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新华
来源:人文经济学会
人文经济讲座第四期是许小年教授批评凯恩斯主义。讲座中,许教授谈到,2009年4万亿救市导致恶果后来显现出来了,有观众说,如果没有4万亿救市,情况会更糟。
讲座之后,几个朋友聚会,又谈到凯恩斯主义的问题。有两个朋友是支持凯恩斯主义的。他们说市场派不看现实。我问,从现实来看,有没有现实证明凯恩斯主义是成功的?二战以后,欧美本来高速发展的,但1960、70年代凯恩斯主义席卷全球以后,从此进入了滞胀时代,而日本搞凯恩斯主义,快要“失去30年”了。当然了,那两个朋友仍然坚持凯恩斯主义是成功的。
对救市,搜狐财经总监史彦说过一句话:大家定性不一样,你说没有脚不能走路,他说不截肢连命都保不住。这句话用来形容凯恩斯主义非常传神。凯恩斯主义“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吓住了全世界。尽管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无一例外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并且越来越低(这也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但很多人还是说:如果当时政府不救市,情况会更糟。
经济周期本来就是信用膨胀导致的,泡沫破灭自然应该进入萧条,好让企业能用低成本调整资源配置,但大多数人恐惧短期调整,而凯恩斯主义恰好迎合了这种心态,使人们纷纷支持截肢。他们还喜欢反问:不截肢,你能保证没有生命危险吗?不要说我,那么多市场派学者分析了,不搞凯恩斯主义没有生命危险,但以人们恐惧短期调整的心态,显然不可能信。要识破凯恩斯主义的危害,只能靠破除短期恐慌心理,用逻辑思考去认知经济规律,而不是靠谁谁谁的保证。
另外,还有一种在泡沫中投机的心理,使一些投机爱好者支持凯恩斯主义。
一般来说,凯恩斯主义刺激的泡沫快破灭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继续制造泡沫。但这种办法不能持久,到了泡沫破灭的那一天,估计它们还得入场救市。于是,依靠吓唬人们,凯恩斯主义实行了一轮又一轮。
有没有办法,既避免人们短期恐慌,又抵消凯恩斯主义的恶果?有。就是加快改革,大力减税,改善实体经济。
最近,在李克强总理和学者的交谈中,学者刘元春提到,要充分吸收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创新成果,“比如当代‘去杠杆’、‘去泡沫’理论对于‘宏观去杠杆’的新认识”。李克强总理问道:“你的意思是说,去杠杆、去泡沫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挤’,第二种‘反向’的,提高生产率,做实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刘元春说:“没错,‘勒紧裤腰带’现在有人认为不一定是一个挤泡沫的好方法。如果在逐步释放潜在生产率的过程中消化泡沫,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段对话表明,李克强总理也知道第二种思路。不过,刘元春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创新成果”,其实一点都不新鲜。怎样才能“提高生产率,做实质量”?当然要靠给企业减负,让市场有活力。在市场经济理论中,用市场化改革来抵消泡沫的危害,可算是老生常谈了。当然了,把老生常谈打扮成最新创新成果,更容易被接受。所以,这也许是刘元春的话语艺术。
“勒紧裤腰带”不是不好,收回货币泡沫更有利于经济健康,但政府难接受它带来的阵痛。所以,退而求其次,用市场化改革来抵消泡沫的危害,更容易被政府接受。当然了,即便勒紧裤腰带,也不影响同时大力进行市场化改革。所以,不管怎样,市场化改革都不可少。
道理大家都知道。从李总理的话来看,也是懂经济学的。关键是加快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