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5-9-11 08:08:40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00:20
马哲是实证思想,与证伪思想相冲突。进行马哲教育是宪法的规定,因此“科学即知识体系”的概念早已经通过 ...
知识论,是康德的精髓吧。一味鼓吹知识论,搞科学主义必然堕入康德知识论的不可知论。目前,你说的新康德主义值得注意。

马哲教育,以批判为武器,但是,可能也没有把这个方法武器贯彻到底,而离开了历史实践,有空谈的倾向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08:13:3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00:13
不可知论是证伪思想的根源。证伪思想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想。
波普尔,称自己是“实在主义者”。证伪是实证主义的一个变种。

对证伪如何批判呢?实际上要汇总到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这个工作系统中去。

中华传统不能一味和证伪主义扯在一起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1:15:38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5-9-11 06:06
胡扯。不可知论认为事物不存在规律,至少是人不可能掌握规律,这已经不可能构成科学理论和精神的产生了 ...
就因为强制性的教育,实证思想在中国早已经先入为主了,人们很难有机会去了解不可知论的理由。如果你对现象的成因的成因不断地追问下去,你一定会追溯到“我不知道”。科学理论的基本预设是假设,这你应该是听说过的。假设之假已经申明这不是真的。科学追求的不是万无一失,而是谁比谁更真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1:22:43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5-9-11 06:14
你连证伪思想的基础是什么都没搞清楚,还是别总是把证伪思想挂在嘴边了。

实证归纳法虽然只是概率极高 ...
既然你找不到一种方法是可靠的(哪怕是归纳法),那么实证思想就是胡扯。

宿命论的依据就是“知道”,这种观点与不可知论是冲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2:05:01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08:13
波普尔,称自己是“实在主义者”。证伪是实证主义的一个变种。

对证伪如何批判呢?实际上要汇总到对实 ...
证伪的依据是无法证真。《道德经》第一章所要讲述的就是“形而上非恒道、形而下非恒名”的理由。这一证据表明中华传统和证伪主义自古以来就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2:20:51
龚民 发表于 2015-9-11 07:25
是种懒汉思维,只能混日子过。他们的出发点即世界之事是搞不清楚的、不可知的。
人类明知道凭自身体能无论如何也跳不了多高,但人类不单没有因此而懒汉,反而会成为永无止境的动力,这一动力会促使人们去比一比谁能够i跳得更高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2:21:45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12:05
证伪的依据是无法证真。《道德经》第一章所要讲述的就是“形而上非恒道、形而下非恒名”的理由。这一证据 ...
马克思是用实践来破除“无法证真”命题的。孔子则用行来破除。

《道德经》讲的内容还是可知论,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把握本质的可知论。这是认识现象的先决条件。

不可知论是把现象的认识看成自足的,就陷入了悖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次一级的基本问题,认识论问题,内部的争斗。

我觉得需要超出这个争斗来思考。但是,承认这个争斗有好处,防止科学主义。知识论至上,则是容易导致这个争斗的。

《道德经》也重视实践和行动的。归总看,它不是可知论,也不是不可知论,不是这个思考路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2:26:53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12:21
马克思是用实践来破除“无法证真”命题的。孔子则用行来破除。

《道德经》讲的内容还是可知论,在这个 ...
既然“形而上非恒道、形而下非恒名”,那又何来可知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4:20:36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12:26
既然“形而上非恒道、形而下非恒名”,那又何来可知论啊?!
《道德经》不是演绎逻辑的可知论,是实践派的可知论。那里面没有什么推理与证明活动啊。

但要是说,把它归结为“不可知论”,那是走了极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4:58:36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5-9-11 13:57
演绎法推论就是最可靠的,可是可以得到的结论不多。归纳法适用范围很广,可是提出的结论只是一种高概率 ...
宿命论,即既定的历史观。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作为原因,它决定了未来结果。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都是一回事。卡尔波普称之为“历史决定论”,俗话说就是算命术。与之对立的观点就是“非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结果是由条件叠加而成的,但条件却不可终极,因此结果也不可预知。根据有限知的条件去推论未来结果,这也只能得到概率的结论,而绝不能够言之凿凿。推论的起始条件只能是猜测和假说(假设),推论的结果也同样是猜测和假说。假设之假已经申明这不是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5:01:32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5-9-11 14:04
知道和不知道是一个问题,可知和不可知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要混淆。

