迅速积少成多。


以今年2月准备上市的高频交易公司VirtuFinancial为例,在其向SEC提交的IPO申请中,公司财务报告显示, 2013年公司利润为1.82亿美元。正是依靠薄利多交易的老办法,该公司在过往的1238个交易日内,只有一天出现过亏损。


“当市场中类似的交易策略越来越多,其逻辑、算法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最后,拼成本、拼速度成了这些策略盈利的关键点。”柳峰说,为了抢单,目前海外市场中高频交易周期单位大幅提升,已经开始从毫秒(即千分之一秒)级向微秒(即百万分之一秒)转化,甚至还在探索向纳秒级(10亿分之一秒)的交易演进。而千方百计地提升交易速度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电脑内的加速,依靠的是超强的软硬件配置;另一种就是电脑外的加速,主要取决于交易信息的网络传输速度。


为了追求更高的信息传输速度,一些高频交易机构更是上天入地在所不惜。

同样是在《快闪小子》一书中,迈克尔·刘易斯开篇就讲述了Spread Networks隧道的故事。为了满足高频交易机构的需求,网络服务商Spread Networks斥资超过3亿美元,耗时超过两年多时间,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之间铺设了一条1300公里的光纤线路,其目的只是为了将两地交易信息的传输时间缩减3毫秒(千分之3秒)。而出于同样的目的,美国一家网络服务商也投资3亿多美元,铺设了一条总长6021公里将纽约和伦敦市场连接起来的跨大西洋高速光缆,而这将为高频交易商节省不到6毫秒时间。


在越来越趋近于光纤传输的物理极限之时,一些人又将目光投向了微波传输。据报道,尽管光纤在短距离内能够提供足够的高速度,但随着路程每增加100公里,就会造成大约8微秒的延迟。而利用电磁波原理的微波塔技术,其传输速度比光纤的近光速还要快,在长距离传输上超过光纤的两倍。


这一近乎疯狂的速度之争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


假设,现在有一支股票在纽交所进行交易,其价格变动的同时,对应在芝加哥市场中的期货合约价格也将发生变化。尽管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只是敲击键盘一眨眼的功夫。而高频交易者看来,这一股票的期现货价格联动信息需7微秒或更长的时间才能从纽约到达芝加哥。如果能以更快地获知此消息,光速般运行的高频交易设备就可以利用“延迟套利”来获利。据市场研究机构TABB 集团的数据估计,每年仅利用延迟套利策略,高频交易商获得的利润将近210 亿美元。这也是为什么高频交易机构如此热衷于花费巨资来追求更快信息传递手段的原因。


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实现了“快”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快”很贵。前文提到的那条纽约直通芝加哥间的光纤,高频交易机构要想获得线路服务,其每月需要支付30万美元的租用费。同样是为了提升交易系统与交易所系统主机间的低延时信息传输能力,高频交易机构会选择交易所内系统附近部署交易服务器,例如在BATS内两台服务器的机位租金是每月3000美元。


同时,“快”很容易出错,而且一旦出错就“覆水难收”。2010年5月初,纽约道琼斯指数瞬间出现接近10%的“闪电暴跌”(Flash Crash)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其事后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市场大幅异动与相关机构的高频交易有着直接关联。此后,高频交易引发的市场大幅动荡屡见不鲜。2012年8月,身为纽交所主要做市商的骑士资本集团(Knight Capital)发生交易系统故障,不到45分钟的时间内就损失超过4亿美元,公司几乎破产,随后被对手所收购。同样是在2102年初,由于电子交易系统故障,美第三大交易所电子运营商BATS新股发行仅900毫秒就闪电式崩盘,结果导致其IPO胎死腹中。随后,2013年,包括光大“8.16”事件、纳斯达克系统故障、高盛期权交易系统故障等事件接连发生,都或多或少地与高频交易有关,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不良的市场影响。


“跟其他的交易方式相比,高频交易有一个非常显著特点就是‘赢者通吃’。”柳峰表示,通常高频交易策略的资金容量并不大,但“赢者通吃”的特性就造成高频交易机构之间激烈的速度优势竞争。“而且这样的比拼过程中,速度的绝对优势并不重要,相对优势才更重要。”

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快”成了高频交易机构盈利的唯一方法。而要在高频交易领域生存下去,置身之中的机构又要不停地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参与到这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而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便是,高频交易领域成了寡头林立的市场,行业壁垒和准入门槛非常高。目前海外市场中,高频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不外乎有,如Getco、Citadel等大型高频做市商,如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文艺复兴基金)、SAC GlobalAdvisor等大型对冲基金,以及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为首的大投行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22 09:16:53
还能和打拳联系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1:11:09
经济学上是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哟,在目前这种交易速度下,你每提升1微秒赚的收益可能不见得能覆盖你花的成本。虽然高频交易可以通过高胜率积少成多来实现稳定盈利,但一旦发生故障损失也是巨大的,事实上,高频交易最大的风险并不是市场风险,正是这种突发的操作风险,你一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利润可能毁于一旦。此外在投资中,并不是越快就越好,有时出击过早会犯错,从而被对手后发先至。太极拳法就是如此,守株待兔,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最后给你来个致命一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