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189 12
2008-12-07

 

 

一种东西对人自身是否有价值与否是如何去决定的呢?举个例子:张三非常喜欢吃糖块,之所以喜欢吃糖块是因为一方面他通过生活的经验知道了糖块这个东西是人的必须品之一,是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吃糖块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使他生产有效用的感觉,当然这种有效用的感觉是一种经验认知和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综合产生的肯定和快感,这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和经验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目的的肯定之肯定!这就是张三之所以认为糖块好吃,并且经常喜欢去吃之的原因。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否说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于张三是有使用价值呢!对于张三经验认知和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的认识、判断来说应该是的,但是,这种使用价值只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我称之为认知价值或者心理效用。可见,认知价值或者心理效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行为(劳动)的直接的驱动力,所以,糖块对张三自身有使用价值与否是张三认识、判断之后的结果,这是张三对自身与糖块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译码与编码的过程,张三最后之所以会去吃糖块,正是在神经中枢系统的控制下来价值使用操作的。

可是在神经中枢系统的控制下来价值使用操作,自身与糖的价值关系事实就会按照神经中枢信息系统、意志或者意识的理想、愿望来实现吗!看来,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客观价值与认知价值的关系。我们不能把认知价值等同于客观价值,一种东西对人是否有客观的使用价值,不是完全由于人的认识、判断决定的,而是由于这种东西对人能否维持生命的存在、优化、发展的本质决定的,人对一种东西对于自身是否有价值与否的判断,只是对一种东西对于自身客观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们依次是:价值关系事实→价值关系认识→价值关系判断→价值使用操作→价值实现→新的价值关系事实→新的价值关系认识→新的价值关系判断→新的价值使用操作→。。。。。。如此循环。由于人类对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本质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信息的,因此,只能接近不可完全达到,但是每一次接近就是对前一次认识的否定或者证为;每一次接近就是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本质的绝对客观规律(价值关系事实)的一次肯定。可见,认知价值必须以客观价值为依据。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劳动)不可能总是正确的,而是存在着偏差的,这种偏差其实就是认知价值对客观价值背离、波动的体现。因此,当认知价值和以为驱动力的价值操作行为的结果符合客观价值时,就是价值的创造(实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正是这种价值实现的体现。

 

还是以张三吃糖块为例,现在,我们假设存在张三是一个严重的糖尿病人与张三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人这个事实。上面我们已经过分析肯定了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张三自身是有使用价值!但是,这是属于认知价值。因为:一方面他通过生活的经验知道了糖这个东西是人的必须品之一,是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吃糖块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使他生产有效用的感觉,当然这种有效用的感觉是一种经验认知和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综合产生的肯定和快感,这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和经验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目的的肯定之肯定!那么,现在还能不能说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张三自身是有使用价值的呢?这的看是站在各位看官的角度还是站在张三的角度来说,站在各位看官的角度:大家已经知道了存在张三是一个严重的糖尿病人与张三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人这个事实的假设。大家可能会说: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张三自身是没有使用价值!但是,张三可不这样认为,张三会说:你凭什么判断我正在吃的糖块对我自身是没有使用价值!面对张三的质问,如果你是张三的医生为了治疗他你会怎么做?不用说,当然是让张三认识到吃糖块对严重的糖尿病人的危害事实的信息,使张三对原来自己的认知价值系统进行一次认识上的否定或者证为,对自身与糖块的关系本质的绝对客观规律(价值关系事实)的一次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张三的糖尿病不会更加恶化、甚至走向死亡,从而有利于康康逐渐走向健康!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来说,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的未来不会迷失、甚至走向毁灭,从而有利于复兴逐渐走向发展和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8 18:35:00

下面我把主帖作了修改请各位批评!

如何确定使用价值

 

一种东西对人自身是否有使用价值与否是如何去决定的呢?举个例子:张三非常喜欢吃糖块,之所以喜欢吃糖块是因为一方面他通过生活的经验知道了糖块这个东西是人的必须品之一,是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吃糖块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使他生产有效用的感觉,当然这种有效用的感觉是一种经验认知和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综合产生的肯定和快感,这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和经验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目的的肯定之肯定!这就是张三之所以认为糖块好吃,并且经常喜欢去吃之的原因。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否说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于张三是有使用价值呢!对于张三经验认知和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的认识、判断来说应该是的,但是,这种使用价值只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我称之为认知价值或者心理效用。可见,认知价值或者心理效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行为(劳动)的直接的驱动力,所以,糖块对张三自身有使用价值与否是张三认识、判断之后的结果,这是张三对自身与糖块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译码与编码的过程,张三最后之所以会去吃糖块,正是在神经中枢系统的控制下来价值使用操作的。