对有些知识不知道的人,说“不知道 ...
人类至今都找不到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因此“可知”是没有道理的,而“不可知”却理由充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5:13:15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14:20
《道德经》不是演绎逻辑的可知论,是实践派的可知论。那里面没有什么推理与证明活动啊。

但要是说,把 ...
“形而上非恒道、形而下非恒名”是一个明确的交代,而且第一章全章都在陈述理由。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将之与“可知论”拉在一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5:24:3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15:13
“形而上非恒道、形而下非恒名”是一个明确的交代,而且第一章全章都在陈述理由。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将之与 ...
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都有一个本体论学说。《道德经》是反本体论。但是,它不可归结为不可知论。

第一章是讲“非恒道”“非恒名”,这是强调在历史过程中进行认识,不是一般的庸俗的可知论的认识论。


如果我们非得把它和“可知论”联系起来,那它是非常规的可知论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5:31:1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15:13
“形而上非恒道、形而下非恒名”是一个明确的交代,而且第一章全章都在陈述理由。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将之与 ...
进一步,我们可以把它和马克思说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

生产方式——非恒道,常“无”,欲以观其妙;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非恒名,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都直接来自“生产关系对象”)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指的是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5:40:55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15:24
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 ...
你应该去掉所有标点符号再来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5:44:0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15:40
你应该去掉所有标点符号再来读。
也许我接受的断句有问题,您帮助一下,愿闻其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8:24:04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15:24
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 ...
个人觉得《道德经》并非反本体论,“道”就是本体,乃天地之始,即“无”;同时道又冲乎万物之中,无化为“有”,此乃“规律”,理。道乃有与无的统一。
西方思维范式中,乃至西方科学体系中,有“理”无道,无道之“德”。现代汉语受西化影响,虽有“道理”“道德”范畴,但前面一个字“道”通通虚化,其中只剩后面一字的含义。
可见,西化对中国的语言、思维方式污染至深。不过,中国的文化之根“道”仍然以“闲置”的状态存在语言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激活这个些虚化的中国文化之根。总根是“道”,恢复以道为本体的“阴阳辩证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8:33:35
蜀山道人 发表于 2015-9-11 18:24
个人觉得《道德经》并非反本体论,“道”就是本体,乃天地之始,即“无”;同时道又冲乎万物之中,无化为 ...
这个问题很大。来此楼的高手如云,看大家的讲法了。

我深入一下主题:
第一,本体,是否是西方舶来的语言。
第二,本体论和讲本体是不是一回事。
第三,本体论和知识论、认识论是怎样的关系。
第四,道,是否能否用现代科学,或逻辑学的“定义”方式对待。

————
如果脱开本体论,讲道是“本体”,涵义是相当广泛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8:45:00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15:44
也许我接受的断句有问题,您帮助一下,愿闻其详。
我还是主张读帛书甲本,不加标点符号,尽量按原本断句: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 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 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 众妙之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源自《易经·系辞》,因此“道、名”这对词汇所指概念应该没有什么悬念。“非恒道”即形而上没有绝对真理,“非恒名”即形而下没有终极境界。《道经》首先交代了这一观点,之后才是理由陈述。

不可名状的是“万物之始”,可名状的是“万物之母”。
“恒无欲”指物质,“恒有欲”指意识。
物质与意识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两者同出的源头根本无法以任何名词给予命名)
玄妙之中更有玄妙。
这是探索众多玄妙之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8:54:2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18:45
我还是主张读帛书甲本,不加标点符号,尽量按原本断句: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受教!!理清楚这个问题,蛮难的。一点点来吧。

