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式教育遭遇英国学生——转载
如果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只是少数学生的游戏,那么Pisa测试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抽样测试,如果你认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Pisa测试该能说明问题了吧?也许基于这样的认识,Pisa测试让中国基础教育令世界瞩目,很多国家都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好奇。
当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因为苏联率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人感到了不安,认为科技实力的强弱与基础教育有关,于是有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数学自然是首当其冲,史上称之为新数学运动。与当年美苏争霸不同,中国Pisa测试遥遥领先于西方国家除了令大家好奇,倒也不至于让这些发达国家感觉到需要立刻改革自家的基础教育。这不,英国人首先跑到中国来考察,并别出心裁地邀请五位中国的优秀教师到英国顶尖的中学去完全按照中国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育,然后将他们教授的班级与该校其他班级作比较,看哪个班的成绩最好。我们的教师倒也实在,不仅老老实实去了,而且老老实实按照中国一贯的教育方式去教了。这种尝试貌似颇有创意,但在我看来,则是完全可以预见到结果的没有多少价值的交流。如果我作为中学教师收到了这样的邀请,我有两个选择,一是谢绝邀请,二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先了解他们日常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状况,然后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你可以说我这是马后炮,但我真的会这么做)。那五位老师和盘托出的教育方式无异于授人以口实,最终导致的也许不是英国对自身教育的反思,而是对中国式教育的不以为然。我们自己明明知道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能得高分,也非常清楚我们这样的教育是否可取,但自己心里明白就可以了,何必非得把这秘籍授予他人?就让洋鬼子们羡慕嫉妒恨有什么不好?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将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完全照搬到另一个国家显然是行不通的。例如,我们将美国的教育模式照搬到中国来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孩子们倒是开心了,不想学就可以不学了,可家长们愿意吗?学校愿意吗?如何面对残酷的升学竞争?
如果说中英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源于文化的差异则大错特错了,文化差异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方面。真正的差异性表现在社会环境上,城乡差别、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差别、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别等等等,归根结底,社会资源配置的差别。从统计意义上讲,所有这些差别将决定学生未来的一生,这也正是在中国从家长到学校无不强迫孩子认真学习的根源,假如这些因素存在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相信这个国家一样要做类似的事情,不是国家要你这么做,而是环境逼着学校与家长不得不这么做。
理论上谁都知道事之不如好之,也知道只有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才会愿意为之付出,为之努力。但现实容不得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你永远只能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你将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由此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哪怕那部分被你激发出兴趣来的学生日后成了大师,也挽救不了因为学生普遍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带给你的噩运,这就是中国几十年来基础教育的基本状况。英国教师需要面临这种环境吗?如果不需要,他们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多给孩子们一点自由与娱乐的时间?
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Pisa算不算科学合理的标准?这就要看你需要什么了,如果你需要的是考试成绩,Pisa测试肯定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如果你需要的是国民的整体素质与国家的科技实力,那么,Pisa测试无足轻重。美国与中国便是两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学生的Pisa测试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则高居世界第一。国民素质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不那么好比,因为价值观、世界观本来就有很大差异,标准不好统一,但科技实力是可以比较的。也许很多人认为,美国聚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这就更值得人们深思了,为什么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都愿意跑到美国去?我们费尽心机吸引人才,最终引来了多少人才?即便看美国本土出身的科学家,恐怕也是中国比不了的。
中国五位中学教师的英国教育经历未必能带给英国基础教育多少启示,但绝对带给我们自己很多启示,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真正的高水平基础教育是什么?基础教育与国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一直把追求状元、追求名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而这些状元们在享受了三、四年中国最优质的大学教育后大多漂洋过海投奔帝国主义国家去了,那就不必再谈什么基础教育,更遑论向帝国主义国家传经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