 

可是在神经中枢系统的控制下来价值使用操作,自身与糖的价值关系事实就会按照神经中枢信息系统、意志或者意识的理想、愿望来实现吗!看来,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客观价值与认知价值的关系。我们不能把认知价值等同于客观价值,一种东西对人是否有客观的使用价值,不是完全由于人的认识、判断决定的,而是由于这种东西对人能否维持生命的存在、优化、发展的本质决定的,人对一种东西对于自身是否有价值与否的判断,只是对一种东西对于自身客观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们依次是:价值关系事实→价值关系认识→价值关系判断→价值使用操作→价值实现→新的价值关系事实→新的价值关系认识→新的价值关系判断→新的价值使用操作→。。。。。。如此循环。由于人类对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本质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信息的,因此,只能接近不可完全达到,但是每一次接近就是对前一次认识的否定或者证为;每一次接近就是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本质的绝对客观规律(价值关系事实)的一次肯定。可见,认知价值必须以客观价值为依据。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劳动)不可能总是正确的,而是存在着偏差的,这种偏差其实就是认知价值对客观价值背离、波动的体现。因此,当认知价值和以为驱动力的价值操作行为的结果符合客观价值时,就是价值的创造(实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正是这种价值实现的体现。

 

还是以张三吃糖块为例,现在,我们假设存在张三是一个严重的糖尿病人与张三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人这个事实。上面我们已经过分析肯定了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张三自身是有使用价值!但是,这是属于认知价值。因为:一方面他通过生活的经验知道了糖这个东西是人的必须品之一,是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吃糖块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使他生产有效用的感觉,当然这种有效用的感觉是一种经验认知和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综合产生的肯定和快感,这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和经验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目的的肯定之肯定!那么,现在还能不能说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张三自身是有使用价值的呢?这得看是站在各位看官的角度还是站在张三的角度来说,站在各位看官的角度:大家已经知道了存在张三是一个严重的糖尿病人与张三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人这个事实的假设。大家可能会说:张三正在吃的糖块对张三自身是没有使用价值!但是,张三可不这样认为,张三会说:你凭什么判断我正在吃的糖块对我自身是没有使用价值!面对张三的质问,如果你是张三的医生为了治疗他你会怎么做?不用说,当然是让张三认识到吃糖块对严重的糖尿病人的危害事实的信息,使张三对原来自己的认知价值系统进行一次认识上的否定或者证为,对自身与糖块的关系本质的绝对客观规律(客观使用价值关系事实)的一次肯定,并且因此来正确指导自身的选择和决策从而操作实际的行为活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张三的糖尿病不会更加恶化、甚至走向死亡,从而有利于康康逐渐走向健康!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来说,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的未来不会迷失、甚至走向毁灭,从而有利于复兴逐渐走向发展和进步!

 

 

 

人这种经济系统(包括个人与社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在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时需要与环境进行反馈,这个反馈的过程需要信息的处理、加工、判断、选择、决策、操作,可见认知价值其实是属于信息层面的,是客观使用价值事实的反映而并非客观使用价值事实本身,但是,它可以反过来影响新的客观使用价值事实的结果,因为,当劳动者对自身与某一种东西的客观使用价值关系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并且肯定时,表示劳动者已经认为自身与这种东西的客观使用价值事实应该是那样,就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张三之所以认为糖块好吃,并且经常喜欢去吃之的原因:因为一方面张三通过生活的经验知道了糖块这个东西是人的必须品之一,是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吃糖块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使他生产有效用的感觉,当然这种有效用的感觉是一种经验认知和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综合产生的肯定和快感,这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感觉效应和经验认知(心理学意义)上的目的的肯定之肯定!