玄,我认为,是“求道的路径”。道路中蕴藏道路、衍生道路,归根结底,还是“求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源自《易经·系辞》,故而未必和《道德经》同义。我的看法与你有差别。

你的“恒无欲”指物质,“恒有欲”指意识。有些意思!!容我考虑。

物质与意识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异名”中的名,仍然没有和前面的“名”统一起来。照你的说法,它恰恰指的是“可知论”了。

两者同出的源头根本无法以任何名词给予命名————你的翻译,明显和“异名同谓”有抵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9:14:28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5-9-11 15:48
我已经一而再,再而三说过,不同的人,分析判断力不同,掌握的资料信息不同,确实可以对未来进行一定程 ...
看来我们的篇幅还不如爱因斯坦一句话来得简洁:“上帝不掷骰子。”

可知论者在自诩上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19:23:39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18:54
受教!!理清楚这个问题,蛮难的。一点点来吧。

玄,我认为,是“求道的路径”。道路中蕴藏道路、衍生 ...
强行命名“道”,看来还不如随便一个英文字母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0:02:47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19:23
强行命名“道”,看来还不如随便一个英文字母呢。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求道不是“强行命名”。我同你一样,充分理解《道德经》的反对强行命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0:45:11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5-9-11 20:18
上帝不掷骰子,就是一种决定论的思想。

我再说一遍,可知不可知,和已知未知是两回事。
这倒也未必。假定知道,按您的话语,是一个概率推断。结论是反过来证明它是确准的,概率稳定化了,甚至是百分百。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推理。现在的假设——结论的推理,是过滤掉了“求索”的过程,成了同义反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0:56:08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20:02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求道不是“强行命名”。我同你一样,充分理解《道德经》的反对强行命名。
还不是反对强行命名,而是不得已才强行命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0:58:4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20:56
还不是反对强行命名,而是不得已才强行命名。
同意你的看法,名,都是暂名之。类似马克思说的历史范畴。

概念和范畴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概念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制造产品,该种制造活动一俟终止,概念就转化或终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1:02:08
胡马依北风 发表于 2015-9-11 20:18
上帝不掷骰子,就是一种决定论的思想。

我再说一遍,可知不可知,和已知未知是两回事。
对于无所不知的上帝来说,一切都是既定的。上帝根本没有兴趣玩掷骰子。人类正好相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1:10:43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20:58
同意你的看法,名,都是暂名之。类似马克思说的历史范畴。

概念和范畴是不同的。
这么说吧,意识和物质都可以命名,但意识与物质同出的那个源头就无法命名了。源头的源头就更是无法命名。不管是命名“道”,也或者命名“形而上”,都是强行命名,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那指的是什么(看懂我们今天讨论内容的人除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1:17:27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5-9-11 21:10
这么说吧,意识和物质都可以命名,但意识与物质同出的那个源头就无法命名了。源头的源头就更是无法命名。 ...
就是这个问题嘛。您接受的断句:“恒无欲”指物质,“恒有欲”指意识。

但是,我从老子的方法——生生,这个角度看,“恒无欲”和“恒有欲”,很有问题!!

再倒过来看,物质和意识,是否就是死的概念,用你的话说,是“绝对真理”。我看不是。老子不会接受这种观点的。

唯物主义是现代观点。它强调物质相对于意识的第一性,这是所谓“哲学认识”。实际上,物质意识不可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11 21:56:13
xuguw 发表于 2015-9-11 21:17
就是这个问题嘛。您接受的断句:“恒无欲”指物质,“恒有欲”指意识。

但是,我从老子的方法——生生 ...
既然物质与意识两者同出,那么它们之间的任一者都不具第一性,它们同出的那个源头才具有第一性。想不到吧?!中华先哲李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先鸡先蛋之争和唯物唯心之争的问题了。

其实先鸡先蛋之争和唯物唯心之争纯粹是逻辑错误所导致的问题,是伪问题。只可惜,追根溯源的逻辑规则是中国教育不教的,因此也没有几个人懂(不管有多高的学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