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317 2
2015-09-29
  美籍印尼华裔富商廖凯原捐赠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四大名校,各名校聘其为教授,并为其举办讲座或设立中心。这个事情,最近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一些批评。批评者的观点是,廖凯原只是“民科”水平,其研究“更是不着边的玄幻文学,纯属中国特色的神话”,中国高校为了钱,节操尽失。
  类似的观点,在四年前,也就是2011年,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变成“真维斯楼”时也有过。这些观点,根本上看,无非是认为,高校是圣洁之地,是整个社会精神的堡垒,是神圣的象牙塔,不该受到商业化的侵蚀。
  不过,作为研究学术、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接受捐赠的标准,应该考虑的是,是否干涉学术自由,而不应考虑世俗的高低贵贱、聪明或愚蠢之分。高校需要自由,而在现代社会,自由往往与金钱密不可分,只要能增进学术自由,金钱就是好事。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的作者,曾任哈佛校长的德里克·博克在探讨大学接受社会捐赠问题时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接受捐赠并不意味着赞同捐赠者的观点和活动;第二,接受捐赠并不是对捐赠者良好品格的肯定。这应当是现代大学制度下,一所大学理想的运作状态。这也就是说,捐赠者的品格或者观点高下,并不影响高校是否接受捐赠。
  博克认为,在面对捐赠时,大学应该坚持一个重要的立足点——“拒绝任何可能明确地限制他们做出重大学术决定一类自由的捐赠。”而显然,建筑外墙上的标志,一场平等那怕是观点错误的演讲会,并不会直接改变高校的学术自由水平,也不会改变教授们的学术观点,更不会被强行地灌输给学生。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看到真维斯的标志,看到廖凯原的演讲,就大呼“校将不校”,仿佛中国高校贞洁的“思想之自由、独立之人格”遭到了重大侮辱,显然言过其实。
  在学校的要求下,教授们或许要出席廖凯原的演讲,但他们不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讲授廖的理论。退一步看,廖凯原虽然拿出一笔钱设立奖学金,奖励那些愿意学习他理论的学生,但是,廖凯原奖励那些愿意学习他的理论,或者说,愿意听他说什么的学生一笔钱,这是他的自由,同时,也是学生的自由,其中并没有强迫。有学生表示:大家陪他玩玩,都高兴。相比而言,中国学生学习的课程中,有一些课程绝非“陪他玩玩”那么简单,而是必须学,学得好不好,记得牢不牢,关系到考生的一辈子。前者是自由的,后者是不自由的。
  前几天,中国知名媒体人“石扉客”在一次会议上抱怨新闻学界缺少对新闻业界的关怀与温暖。我想,假如中国各个大学的新闻学院有十个、一百个廖凯原进行资助,使新闻学系的实力增强,学术水平提高,新闻学教授将有更强的能力、更大的空间向媒体提供支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9-29 11:12:51
自然科学需要钱的投入才能更好发展,但是不能为了钱就丢了底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9-29 11:14:55
bbyyss007 发表于 2015-9-29 11:12
自然科学需要钱的投入才能更好发展,但是不能为了钱就丢了底线。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