 

但是,劳动者认为“应该是”毕竟不是“事实是”,我们应该去从“事实是”中推出“应该是”,又从“应该是”中判断出“事实是”来如此循环人与环境相互反馈。然而,人们却把这种属于信息层面的、事实的反映的价值判断、认可、肯定的认知价值等同于客观使用价值事实本身,并说它就是使用价值(包括客观使用价值事实),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价值观,其实,信息层面的、事实的反映的价值判断、认可、肯定的认知价值只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效用,它也只有符合价值事实时才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可言,一个人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吸过毒品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对于吸毒而言是有效用的感觉,但是,是否就真的对于吸毒者来说就有效用呢?张三通过生活的经验知道了糖块这个东西是人的必须品之一,是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同时,他吃糖块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使他生产有效用的感觉,是否就真的对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的张三来说就有效用呢?我们可以说有,这是相对于张三生活的知识经验和吃糖块之后神经中枢系统产生的张三认为好(有效用)的感觉效应而言;我们可以说没有,这是相对于知道张三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想治疗张三并且作为张三的医生的人以及张三本人生理上的人体系统而言的;可见,我们一种东西对人有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效用不能简单的说有或者没有,得看使用价值的参照系。

 

把人的神经中枢信息系统指定为使用价值的唯一参照系是片面的,这种把属于信息层面的、事实的反映的价值判断、认可、肯定的认知价值等同于客观使用价值事实本身,并说它就是使用价值(包括客观使用价值事实)的观点和理论就是没法避免陷入唯心主义价值观的。如此产生出来的经济学是一种完全信息观的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就是从个人完全信息观的角度来理解消费的,由此,可以推出等边际原则或者无差异曲线;马克思从社会完全信息观的角度来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认为个人的必要生产量是由社会的总产量的平均决定,个人的必要劳动生产时间由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时间决定。其实,这正是社会意义上的等边际原则或者无差异曲线的表现,最终使马克思的经济学陷入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阵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8 22:53:00

林兄:

你好!

提一些我的看法:

1、你说的客观价值是不可知的。既然我们的认识只是无限地接近客观实际,那么恰好证明,真正的客观实际我们是不知道的。

2、我们只能根据认知价值进行我们的活动。我认为,价值(或效用)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即你所谓的认知)。这种认识可能符合实际,也可能完全背离实际,但都是我们据以活动的依据。因此在客观上,我们的活动有可能是错的,但在认识上,我们认为是对的,是有效用的,而且我们根据我们的认识来使我们的效用最大化(事实上有可能恰恰相反)。这也说明,价值必定是个主观的概念,为认识所决定。

3、效用论不需要个人完全信息观的假设。理性人是效用论的一个误区,如果大家都是理性人,大家的行为就会趋向于一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理性人可以去掉,就像劳动论一样,必要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概念都可以去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9 00:12:00

1、一方面劳动者(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的知识经验学习积累和体验之后神经中枢系统产生的认为好(有效用)的感觉效应来判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指导(当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有出现许多先进的能够自动控制的疾病诊断系统,病人只要读取通过仪器编码和译码出来的数据对照、查看、说明或者咨询反馈来了解自身的状态)从而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接近客观实际,我们的认识是不可能无限地接近客观实际的,只是相对地通过上面的几方面接近客观实际;

2、我们是根据自身的认知价值进行我们自己的活动,但是,我们有时也要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懂医学知识的病人之所以要去医院看医生或者能够自动控制的疾病诊断系统,正是因为医生是疾病的专业人士和自动控制的疾病诊断系统比自己的判断更加不容易出错和精确,所以,我们信赖医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自动控制的疾病诊断系统指导来吃药和治疗自己;

3、我认为pengleigz兄对个人活动的每一单位时间的边际效用无差异理论实际应该就是以完全信息观的假设作为前提的。个人行为的完全信息是指生产率就是必要生产率,必要生产率就是必要消费率的体现即供给(生产)量与需求(必要消费)量一致、均衡。必要消费率是个变量,如果以必要消费率为自变量,生产率就是因变量,不同人(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是如此)在不同时空有具体不同的必要消费率,所以,大家的行为就不会趋向于一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请pengleigz兄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9 7:06: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9 08:10:00

1、主体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提高了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客观实际。主体首先改变的是主观。

2、去看医生也是基于患者的认识。

3、个体的边际效用论只是基于个体当前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比如爱吃糖的不知自己不能吃糖的张三。

你认为大家的行为实际上是趋于一致的吗?有点不明白,请解释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9 08:45:00

1、作为正常人的主体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提高了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客观实际。可以说是主体改变主观的观念,但是,精神病人呢?精神病医院的强迫治疗对于你的理论来说是不是不仁道的,应该被抛弃的呢?

2、去看医生不一定完全是基于患者的认识吧?比如,某人晕倒不省人事被家人发现把他送到医院看医生就不是基于患者的认识主动去看医生的嘛!

3、我没有认为大家的行为实际上是趋于一致的呀!我4楼结尾的:“所以,大家的行为就会趋向于一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话中增加了“不”字,可能没有注意到吧!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